(四)避孕药
目前临床应用的避孕药按方法可分为短效避孕药、长效避孕药、外周避孕药、催经止孕药、男用避孕药及绝育等六大类,其中前两类均为甾体类性激素,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效果可靠和安全性高的避孕药物。
1.短效避孕药:该类甲地孕酮、甲炔诺酮和d甲炔诺酮;二线药物有醋炔醚、三烯高诺酮、双炔失碳酯等。但近年开始推广应用的几种避孕药如地索高诺酮、△15-D-甲炔诺酮、醋炔诺酮肟等将具有更重要的临床地位。
2.长效避孕药:该类甲孕酮和瘐炔酮外,多为短效孕激素配伍长效雌激素炔雌醚或改变剂型(如针剂、含药宫内节育器、阴道环、埋植剂等)而达到长效的目的。
3.外用避孕药:常用的有壬苯醇醚、烷苯聚醇醚及酸苯汞等。
4.催经止孕药:该类药的出现填补了常规避孕与人工流产之间的一个空白,为抗生育研究的重要展。常见有卡波前列甲酯(15-甲前列腺素甲酯)、塞普酮、米非司酮(Ru486)等。
5.男用避孕药:迄今还没有一种成熟的男用避孕药可供临床应用。我国发现的棉酚对男子具有良好的抗生育作用,临床避孕效果肯定。
6.绝育药:如女用复苯糊剂绝育,该药能粘堵输卵管达到永久性绝育效果甾体避孕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1.不良反应
(1)类早孕反应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引起水钠潴留及胃肠功能率乱,以致发生类早孕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晕、乏力、嗜睡等。这些反应多发生在用药的头3个周期。口服避孕药所致类早孕反应高于避孕针,而长效口服避孕药因雌激素含量高、尖早孕反庆略高于短效口服避孕药。
(2)白带增多:大多发生在服用长效避孕药后,因其雌含量高。
(3)面部色素沉着(脸斑):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部分服药妇女脸上出现如妊娠蝴蝶斑的色素沉着。野外工作的服者,发生率较高。
(4)体重增加:雌激素增高会引起水钠潴留,孕激素增高会导致蛋白同化作用,故使部分妇女体重增加。
(5)乳房胀痛:由雌激素过多所致。
(6)不规则出血:由雌激素不足所致。
(7)月经周期缩短:可增加服药天数。
(8)经量减少;可适妥增加雌激素,每日加服炔雌醇0.005mg。
(9)闭经。
2.相互作用
(1)下列药物可以减弱口服避孕药的作用;
1)利福平(RFP):RFP可通过酶促作用使口服避孕药中雌激素成份羟化加速,使避孕失败。
2)氢化可的松:其注射液中的乙醇可通过酶促作用,降低口服避孕药的作用。
3)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眼宁、眼尔通、扑痫酮、卡马西平、乙琥胺等药物亦可通过酶促作用引起发性出血和避孕失败。
4)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霉素、氯霉素、新霉素、四环素、士霉素、红霉素、灰黄霉素、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避孕作用减弱。
5)非那西丁、保太松、吸烟、饮洒均可影响口服避孕作用。
(2)口服避孕药可影响下列药物的效果。
Ⅶ、Ⅷ、Ⅸ、Ⅹ的水平,降低抗凝药效果。
2)降压药(利血平、甲基多巴),口服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可致血浆中肾素底物升高和肾素活性增强,引起血压升高。
3)氯贝丁酸:口服避孕药可升高血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水平。
4)甲状腺素:雌激素可增加血清甲腺素结合球蛋白,降低游离的甲状腺素水平。
5)维生素C、B2、B6、B12和叶酸:口服避孕药可使以上物质代谢加速,应用中注意进行适当补充。
6)降血糖药:口服避孕药可增加胰岛素、降糖灵的血浆蛋白给合或加速代谢,应适当增加剂量。
(3)口服避孕药可增强下列药物的作用:
1)甾体激素避孕药可提高凝血因子水平,增强6-氨基已酸、抗血纤溶芒酸、新抗凝的作用。
2)口服避孕药可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竞争药物代谢酶,使该类药物作用加强。
3)口服避孕药可增可加VitA的血药浓度。

- 避孕药《医院药学》
- 避孕细菌耐药性的措施《药理学》
- 避孕药《药理学》
- 避孕套(阴茎套)《妇产科学》
- 避孕药埋植剂《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人工流产术《妇产科学》
- 避孕也与免疫有关《免疫与健康》
- 避孕和青少年怀孕《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避孕针剂《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避孕《中医妇科学》
- 嬖子小儿注车船候《诸病源候论》
- 避孕《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髀《中医名词词典》
- 避疫酒秘方(华佗避疫酒)《华佗神方》
- 髀《中医词典》
- 避疫法《时方妙用》
- 髀骨《中医名词词典》
- 避五方兵贼盗方《奇方类编》
- 髀骨《中医词典》
- 避瘟方《松峰说疫》
- 髀关《针灸大成》
- 避瘟丹秘方(华佗避瘟丹)《华佗神方》
- 髀关《中医名词词典》
- 避瘟丹《奇方类编》
- 髀关《中医词典》
- 避瘟丹《奇方类编》
- 髀关《针灸学》
- 避瘟《奇效简便良方》
- 髀疾《黄帝内经太素》
- 避人神论《古今医统大全》
- 髀枢《经络全书》
《医院药学》
- 第一篇 总论
- 第二篇 医院药事管理
- 第三章 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 第四章 医院药学机构的设置与职责
- 一、医院药学机构的设置
- 二、医院工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四、西药调剂科(室)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五、中药调剂科(室)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六、药品科(药库)职责与人员设置
- 七、制剂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八、药品质量检验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九、临床药学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临床药学研究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一、临床药理研究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二、药学信息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三、微机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四、中药煎药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第五章 医院药学机构的建筑要求与内部设施
- 第六章 医院药学人员的管理
- 第七章 医院药学技术人员的职责
- 第八章 医院药学管理制度
- 一、西药调剂室工作制度
- 二、病房药房工作制度
- 三、病房小药柜管理制度
- 七、贵重药品管理制度
- 九、药品检验室工作制度
- 十、临床药学室工作制度
- 十一、药物研究室工作制度
- 十二、仪器室工作制度
- 十三、设备养护制度
- 十四、药品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 十五、药学信息科工作制度
- 十六、动物饲养室工作制度
- 十七、中药调剂室工作制度
- 十八、中药制剂室工作制度
- 十九、中药煎药室工作制度
- 二十、中药贵重药品管理制度
- 二十一、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制度
- 二十二、中药库工作制度
- 二十三、中药加工炮制室工作制度
- 二十四、药剂人员考绩、考核制度
- 二十五、政治、业务学习制度
- 二十六、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制度
- 第九章 医院药学体系、质量标准与医院评审
- 第十章 医院药学仪器设备管理
- 第十一章 调剂业务管理
- 第十二章 医院制剂业务管理
- 第十三章 医院药学科的信息管理
- 一、开展医院药学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 二、药学信息管理工作的任务
- 三、医院药品集
- 四、药物信息室必备图书标准
- 五、药物信息的来源
- 六、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检索
- 七、信息资料的检索查阅方法
- 八、药物信息在医院中的应用
- 九、药品不良反应、毒副作用信息的收集
- 十、药物信息中心和区域协作
- 十一、药物信息业务的组织人员和设备
- 第十四章 药学科质量管理
- 第十五章 医院药学监督
- 第十六章 医院药品管理
- 第十七章 药学科的管理模式
- 第十八章 电子计算机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应用
- 第十九章 中心摆药的作用与实施办法
- 第二十章 新药引进程序管理
- 第二十一章 药库管理
- 第二十二章 有效期药品的管理
- 第二十三章 放射性药品的管理
- 第二十四章 生物制品的管理
- 第二十五章 中药房的质量管理
- 第二十六章 药学科的经济效益管理
- 第二十七章 药品的淘汰
- 第二十八章 临床药学概述
- 第二十九章 临床药理学概述
- 第三十章 药物动力学
- 第三十一章 生物药剂学
- 第三十二章 药效学研究
- 第三十三章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 第三十四章 中药的临床药学
- 第三十五章 药疗中病人不依从因素与对策
- 第三十六章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 第三十七章 药物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一、概述
- 二、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一)青霉素类
- (二)头孢菌素类
- (三)氨基甙类抗生素
-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
- (五)氯霉素类抗生素
- (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七)洁霉素(林可霉素,Jiemycin,Lincomycin)
- (八)多粘菌素B(PolymyxinB,AerosporinPolyfax)
- (九)抗真菌抗生素
- 三、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四、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五、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六、抗寄生虫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七、作用于中枢神经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八、麻醉药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九、骨骼肌松弛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主要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二、降血脂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三、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四、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五、利尿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一)氢氯噻嗪(双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Hydrochlorthizide)
- (二)、呋喃苯胺酸(Furosemide速尿)
- (三)安体舒通(Spironolactone)
- (四)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 十六、作用于血液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七、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
- 十八、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九、维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一、免疫增强剂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二、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第三十八章 药源性疾病
- 第三十九章 药物中毒与解救
- 一、概述
- 二、作用于中枢神以的药物中毒
- (一)巴比妥类中毒
- (二)苯妥英钠(大仑丁)
- (三)水合氯醛
- (四)副醛
- (五)氯丙嗪(冬眠灵)乙酰普马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
- (六)利眼宁中毒
- (七)安定中毒
- (八)眠尔通(安宁)中毒
- (九)安眠酮(海米那)中毒
- (十)溴化物中毒
- (十一)锂盐中毒
- (十二)安坦中毒
- (十三)左旋多巴(左多巴)中毒
- (十四)筒箭毒碱、氯化筒箭毒碱、氯化琥珀胆碱中毒
- 三、麻醉药与镇痛药中毒
- 四、水杨酸盐类药物中毒
- 五、阿片类药物中毒
- 七、拟胆碱药中毒
- 八、阿托品类药物中毒
- 九、心血管系统药物中毒
- 十、肾上腺素中毒
- 十一、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中毒
- 十二、抗组胺类药物中毒
- 十三、抗阿米巴病药物中毒
- 十四、抗血吸虫病、黑热病及丝虫病药物中毒
- 十五、抗疟疾药物中毒
- 十六、驱虫药中毒
- 十七、抗结核及抗麻风药物中毒
- 第四十章 临床药理学进展与二十一世纪药物治疗学展望
- 第四篇 医学制剂学
- 第四十一章 医院制剂学概述
- 第四十二章 医院制剂基本操作技术
- 第四十三章 药物制剂通则
- 一、片剂
- 二、注射剂
- 三、酊剂
- 四.栓剂
- 五、胶囊剂
- 六、软膏剂
- 七、眼膏剂
- 八、滴眼剂
- 九、滴丸剂
- 十、糖浆剂
- 十一、气雾剂
- 十二、膜剂
- 十三、丸剂
- 十四、散剂
- 十五、冲剂
- 十六、锭剂
- 十七、煎膏剂
- 十八、胶剂
- 十九、合剂
- 二十、酒剂
- 二十一、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 二十二、膏药
- 二十三、橡胶膏剂
- 第四十四章 药物制剂的称定性
- 第四十五章 新型药物载体制剂及前体药物制剂
- 第四十六章 灭菌法
- 第四十七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 第四十八章 医院药品检验
- 第五篇 医院药学的科研与教学
- 第四十九章 医院药学科研
- 一、概述
- 二、药学科的科研基础必备条件
- 三、医院药学的科研应掌握的原则
- 四、医院药学科研工作的类型与范围
- 五、医院药学科研选题的原则与内容
- 六、开题前的调研和论证
- 七、科研课题的设计要求
- 八、科研课题的实施与管理
- 九、科研成果的评价与总结
- 第五十章 新药物的开发
- 第五十一章 新药的临床试验研究
- 第五十二章 新药的审批、生产和技术转让
- 第五十三章 医院药学科技档案管理
- 第五十四章 医院药学教学
- 第五十五章 医院药学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 第五十六章 药物经济学与社会药学的研究
- 第六篇 附录
- 一、容易混淆的中外文药名表
- (一)容易混淆的中文药名
- (二)外形或发音相近的外文药名
- 二、化学元素中文外中称对照表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算单位表
- 四、处方常用拉丁词缩写与中文对照表
- 五、麻醉药品、毒药、精神药品(部分)的法定剂量表(缺)
- 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抗菌药物选择参考表
- 七、医用微量元素参考数据表
- 八、常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参考表
- 九、常见各种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三)常见食物、植物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四)常见的药物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五)中草药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六)强酸、强碱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七)合成纤维、塑料、橡胶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毒物中毒状解救措施表
- (八)、常见动物咬剌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九)、常见农药及灭鼠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十)、其他毒物中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
- 十二、医院药剂管理办法
- 十四、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 十六、新药审批办法
- 十七、关于新药审批管理的若干补充规定
- 十八、《新药审批办法》中有关中药问题的补充规定说明
- 十九、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
- 二十、药品卫生标准
- 二十一、药品卫生标准补充规定和说明
- 二十二、药品卫生检验方法通则
- 二十三、药品的溶血试验、局部剌激及过敏试验
- 二十四、注射剂澄明度检查法
- 二十五、生物利用度测定法
- 二十六、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