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论五天五运之气

《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天分五气,地列五行。五气分流,散于其上,经于列宿,下合方隅,则命之以为五运。

丹天之气,经于牛女奎壁四宿之上,下临戊癸之位,立为火运。

天之气,经于心尾角轸四宿之上,下临甲己之位,立为土运。

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四宿之上,下临乙庚之位,立为金运。

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四宿之上,下临内辛之位,立为水运。

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四宿之上,下临丁壬之位,立为木运。

此五气所经二十八宿,与十二分位相临,灼然可见,因此以纪五天而立五运也。戊为天门,干之位也。己为地户,巽之位也。自房至毕十四宿为阳,主书;自昴至心十四宿为阴,主夜,通一日也。

若以月建法论之,则立运之因又可见矣。盖内者火之阳,建于甲己岁之首,正月建丙寅。丙火生土,故甲己为土运。戊者土之阳,建于乙庚岁之首,正月建戊寅。戊土生金,故乙庚为金运。

庚者金之阳,建于丙辛岁之首,正月建庚寅。庚金生水,故丙辛为水运。甲者木之阳,建于戊癸岁之首,正月建甲寅。甲木生火,故戊癸为火运。壬者水之阳,建于丁壬岁之首,正月建壬寅。

壬水生木,故丁壬为木运。是五运皆生于正月建干,岂非日月岁时相因而制用哉!

一说自开辟以来,五气乘承元会,运世自有气数,天地万物所不能逃。近世当是土运,是以人无疾而亦痰,此与胜国时多热不同。(胜国时火运。)如俗称杨梅疮,自南行北,人物雷同。

土湿生霉(梅),当曰霉疮。读医书五运六气。南北二政,岂独止于一年一时,而顿忘世会运元之统耶!

一人旅寓北方,夏秋久雨,天行咳嗽头痛,用益元散滑石六两。甘草一两)姜葱汤调服,应手取效,日发数十斤。此盖甲己土运湿令,痰壅肺气上窍,但泻膀胱下窍而已,不在咳嗽例也。

戊年楚地春瘟,人不相吊。予以五瘟丹泉水,率童子分给,日起数百人。五瘟丹乙庚年黄芩为君,丁壬年山栀为君,丙辛年黄柏为君,戊癸年黄连为君,甲己年甘草稍为君。为君者,多一倍也。徐四味与香附紫苏为臣者减半也。七味生用为末,用大黄三倍,煎浓汤去渣熬膏,和丸如鸡子大。朱砂雄黄等分为衣,贴金箔。每用一丸,取泉水浸七碗,可服七人。(歌曰;五瘟方以运为君,肾柏心连肺用芩、脾草肝栀成五运,紫苏香附合为臣。大黄三倍煎膏和,鸡蛋丸兮服七人。衣用雄黄朱砂末,外加金箔更通灵。)

丹溪曰∶小儿痘证,陈文中用木香散异功散温热之药,多因立方之时乃值运气寒水司天在泉,时令又值严冬大寒,为寒气郁遏,疮不红锭,故用辛热剂发之。今人不分时令寒热,一概施治,误矣。

一人年四十五岁,平生瘦弱血少,值庚子年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久晴不雨,得燥证,皮肤坼裂,手足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十指甲浓,反而莫能搔痒。予制一方,名生血润肤饮。(用归、 、生熟地、天麦二门冬、五味、片芩、栝蒌仁桃仁泥酒、红花升麻,煎服十数贴,其病如脱。大便燥结,加麻仁郁李仁,后治十数人皆验。)

经天五运起例之图(图)

五天气立运

五行之气散流于天之五方,纪于五天,因此而命名立运。

歌曰∶

金素亢氐昴毕前,水玄张冀娄胃悬。

木苍危室柳鬼宿,火丹牛女奎壁边。

土 心尾角轸度,下临(此是运位)上经天。

十干起运化气歌

甲己土运乙庚金,丁壬之岁木当临。

丙辛化气常居水,戊癸须将火运寻。

十干所化五行,由五天气各临其位而生化。或谓十二生肖中,惟龙善变,属辰,每位自建寅干支数至三,遇辰随所属化之。(如甲寅至丙辰化水,丙寅至戊辰化火。)或谓甲刚木克己柔土,为夫妇,成土;乙柔木嫁庚刚金,成金;丁阴火配壬阳水,成木;丙阳火娶卒柔金,成水;戊阳土娶癸阴水,成火。二说意近似,而理非自然。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统大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1. 论五天五运之气《古今医统大全》
  2. 论五色脉《华佗神方》
  3. 论五痫(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4. 论五轮受病之因《明目至宝》
  5. 论五香汤《外科理例》
  6. 论五劳七伤六极《虚损启微》
  7. 论五音建运《古今医统大全》
  8. 论五行所属金木水火土位《明目至宝》
  9. 论五郁《医旨绪余》
  10. 论五行胜复《古今医统大全》
  11. 论五运六气《疡医大全》
  12. 论五行各有五《医贯》
  13. 论五脏察色候歌《脉诀刊误》
  14. 论五行各有五《冯氏锦囊秘录》
  15.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疡医大全》
  16. 论五行《石室秘录》
  17.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寿世保元》
  18. 论五发疽《外科精义》
  19. 论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疡医大全》
  20. 论五疔状候《华佗神方》
  21.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中藏经》
  22. 论五丁状候《中藏经》
  23. 论五脏六腑治证《普济方·针灸》
  24. 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医学衷中参西录》
  25. 论雾露饮冷同为浊邪《阴证略例》
  26. 论吴又可《温疫论》(四条)《知医必辨》
  27. 论吸脓法《疡医大全》
  28. 论吴又可《伤寒寻源》
  29. 论犀角《肯堂医论》
  30. 论吴叔宝无病而得死脉《寓意草》
  31. 论犀角、升麻《吴医汇讲》

《古今医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