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三部九候脉法

《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三部九候论篇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上部,有中部,有下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王注在额两傍,动应于手。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在鼻孔下两傍,近于巨之分,动应于手。)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在耳前陷者中,动应于手。)中部天,手太阴也;(在掌后寸口中,是谓经渠,动应于手。)中部地,手阳明也;(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合谷之分,动应于手。)中部人,手少阴也。(在掌后兑骨之端,神门之分,动应于手。)下部天,足厥阴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太冲之分。)下部地,足少阴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分,动应于手。)下部人,足太阴也。(在鱼腹越筋间,直五里箕门之分,沉取动应于手。

候胃气者,当取足跗之上冲阳之分,动应于手。)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

脉要精微篇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季胁在胁骨之下带脉上一寸八分是其候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两尺脉也,两尺外候肾部,内候腹里,大小肠膀胱腑俱在中也。)附上,(两关部也。)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经曰∶鬲为中焦,血之原也。)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两寸部也。)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经曰∶胸为上焦,气之源也。)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经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是为气海。)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 足中事也。(此结上文而总言之也。)

此《内经》寸关尺三部候法,至《难经》《脉诀》易之,以大小肠配于心肺,而此竟鲜有能究之者,然则三部孰有准于是哉?今世言脉之三部则是,而其内外之候法,若非心谷汪先生《质疑》之着,其孰从而知之?《质疑》曰∶内外每部有前后,半部之分也。脉之上至,应前半部,为外属阳;脉之下至,应后半部,为内属阴。上至者,自后而进于前,阳生于阴也。下至者,自前而退于后,阴生于阳也。概而言之,脏腑近背之阳位者,以前半部候之,近腹之阴位者,以后半部候之。细而分之,如两尺内外前后两傍之交,犹夫季胁之位界腰腹以分内外者也。两尺前之半部,以候肾附腰脊之阳位者,两尺后之半部,以候腹中之阴位者。自尺而附上为关,在左则前以候肝之居于左胁近背之阳位,后以候膈之当胃口之阴位者;在右则前以候胃之近脊之阳位,后以候脾之居于右胁近腹之阴位者。又上自关而附上为寸,在右则肺居上右之阳位,胸中居膻中穴上之阴位也。

故于兹前后分而候之,至若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云者,则申上意而概言之也。以自关中溢寸,候胸至头之事;以自关中尽尺,候脐至足之事,则承上意而广言之也。此其为尺寸前后内外之候也。

夫心肝脾肺俱各候,惟肾一脏而当两尺之候何哉?此阳一阴二之理也。夫心肝脾肺居于膈上阳位,其数奇,故各一形一候。惟肾居于膈下阴位,其数偶,故形如豇豆两枚,对附腰脊之右左而分候两尺,此水润下之理也。《脉经》及《刊误》并以两尺候肾者,得此意也。《难经》《脉诀》乃以左尺候肾属水,右尺候手厥阴配之命门、少阳三焦相火,失之矣。夫命门者《铜人》以背脊十四椎下一穴谓之命门。据此内无正脏,外无正经,何以例部?且手厥阴经之脏命名不一,有以心包络言者、有以七节之傍中有小心言者,有以代心主病言者,有以两肾静水动火言者,皆无稽之言也。考之金匮真言篇曰∶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此以十一脏而配十二经,则手厥阴一经无脏之可配矣。考之灵兰秘典篇岐伯对黄帝十二脏之间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脏焉,气化则能出矣。观此膻中足十二脏之数,以备十二官之用,然则配手厥阴之经者不在膻中与?诚以膻中乃心前空虚之处,与心同志为喜。喜笑者,火之司也,则知司火以为心火之相应者也。常藏氤氲之气,《灵枢》谓之宗气,又谓之气海。其气之余,淫于胸之上焦,由肺布于一身,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经谓少火生气是也。苟一失常,则外暑内热而燔灼脏腑,谓之相火龙火,经谓壮火食气是也。是知膻中者,手厥阴心主相火之脏也。故本文以配心脏君火,分外内而同候左寸,此火炎上之理也。

原手厥阴之经起于胸中,络之三焦,由腋上行臂手之内,终于手之中指。然经与脏俱值身之上部,当候于寸,而以右尺候之可乎?又三焦者,手少阴之府,上下通焉者也。《灵枢》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以胸为上焦,气之原也;膈为中焦,血之原也;腹为下焦,水之原也。

位分不同而主治亦异,此本文所以有胸膈腹中之异候。原手少阳之经起手无名指端,行肘臂外循肩上头,一支下络膻中,属于胸膈腹之三焦,则非下焦之可得而专者,而专以右尺候之可乎?且府不及胆者何也?则于肝寄之矣。府不及小肠大肠膀胱者何也?于腹中统之矣,抑是三府者皆居腹之下,宜以两尺后半部而分左右候之。小肠从心例左,大肠从肺例右,膀胱与小肠相通而同其候则是也。《难经》等书舍其脏腑高低,拘之外经表里,以左寸候心小肠,右寸候肺大肠则非也。

考之《枢要》等书,亦多以左尺主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主大肠后阴之病。今以经候前后外内之法言之,常诊一部之中,上下之至,软滑应时合位者,谓之中和之脉,为平,前后上下之至,有太过不及、失时反位者,谓反常之脉,为病。然必察上至下至脉状同异,而分统属之候,盖因属之五行。气同则合上升,惟水润下。气异俱有升降,以分阴阳。故上下之至同者,以统断之,寸关病在前候,两尺病在后候。上下之至异者,以属断之,上至病在前候,下至病在后候。上下互见和乖,和主平而乖病也。上下相同,同中之有异者,主异者之候而为病也。上下相同,强弱之有尤者,主尤者之候为病也。涩滑长短洪细芤迟八脉有之,大法统属,兼审浮沉虚实,阴阳溢覆。浮以候表,通主皮毛经脉头项腰脊肢节筋肉之属也。沉以候里,通主脏腑骨髓咽喉二便之属也。虚者不及,以为痒麻痿泄之证也。实者太过,以为胀壅疼秘之证也。上至为阳,以候上升之病也。下至为阴,以候下降之病也。上至出部为溢,下至出部为覆,所候同前。且以涩之不及一脉例之。如∶两尺前之上至此肾之所候也。诊得浮涩,主耳聋,盖肾藏精而寄窍 耳,耳得肾之精气上荣而能聪听。今浮而涩为肾不足,不能上荣 耳则耳聋矣。沉涩主腰痛,盖肾附脊而外候于腰,腰得肾之精气内滋而能转摇,今沉而涩为肾不足,不能内滋于腰则腰痛矣。

左尺后之下至此腹中小肠膀胱之所候也。浮涩主足膝冷麻,盖腹中下焦之位也,阳气不足不能外温于足膝,故足膝为之冷麻矣。沉涩,男主遗精女主带下,腹中水精之候也,阳气不足不能内固前阴,故精带而滑下矣。

右尺后之下至此腹中大肠之所候也。浮涩与左同断。沉涩主大便难,腹中为大肠之原也,大肠本多气多血之经,今沉而涩为大肠气血不足,则气滞血燥而大便难矣。

左关前之上至以候肝。浮涩则主肝血不能上荣而目昏。沉涩则主肝气内郁而胁胀。

左关后之下至以候膈。浮涩则主中宫之湿渗入囊中,故睾丸偏大兼急而为痛。沉涩则主中焦之气不能荣精于心肺,故滞于膈为胀,甚为痛也。

右关前之上至浮涩主恶吐,沉涩主少食,此候胃阳,以司纳受者也。

右关后之下至浮涩主四肢恶寒,沉涩主饮食难化,此候脾阴,以司运化者也。

右寸前之上至所以候肺。浮涩主头痛。肺,输气之脏也,其气宜充而不宜减,今浮兼涩,为肺之气不足,不能上充于头,故头无所滋禀而为虚痛耳。沉涩主痰滞。肺,通气之脏也,其气宜利而不宜滞,今沉兼涩,为肺之气不利,滞而为痰,或由痰遏肺窍而为咳嗽耳。

右寸后之下至所以候胸中。浮涩两膺刺痛,两膺俱胸之傍也,今沉兼涩为胸中之气不足,不能外充两膺,故两膺气滞而刺痛耳。沉涩主短气,胸为上焦气之原也,今沉兼涩为胸中之气不足,不能给肺之输送,故气短而不相续耳。

夫心候诸左寸前之上至 浮涩主头眩,以心血不能外荣于头,故火因之煽动而头眩耳。沉涩主虚汗,以心血不足则火因之内蒸而为汗耳。

膻中候诸左寸后之下至 浮涩主两 恶寒, 乃膻中手厥阴经过之分也,外经气不足则腠理失卫,邪因外袭,故近 之处恶寒耳。沉涩主惊,膻中宗气之脏也,膻中之气不足则火耗心血,神不内守故惊悸而不宁耳。此举涩脉以见例,余可类推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统大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1. 内经三部九候脉法《古今医统大全》
  2. 内经切脉之图《脉确》
  3. 内经十二官论《医贯》
  4. 内经气口诊候《古今医统大全》
  5. 内经十二脉《中医词典》
  6. 内经分发脏腑定位《诊家正眼》
  7. 内经十二脉《中医词典》
  8. 内经方论《医述》
  9. 内经素问《古今医统大全》
  10. 内经补泻《古今医统大全》
  11. 内经要语《顾松园医镜》
  12. 内经补泻《针灸大成》
  13. 内经要旨序《古今医统大全》
  14. 内经《中医词典》
  15. 内经针法《中医刺灸》
  16. 内经《中医词典》
  17. 内睛明《中医词典》
  18. 内筋《中医词典》
  19. 内睛明《中医词典》
  20. 内筋《中医词典》
  21. 内景《中医词典》
  22. 内金鳝鱼《保健药膳》
  23. 内景《中医词典》
  24. 内急外驰《中医词典》
  25. 内景赋《类经图翼》
  26. 内急外驰《中医词典》
  27. 内景赋《经络汇编》
  28. 内急外弛之病《原机启微》
  29. 内景说《医学实在易》
  30. 内急外弛之病《审视瑶函》
  31. 内景图《经络汇编》

《古今医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