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

《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痢疾滞下,实由湿热郁久,食积停滞,而后滞下之疾作焉。初须通因通用之法,以涤去肠胃积滞,然后调和胃气,则可愈矣。若不疏涤,便欲止之,虽愈必发。此其所以为休息痢者是也。

痢疾初起须去邪,久而虚者必是滑脱下陷,须提升涩脱,方可愈也。若初疏涤过而邪气尚未尽除,脉犹弦急,其人壮健,须再下之。

《原病武》云∶或曰∶白痢既非寒病,何故服辛热之药亦有愈者邪?盖辛热之药能开发肠胃郁结,使气液宣通,流湿润燥,气和而已。此特其一端也。甚至先曾通泻,或因凉药太多,气虚下陷,脉微沉细,四肢厥冷,即宜温补,升阳益胃汤干姜理中汤之属是也。夫治初痢者,当以苦寒治之,或略加辛药佐之则可。盖辛能发散开郁,如钱氏香连丸之类是也。

至云概不可用热药,亦非治法通变之精妙也。故曰∶治痢温补,要合时宜。

《机要》云∶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剂竭之。(经云∶在下者引而竭之,如大承气汤滑石之类是也。)身冷自汗,以热药温之。(如通涤太过,脾胃虚寒,脉微发厥,以理中汤吴茱萸木香之属。)风邪内结,宜汗之; 溏而痢,宜温之。又云∶在外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下陷者举之,小便涩者分利之。又云∶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至者止之。兵法云∶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之谓也。

《秘藏》云∶假令伤寒,饮食 胀,满而飧泄者,宜温热之剂以消导之。伤湿热之物,而成脓血者,宜苦寒之剂以内收之。风邪下陷者升举之,湿气内胜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后重者除之调之,腹痛者和之。洞泻肠鸣无力不及粘衣,其脉弦细而弱者,温之收之。脓血稠粘,至圊而不能便,其脉洪大而有力者,寒之下之。

仲景云∶治痢可下者,悉用承气等汤。大黄之寒,其性善走;佐以浓朴之温,善行滞气;缓以甘草之甘。饮以汤液,灌涤肠胃,滋润轻快,积行即止。《局方》用砒、丹、巴、 ,类聚成丸,其气凶暴,其体滞积,气虽行而毒瓦斯留连。纵有劫病之效,而肠胃清纯之气宁无损伤之患乎?久而可用温药者,乃用姜附温之。《局方》例用热药为主,涩药为佐,甚非理也。

故云∶通剂宜早,温涩宜迟。此因时制宜之妙用也。

凡先泻而后痢者,逆也。又复通之而不已者,虚也。脉微迟者,宜温补;脉弦数者,为逆主死。

腹痛,以白芍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恶寒者加桂,恶热者加柏皮。腹痛因肺金之气郁在大肠之间,以苦梗发之,后用痢药。

初痢腹痛,切不可骤用温药补药,姜、桂、参、术之属,惟久痢气虚胃弱而后用之可也。

后重者,乃积与气堕下之故,兼升兼消,尤当和气,木香槟榔丸保和丸之类。

身热挟外感不恶寒者,用小柴胡人参发热恶寒,身首俱痛,此为表证,宜微汗和解之,以苍术川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煎服。

发热不止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兼升药温脾药。

温热为痢不渴者,建中汤苍术茯苓,煎下保和丸

湿热下痢,小便涩少,烦渴能食,脉洪大而缓,腹痛后重,桂苓甘露饮送下保和丸。

湿多热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后重夜多痢下,胃苓汤送下保和丸。脾胃不和,食少腹胀痛,后重,脉弦紧,平胃散加芍药、官桂葛根白术茯苓,煎下保和丸。气虚面色萎黄,或枯白色,人瘦弱,痢频并痛,后重不食,脉微细或微汗时出,黄 建中汤

肛门痛,因热留于下也,木香槟榔、芩、连加炒干姜。仲景治肛痛,一曰温之,一曰清之。若病久身冷自汗,脉沉细,宜温之。(理中汤是也。)初病身热,脉洪大,宜清之。

黄芩芍药汤是也。)

下血者,宜凉血活血,当归黄芩桃仁之类。有风邪下陷者,宜升提之,盖风伤肝,肝主血故也。湿热伤血者,宜行湿清热。

血痢久不愈者,属阳虚阴脱,用八珍汤加升举之药。甚有阳虚阴脱不能固,阵阵自下血,手足厥冷,脉渐微缩。此为元气欲绝,急灸气海穴,用附子理中汤,稍迟之则死。

下痢久而气血大虚,腹痛频并,后重不食,或产后得此证,用四君子汤当归陈皮糯米煎服。

痢疾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且痛甚者,此为死血证,用桃仁细研及滑石行之。

下痢红多身热,益元散木通陈皮炒芍药白术汤送下保和丸、香连丸之属。

下痢白多者,用芍药白术陈皮甘草汤送下香连丸。

下痢如豆汁者,湿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有如五色之相染,当先通利之。此迎而夺之之义也。如虚者须审之。

凡痢疾已减十之七八,秽积已尽,糟粕未实,用炒芍药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汤,下固肠丸三四十粒。此丸性燥,有去湿实肠之功。若积滞未尽者,不可遽用。

痢后糟粕未尽,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腹中作痛者,以白术、陈皮二味煎服和之自安。

如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证,倍用当归身、芍药、生地黄,佐之以桃仁泥,和之以陈皮,血生自安。

如力倦气少,脾胃虚而恶食,此为挟虚证,用四君子汤加当、芍补之,虚回而利自止。

凡痢疾之证,要审患人体气浓薄,曾无通泻,及用攻积苦寒之药多寡,诊其脉有力无力,及正气邪气有余不足,对证施治,未为弗效也。今医治痢,峻用下剂及苦寒破滞太过,鲜不以为后艰,况年高与体弱者,遂致元气虚陷,反不能支。胃气既虚,其痢益甚。有脉微阳气下陷入阴中,则脱血阵阵而下者,医尚谓为血痢不已,仍用苦寒,寝至脉绝,四肢厥逆而死者,曷可胜纪?且今世之人患痢疾者,多有脾胃先虚而后积滞,通滞下剂亦惟酌量斯可矣。稍有过之,遂至虚脱,难收桑榆之效,盖有由焉。

久痢体虚气弱,滑脱而痢不止,徒知以涩药止之,诃子豆蔻粟壳白矾牡蛎固皆用之,亦有不止。殊不知元气下陷,当用升提补气,如参、 、升麻、陈皮、沉香,佐之以收涩之药,自然奏效。甚者速灸气海、天枢、百会。

禁口痢,胃口热甚故也,用黄连人参石菖蒲石莲子煎服。如吐,强呷之,但得一口下咽便好,用田螺捣如泥纳脐中,引火气下行。胃口热郁,当开以降之,切不误用丁香砂仁辛热之药,以火济火。

小儿痢疾,用黄连黄芩大黄甘草煎服。赤痢加桃仁、红花,白痢加滑石末同煎。

一小儿八岁下痢纯血,作食积治,苍术、白术、黄芩、芍药、滑石、茯苓、甘草、陈皮、神曲煎汤,下保和丸。

凡下痢纯血者,如尘酱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开而不收,如竹筒者,唇如朱红者,俱死。如鱼脑髓者,身热脉大者,俱半死半生。

久痢六脉沉弱,诸药不效,以十全大补汤加姜枣,少入蜜煎服。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统大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1.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2.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3.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4.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5.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6.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7.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8.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9.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10.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11.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12.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13.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14.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15.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16.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17.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18.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19.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20.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21.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22.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23.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24.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25.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26.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27.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28.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29.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30.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31.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古今医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