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

《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生气通天论曰∶夏伤于暑,秋为 疟。( ,老也,夏热已甚,秋阳复收,两热相攻,故为疟。)

又曰∶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礼记·月令》曰∶孟秋行夏令,则民多疟疾

疟论篇 帝曰∶夫 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冷。帝曰∶何气使然?

愿闻其道。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

又云∶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间,与卫气并居。

卫气者,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内外相搏,是以日作。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搏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则有时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小寒,藏于脉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瘅,热极为之也。)

帝曰∶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岐伯曰∶经言无刺 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盛,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病之发也,如火之热,不可当也。故曰∶方其盛时必毁;因事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于阳,阳未并于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至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疟有一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邪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或渴或不渴。

帝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岐伯曰∶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名曰瘅疟。

(治以青皮汤白虎汤之类是也。)

《巢氏病源》云∶此病生于岭南,带山岚之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时,皆由山溪源岭温毒之气故也。其病重于伤暑之疟。

巢氏云∶凡疟久不瘥者,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暂间,小劳便发。

痰疟者,谓患人胸膈先有停痰结实,因成疟疾,即令人心下胀满,气逆烦呕也。

严氏云∶《内经》谓疟生于风,又夏伤于暑,此四时之气也。或乘凉饮冷,当风卧湿,饥饱失时,致脾胃不和,痰积中脘,遂成此疾,所谓无痰不成疟。一日一发者易治,间日一发或二三日一发者难愈。

巢氏曰∶心病为疟者,令人心烦。其病欲饮清水,多寒少热。若人本来心性和雅,而急卒反于常伦;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脚爪。此人必死,祸虽未及,呼曰行尸。此心病声之候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可治者,明而察之。

肝病为疟者,令人色苍苍然,气息喘闷战掉,状如死者。若人本来少于悲恚,忽尔嗔怒,出言反常,乍宽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思。若不即病,祸必至矣。此肝病声之证也。

其人若虚,则为风寒所伤;若实,则为热气所损。阳则泻之,阴则补之。

肺病为疟,乍来乍去,令人心寒,寒甚则发热善惊,如有所见。此肺疟证也。若人本来语声雄,忽尔不亮,拖气用力,方得出言,而反于常。人呼共语,直视不应。虽曰未病,势当不久。此则肺病声之候也。察观疾,表里相应,根据源审治,乃不失也。

脾病为疟者,令人寒,腹中痛,肠中鸣,鸣已汗出。若其人本来少于喜怒,而忽反常,喜无度,正言鼻笑,不答于人。此是脾病声之候也。不盈句月,病必至也。

肾病为疟者,令人凄凄然,腰脊痛而宛转,大便涩,自掉不定,手足寒。若人本来不喜不怒,忽然謇而好嗔怒,反于常性。此肾已伤,虽未发觉,是其候也。见人未言而前开口笑,还闭口不声,举手闸极腹。此肾病声之证。虚实表里,浮沉清浊,宜以察之,逐以治之。

陈无择云∶夫疟备三因,外则感四气,内则动七情,饮食肌饱,房室劳逸,皆能致之。经所谓夏伤暑,秋 疟者,此则因时而叙耳,不可专以此论。

外所因证有寒疟,有温疟,有瘅疟,并同《素问》。有湿疟者,寒热身重,骨节烦疼,胀满自汗善呕。因汗出复浴,湿舍皮肤及冒雨水。有牝疟者,寒多不热,但惨 振栗,病以时作。此则多感阴湿,阳不能制阴也。

五种疟疾以外感风寒暑湿,与卫气相并而成。除瘅疟独热,温疟先热,牝疟无热外,诸疟皆先寒后热。

内所因证,病者以蓄怒伤肝,气郁所致,名曰肝疟。以喜伤心,心气耗散所致,名曰心疟。

以思伤脾,气郁涎结所致,名曰脾疟。以忧伤肺,肺气凝痰所致,名曰肺疟。以失志伤肾所致,名曰肾疟。所致之证同《素问》。此五种疟疾,以感气不和,郁洁痰饮所致。

不内外因,有疫疟者,一岁之间,长幼相似。有鬼疟者,梦寐不祥,多生恐怖。有瘴疟者,乍热乍寒,乍有乍无,南方多病。有胃疟者,饮食饥饱,伤胃而成,世谓食疟。有劳疟者,经年不瘥,前后复发,微劳不任。亦有数年不瘥,结成症癖在腹胁,名曰老疟,亦曰疟母。以上证,各有方以治之。

《机要》云∶经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伤之浅者近而暴,伤之重者远而缓。 疟者,久疟也。是知夏伤暑,气闭而不能发泄于外,邪气内行,至秋而为疟也。有中三阳者,有中三阴者,其证各殊也。在太阳经,谓之寒疟,治多汗之;在阳明,谓之热疟,治多下之;在少阳经,谓之风疟,治多和之。此三阳受病,谓之暴疟,发在夏至后处暑前,此乃伤之浅者近而暴也。在阴经则不分三经,总谓之湿疟,当从太阴经论之,发在处暑后冬至前,此乃伤之重者远而缓,为 疟也。

子和云∶《内经》既以夏伤于暑而为疟,何世医皆以脾寒治之,用姜附雄黄之类?复有指为食疟,此又非也。岂知《内经》之论则不然,皆夏伤于暑,遇秋风寒而后发也。邪热浅则连日,邪热深则间日。并入于里则寒,并入于表则热。若此论,则了不相干于脾也。治平之时,其民夷静,虽用砒石辰砂有毒之药,以热治热,亦能取效;扰攘之时,其民劳苦,内火与外火俱动,以热攻热,转为泻血吐血疮疡呕吐之疾,岂与夷静之人同治哉?予尝用张长沙汗吐下三法愈疟病极多,大忌错作脾寒治之。

《玉机微义》云∶疟无脾寒及鬼食,皆是得之于暑,又谓治平与扰攘之时治疟不同,皆确论也。然食疟则世亦有之者。予观其用药,以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五苓散桂苓甘露饮之类,则调之也。甚者咸欲承气、大柴胡汤下之。更不愈,以常山散吐之。悉是寒药降火之剂,盖以疟从火之化也。又有谓治 荛贫贱之人与富贵膏粱不同之论,固是,仍用温脾散辰砂劫药,贫贱之人岂与治平时人同欤?贫贱者脾胃虚寒,其可用劫剂欤?此上恐非出于子和之笔也。

学人审之。

或问∶俗以疟为脾寒何也?曰∶此亦有理。天地之间,唯昊楚闽广人患此至多,为阳气之所盛处。其地卑湿,长夏之时,人多患 疟霍乱泻痢,伤湿热也。本暑盛阳极,人伏阴在内,脾困体倦,腠理开发。或因纳凉于水阁木阴,及泉水澡浴,而微寒客于肌肉之间,经所谓遇夏气凄沧之小寒迫之是也。或劳役饥饱内伤,而即病作,故指肌肉属脾,发则多恶寒战栗,乃谓之脾寒尔。实由风寒湿暑之邪郁于腠理,夏时毛窍疏通而不为病,至秋气收敛之际,表邪不能发越,故进退不已,往来寒热,病势如凌虐人之状,所以名疟,即四时之伤寒,故十二经皆能为病。

古方治法多兼于里,内伤取效,脾胃和而精气疏通,阴阳和解,诸邪悉散。此实非脾病也。

但病气随经升降,其发早晏日次不等,《内经》具病例已详。后世以发表解肌温经散寒等法,亦未尝执于燥脾劫剂也。又曰∶既疟本夏伤暑为病,世有不服药饵,或人与符咒厌之亦止,何也?

曰∶此夏时天地气交,百物生发,湿热熏蒸,诸虫吐毒之际,人因暑热汗出,神气虚散,感得时行不正之气为病,故与厌之亦止,若移精变气之谓也。然古人称疟不得为脾寒者,正恐人专于温脾之说,不明造化之源,而失病机气宜之要故也。

丹溪曰∶疟有暑有风有湿有痰有食积,久而发者为老疟,不已者为疟母。风暑之疟,多因夏月在风凉处歇,遂闭汗不能得泄,暑舍于内,故大法当汗之。疟而恶饮食者,必自饮食上得之,当用青皮汤之类是也。三日一发者,受病一年;间日一发者,受病半年;一日一发者,受病一月;连发二日住一日者,气血俱病,俗名脾寒,乃因名而速其实也。苟因饮食而得之,未必是寒,况其他乎?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统大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1.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2.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3.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4.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5.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6.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7.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8.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9.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10.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11.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12.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13.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14.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15.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16.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17.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18.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19.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20.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21.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22.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23.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24.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25.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26.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27.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28.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29.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30.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31. 病机《古今医统大全》

《古今医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