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摭诸书
《汉书》(医经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隋志》(医方二百五十六部,四千五百一十二卷。)
《唐志》(医术六十四家,一百二十部,四千四十六卷。)
《宋中兴志》(医术一百七十九家,二百九部,一千二百五十九卷。)
《黄帝内经索问》(十八卷,黄帝岐伯问答坟典之书,为医书之祖。唐宝应中太仆卿王冰注,为二十四卷。《隋志》全元起注《内经》八卷。宋仁宗嘉 中光禄卿林亿、国子博士高保衡等承诏校补,多用元起注,定为八十一篇,今亡刺法、本病二篇。《汉·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冰云∶医经之传于世者多矣。原百病之起愈者,本乎黄帝;辨百药之性味者,本乎神农;《汤液》则称伊芳尹,三人皆古圣人也,悯世疾苦,亲着书以垂后。而世之君子不察,乃以为贱技而耻习之。是故今之医者多庸人,治之失理,以生为死甚众,激者至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岂其然乎?)
《黄帝内经灵枢经》(九卷八十一篇,合《素问》九卷,为十八卷。宋林亿等校正,类分十二卷,今从之。)
《甲乙经》(十卷,皇甫谧撰,祖述《内经》多推明运气之说。)
《阴符经》(二卷,黄帝着。)
《道德经》(五千言,老子撰。其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则为医之未形。河上公为之注解,而增以吐故纳新。按摩导引之术。有谓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此言皆深契于医道。)
《黄庭经》(三十六卷,题云扶桑大帝作,又叙谓老子作。与法贴载晋王羲之所书本同,而文句颇异,其所有闲居作七言,解说身形及诸神两句,且改渊如泉,改治为理,疑唐人附益之。《崇文总目》云∶记天皇氏至帝 受道得仙事,今本无之。)
《太始天元玉册元诰》(十卷,不载何人所作,历汉至唐,诸《艺文志》俱不载录。其文与《内经。不类,非战国时书。其间有天皇真人书,其文若道正无为,先天有之;太易无名,先于道生等语,皆老氏遗意。意者,老氏之徒所着。大要推元五运六气及三元九宫太乙司政之类,殊为详明,深足以羽翼《内经》六微旨、五常政等论,太玄君扁鹊为之注。此扁鹊号太玄君,为黄帝时人,后秦越人医术之神,人称之曰扁鹊。)
《天元玉册》(三十卷,启玄子王冰述《元诰》《内经》之意,益之以五运六气之变。)
《五经注疏》(中有关于医药者,《左传》居多。明阴阳之理,惟《易》为最。故云∶不知《易》者,不足以为太医。)
史书(十九史、二十一史,史载历朝明医实录,今据之采其出处,附名氏之下为小传云。)
子书(《老》《庄》《杨》《列》《文中》《淮南》等子书中,有纪医法之秘者,今采之。
《尔雅》(二卷,晋郭璞注。)
《埤雅》(二十卷,宋开国公陆佃撰。)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及天下各处岁输药材斤两,无不毕载,今采附《通考》之前。
可见医道诚国家之大政也,学人勉之。)
《素书》(六篇,凡一千三百六言。黄石公圯桥以授子房之书是也,人言《三略》,误也。其书简而意深,俱定国安邦之至道。虽尧、舜、禹、文,传说、周、孔、老聃亦无以出于此。
子房得之以兴汉业,善终其分而不辱,可见深得是书之旨矣。有云∶博文切问,所以广知,推古验今,所以不惑;根枯枝朽,足寒伤心。诚为学之要,资生之本始也。有身者其知所务。
《道藏经》(五千四百二十卷,三教九流靡不毕具。)
《山海经》(十三篇,不知何传,周穆王游山海而作。其首云∶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有十八卷,郭璞注。)
《中藏经》(八卷,少室山邓处中云∶华佗得异人授以石函中。按《唐志》有吴普集华氏方,而无中藏之名。普为佗弟子,宜有所集。窃意诸论非普辈不能作。邓氏特附别方而更今名耳。盖其方有用太平钱并山药者。盖太平,乃宋熙陵初年号,薯蓣以避宋英宗浓陵偏讳,而始更名山药,其他可以类推。然脉要及察声色形证等说,必出元化遗意,览者审之。)
《太玄经》(汉杨雄子云撰,中言阴阳五行之理及清净渊默之说,大概养生当始于医学。)
《度人经》(三卷,元始天尊说。《唐志》云∶有元始天尊者,生于太元之先,姓乐名静,信常存不灭,每天地开辟,则以秘道授诸仙,谓之开劫度人。受其道者,渐至长生或白日升天。其学有授 之法,名曰斋;有拜章之仪,名曰醮;又有符咒,以摄治鬼神;服饵以蠲秽浊。
至于存想之方、导引之诀、烹炼变化之术,其类甚众。)
《大观证类本草》(旧称《神农本草经》,三卷。《汉·艺文志》未尝录,至陶隐居始尊信而表章之,谓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耳。所出州郡乃后汉时载,疑张仲景、华元化所记。旧经之药止三百六十五种。陶氏进《名医别录》亦三百六十五种,因而注释,分为七卷。唐李英公世绩与苏恭参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种。分为二十卷,世谓之《唐本草》。
宋刘翰等又附益医家常用者一百二十种。蜀王孟昶亦命其臣韩保升等,以唐本《图经》参比增广,世谓《蜀本草》。至宋掌禹锡等补注,新旧药合一千八十二种,定以白字为神农所说,黑字为名医所传,草石之品可谓大备。他若雷公以下,蔡邕、徐大山、秦承祖、王季璞、郑虔诸家所撰,名《本草》者,凡二十九部,三百五十卷。虽显晦不齐,无非补翼旧然焉耳。近代陈衍作《本草折衷》,王好古作《汤液本草》,亦删繁之意也。旧记州郡,古今沿革不同。一物而根苗异名,及同名而异质,主治互见,如草豆蔻即今之草果,今人遂谓《本草》亡草果之名又在因时而考审之也。今行世者,惟唐慎微撰《大观》及《证类》二本合为一书。)
《参同契》(汉魏伯阳撰,按《神仙传》,伯阳会稽上虞人,通贯诗律,文辞胆博,修真养志,约《易经》而作此书,其曰∶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有曰∶以金为堤防,水入乃优游。又曰∶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土伏食之,寿命得长久。
此言皆真切,至道会通者可以仙矣。)
《悟真篇》(紫阳真人张伯端撰,律诗绝句词语整洁,文理具至之书,疑有道者之作也。养生者究心其间,亦能却病而尽其天年也。)
《玄珠密语》(十卷,启玄子王冰撰,自序谓得玄珠子而师事之,与我启蒙,故号启玄子.目曰《玄珠密语》,乃玄珠子密而口授之言也。启玄《素问·序》云∶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二叙自相背戾,则师事《玄珠》。而号启玄者,妄也。宋高保衡等校正《内经》,详考王氏《玄珠》,世无傅者,今之《玄珠》乃后人附托之文,而实非启玄之书也。其于《素问》十九卷、二十四卷,颇有发明,原其所从,盖 摭《内经》六微旨及至真要等五篇、《天元玉册》要语而附会杂说。其纪运休祥,未果征验,观者审之。
《昭明隐旨》(三卷,启玄子撰,其义与《玉册》大同。)
《颅囟经》(巫方撰,小儿方书始于此经,自后作者继而述之也。)
《圣济经》(十卷,宋徽宗采《内素》而作。原性命天人之理,究七八之盛衰,辨逆顺之虚实,为书十卷。政和间颁是经于两学,辟雍生吴 为之解义,若达道、正纪等篇皆是以裨益治道启迪众工。余如孕元在本、制字命物二三章释诸字义,似乎穿凿。)
《玉函经》(一卷,四明张尹着。)
《金匮玉函要略》(汉张仲景撰,王叔和集。设问答,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妇科,其方合二百六十二道。又着《脉经》、《五脏论》、《评病要方》。《艺文志》咸裁其目,而书未之见也。今所传者,惟《伤寒论》、《金匮略》。耳。
《产宝经》(二卷,唐昝殷撰。)
《难经》(六卷八十一篇,卢国扁鹊撰,姓秦名越人。述《内经》设为问答,撰《难经》八十一篇,为十卷。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后人之托辞也。或古有其书,而今亡之矣。《汉志》但有扁鹊《内外经》,而《隋志》始有《难经》,《唐志》又属之越人,皆不可考。《通考》有吴太医吕广注,唐杨玄操演,《医史》有隋吕博望注本不传。宋王唯一集五家之说,而醇 相乱,惟虞氏粗为可观,纪齐卿注稍密,乃辨吕、杨、王三子之非。周仲立颇加订易,而考证未明。李子野为之句解,而无所启发。嘉 中丁德用绘图释义,颇为精详。近代张洁古注后附药,殊非经意,今皆未之见也。惟正统间熊宗立《俗解》相传,愈失其义,如五十九难云∶颠狂之脉,阴阳俱盛《俗解》分阴分阳,与本文畔。诸如此类甚多,寝使后学晦盲。是故国朝医政坏于《难经》、《脉诀》二书之伪也。)
《素问钞》(元撄宁生滑寿伯仁集,生初从京口王居中学医,居中授以《内经素问》,令其熟玩,生既终卷,乃进请于师曰∶《素问》为说备矣,篇次无绪,错简不无。遂分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剌、阴阳、标本、运气、汇萃,凡十二类,钞而读之,何如?师曰∶甚矣,子之善学也,而子之学得其道也。)
《续素问钞》(新安汪机集。滑氏谓王注多误,故削而钞之,不用其注。机意谓无其注则是非无所分别,复续之,以俟知者之取舍云。)
《内经补正》(温州太守京口丁瓒着。)
《内经类钞》(明洛阳孙应奎集。)
《素问快捷方式》(二卷,明浙人高士着。)
《灵枢摘注》(明浙人高士着。)
《图经本草》(宋苏颂等撰。先诏禹锡、林亿等校《神农本草》,书成又诏各州郡详图所产药本重编。于是颂再与禹锡等裒集众说,类聚铨次,嘉 六年上。)
《本草衍义》(元朱丹溪撰。)
《本草补遗》(宋庞安常撰。)
《本草发挥》(徐用诚集。)
《汤液本草》(王好古着。)
《本草会编》(汪机集。)
《本草集要》(节斋王纶集。)
《救荒本草》(周王殿下着。)
《日食本草》(益府长史着。)
《食性本草》(陈士良着。)
《雷公炮制》(三卷,宋雷 撰,胡源重定。)
《药性珍珠囊》(东垣着,其辞简,其义浅,不足以尽药性之旨,疑后人之托名也。)
《华佗内照图》(五脏六腑之形象。)
《十四经发挥》(三卷,滑寿撰。)
《伤寒论》(十卷,后汉张仲景撰,按《内经·热论》分六经传变,广伊芳尹《汤液》而为之治,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古今伤寒未有出其左者。或云∶是书有大人之病,而无小儿之患,有北方之药,而无南方之治,此其所阙。陈蔡以南不可用柴胡、白虎二汤,此非至论。晋王叔和重为撰述,宋成无己复为注释,其后庞安常、朱肱、许叔微、韩祗和、王实等互有开发,而大纲大法不越乎汗吐下温四者而已。盖一证一药,万选万中,千载之下,如合符节,前修指为群方之祖,信矣。所可憾者。审脉时及王氏之言,三阴率多断简,况张经王传往往反复后先,亥豕相杂,自非字字句句熟玩而精思之,未有能造其阃奥者。)
《伤寒明理论》(宋成无己撰,庞安常校,黄山谷为后序。)
《伤寒补亡论》(元人徐止善着。)
《伤寒类证》(黄仲理着,新安陆彦功重编,又名曰《类证便览》。)
《伤寒类证要略》(二卷,汴人王尧卿撰,皆仲景之旧也,亦别未有发明。)
《伤寒发明》
《伤寒蕴奥》(明太医院判钱塘吴绶集。)
《南阳活人书》(二十卷,宋朱肱无求子撰,自序谓;仲景《伤寒论》其言雅奥,非精于经络者,不能晓会。顷因投间,设为问答,计九万一千三百六十六字。)
《伤寒指微论》(五卷,宋钱乙撰。《宋史》记神宗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乙治有功。皇子仪国公病螈 ,国医未能治。召乙治,进黄土汤而愈。所着《伤寒指微论》五卷、《婴孺论》百篇。《文献通考》云∶不著作者之名。序言元佑丙寅,必当时明医,盖亦未知详考耳。
元丰为神宗末年号,元佑为哲宗初年号,不越五七年间、正钱乙之所撰明矣。)
《伤寒直格》(二卷,刘完素撰。)
《伤寒六书》(六卷,明临川陶华尚文着,号节庵。六书名琐言、家秘、杀车槌、一提金、截江网、续论是也。惜其不能发仲景之旨。)
《伤寒治例》(四卷,陶华着,述《直格》、《六书》而作之。其论雷同,而别无方法,其实一书而为三书矣。)
《伤寒百问》(三卷,无求子大观初所着。)
《伤寒指掌》(元吴恕号蒙斋图述。)
《伤寒百证歌》(钱闻礼绍兴间着。)
《伤寒证治》(三卷,宋王实编,庞安常高弟也。)
《伤寒会要》
《伤寒一掌金》
《伤寒钤法》(马宗素、程德斋撰述。按日时受病为治法,与仲景不同,实非至理,用之者不徙无益,而反加害也。姑存其名,以备顾问耳。)
《伤寒金镜录》(清碧学士杜先生着。)
《千金方》(三十卷,唐孙真人思邈撰。自序云∶千金备急之要方。)
《千金翼方》(三十卷,前人着《千金方》之后,复掇遗轶以羽翼其书,成一家之言。林亿等校,谓深有旨意及禁术,用之多验。)
《溥济方》(五卷,宋王衮撰。庆历间,因官暇出家藏方,为此书,且云∶草还丹治大风,太乙丹治鬼胎,尤奇验。)
《普济方》(一百二十卷。)
《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宋太宗在潜邸日,多蓄名方异术。太平兴国内出亲验方千余首,诏医局,各上家传方,成集成书,自制序,名《太平圣惠方》。)
《外台秘要方》(四十卷,唐王焘撰,在台阁二十年,久知弘文馆,得古书方数千百卷,因述病证,附以方药符禁灼灸之法,凡一千一百四门。天宝中出守大宁,故以外台名其书。
焘谓针能杀人,而不能生人,故取灸而不取针。人讥其弊,孙兆独以其言为然。)
《和剂局方》(十卷,元丰中诏天下高医各以得效秘方奏进,下太医院验试,刊行世。)
《苏学士方》(东坡苏公着。)
《初虞世方》(十六卷,即《养生必用方》。序谓∶古人医书行世者亦多矣,无如此方。其证易详,其法易用。虞世为一时文士,后削发为僧。)
《永类钤方》(二十二卷,元栖碧李仲南着。)
《青囊方》(魏华佗得异人授受,今亡之。)
《青囊杂纂》(八卷,元阳赵真人着。)
《传信方》(刘禹锡着。)
《梅师方》(隋广陵僧人,号文梅,善疗瘴疠,医杂证。悉说单方,其效甚速,人咸集,相传曰《梅师方》云。)
《深师方》(齐宋间道人僧深撰。)
《肘后方》(三卷,晋葛洪撰。)
《斗门方》
《本事方》(十卷,维扬许叔微知可撰,宋绍兴三年进士,以药饵阴功见于梦寐,事载《夷坚志》。)
《范汪方》(五卷,西晋颖阳人撰,方书共百余卷,今《普济主》多采之。)
《岭南续卫生方》(四卷,夔州太守杨 集。)
《近效方》
《必效方》(三卷,孟诜着。)
《试效方》(东垣着。)
《鬼遗方》(宋武帝时刘涓子着。)
《大全方》
《奇效良方》(明太医院使方贤集。)
《经验方》(明大方伯希斋陈士贤着。)
《袖珍方》(四卷,明滇阳王府集刊,其方多简当可用,诚博而约之者。)
《鸡峰方》(一卷,太医教授张锐撰。)
《简要济众方》(五卷,皇佑中仁宗谓辅臣∶外无良医,民有疾苦,或不能救疗。诏太医简《圣惠方》之要者,颁行诸道。)
《妇人良方》(二十卷,元临川陈自明撰。)
《三因方》(五卷,括苍陈无择撰。三因谓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其说出《金匮要略》,其方皆述古书。)
《本草单方》(二十五卷,宛丘王硕父撰。工部侍郎时暇取《本草》所载单方、以门类编之,凡四千二百六方。)
《集验方》(明邹福集。)
《济生方》
《百一选方》(三十卷,山阴王实斋孟玉撰,百一,言选方极精也。)
《拔萃方》
《治奇疾方》(夏子益撰,凡三十八道,皆奇形怪证世所未见者。)
《御药院方》(宋太宗朝元名氏集。)
《灵秘十八方》(河间刘守真集。)
《加减十三方》(不著名氏,亦十八方简成者。)
《万氏积善方》(明参将万氏集)
《万氏家抄方》(前人。)
《指南方》(二卷,蜀人史载之撰。)
《指迷方》(三卷,考城子王贶撰。)
《方外奇方》(韩飞霞道人集。)
《活人心方》(二卷,明宗室宁王撰。)
《小儿袖诊方》
《钱氏小儿方》(八卷,宋钱乙字仲阳,精治小儿,着此书并《小儿药证直诀》,阎孝忠集编,颇附以己说,宣和元年成。)
《陈氏小儿方》(宋陈文中着。)
《保婴得效方》
《幼幼全书》
《全幼心鉴》(四卷,嵩阳寇平衡美集。)
《幼幼新书》(五十卷,直龙图阁知豫州刘 撰,陈文中编集。)
《活幼心书》(曾世荣撰。)
《活幼口议》
《子母秘录》
《婴童宝鉴》(十卷,栖真子撰,不著名氏。)
《婴童百问》(鲁伯嗣撰,明嘉靖中阁下严嵩奏进,上命刊布天下。)
《幼科类萃》(二十八卷,不著作者名氏,方论颇为详切,中引丹溪说语,必是国初所撰者。)
《博爱心鉴》(萧山魏直桂岩着。其书以保元汤一方为主,以保元气而托其里,亦为痘疹之要治也。特不为全书耳。)
《痘疹八十一论》(闻人氏集。)
《痘疹经验秘方》(四卷,铜壁山人黄廉着。)
《正骨续断方》
《医经续方》
《避水集方》(四卷,董炳集。)
《摄生众妙方》(浙兵部尚书张时彻集。)
《海上仙方》(无名氏,亦简易方中摘成者。)
《救急方》(十三卷,唐张文仲着,武则天时侍御医,与韦慈藏齐鸣。)
《原病式》(燕蓟刘河间撰。)
《素问玄机保命集》(前人。)
《巢氏病源》(隋巢元方撰,时为太医博士,惟论病源,不载方药。《千金方》论多本此书。)
《吴氏病源》(吴景贤撰,今不传。)
《医门玉髓》(十卷,不知何人所作述,皆为歌括,论五脏六腑相传之理。)
《抱朴子内篇》(并外篇四十卷,晋葛洪稚川撰,自号抱朴子,博闻深洽,江左绝伦,着书甚富。《内篇》言黄白之事,长生之道,谓素醪芳醴,乱性者也∶红华素质,伐命者也。谓朱草茎如珊瑚,刻之流汁如血,以金投汁中化之曰金浆,以玉投之曰玉醴,服之长生。又谓肉芝是万岁蟾蜍,头上有丹书八字,人以五月五日取之,以足画地则成河,以左手则避乓。又谓行山中见小儿乘车马长七八寸者,肉芝也,服之成仙。此事非可以理测,而亦超出凡尘也。)
《神仙传》(即稚川弟子之所撰者,前秦阮所记数百人,又刘向所记七十余人,并集之以传。如苏耽、董奉皆在列也。)
《搜神记》(不著作者名氏。)
《天宝遗事》(不著作者名氏。)
《太平广记》(五百卷,宋太平兴国初,诏李 等取古今小说编纂成书,同《太平御览》进。中集医方,有超出凡庸之表。)
《文献通考》(二百四十八卷,宋儒马端临撰,二百二十卷中备载医书之源,今采之,以附书目之下。)
《谭子化书》(六卷,五代时南唐谭景升撰。意为天地之间化而已矣,非化无以显道,非道无以生化。故人禀中和之气,化而为人;物禀驳杂之气,化而为物。知此化者,可以治身,可以济物,岂徒为窥阴阳化育之哉?时为宋齐丘窃名,今辨白天下后世,皆知为《谭子化书》云。)
《白虎通》(二卷,序云∶汉司马班固撰。章帝建初四年,诏诸儒会白虎观,议五经同异。固撰次其书上之,故曰∶《白虎通》。云∶固九岁能文,博冠群书,有古良史之才。朱子尝品之,迁书疏爽,固书密塞。讨论明经,实为钜典,学人欲见而不可得。下卷性情寿命二章,发医经之未发,诚为养生大道云。)
《风俗通》(汉灵帝时人,姓应,名劭,中有养生方候之宜。)
《草木子》(二卷,国初括苍叶子奇世杰撰。)
《夷坚志》(四百二十卷,宋学士洪迈景卢撰,中集医方多奇异者。)
《博物志》(十卷,晋司空张华着。)
《楚辞》(一名《离骚》,楚屈原撰,门人宋玉续撰,名曰《楚辞》。)
《韩柳欧苏文集》(其论医之奥,韩苏为多。)
《韵府群玉》(四十卷,青田包瑜撰,瑜中景泰庚午科乡试,历建宁、临淄、进贤、浮梁四学教谕。)
《荆楚岁时记》(不著名氏。)
《辍耕录》(三十卷,元陶宗仪九成着。)
《东垣十书》(十集)《脾胃论》《内外伤辨》《兰室秘藏》《汤液本草》(四集俱东垣着,)《溯洄集》(王履着)《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着,)《此事难知》(王好古着,)《外科精义》(齐德之着,)《脉诀》(张紫阳着。)
《医学发明》(九卷,东垣着。)
《玉机微义》(五十卷,刘纯宗浓着。)
《医学纲目》(四十卷,浙人楼英全善撰。)
《食医心镜》
《龙木论》(三卷,佛经禅师龙树大士着,能治眼疾,假其说集七十二种目病之方。)
《宣明论》(河间刘守真撰。)
《养生主论》(元王隐君着。滚痰丸固为治实痰火之一端,而所论童幼养老等篇,甚于资生有助也。)
《原机启微论》(敛山老人着。)
《王氏脉经》(十卷,晋王叔和撰。述《内经》三部九候、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然则左心小肠,右肺大肠乃其失也。)
《脉诀机要》(三卷,通真子撰,不著名氏,熙宁以后人谓叔和《脉诀》有 HT鄙俗,实非叔和之作,乃为歌百篇,按经着,又集《伤寒括要》六十篇,其书未之见也。)
《诊家枢要》(一卷,滑伯仁撰。)
《运气奥论》(宋刘温舒撰,以《素问》运气撮为治病之要,有三十论,二十七图。)
《运气全书》(前人。)
《运气易览》(明新安汪机集。)
《铜人针灸图》(三卷,宋王惟德撰。仁宗诏德考究针灸之法,铸铜人为式,分十二经,旁注俞穴,刻题其名,并主治疗之法。)
《明堂针灸图》(三卷,雷公问道,黄帝授之,故名明堂。)
《资生针灸》
《神应针经要诀》(二卷,宋许希撰。)
《窦太师针灸》(一名《针灸指南》,名杰,字汉卿,为金太师。)
《针灸聚英》(明高武集。)
《徐氏针灸》(明浙人徐廷凤着。)
《儒门事亲》(十四卷,睢州戴人张从正子和撰。)
《医垒元戎》(十二卷,王好古撰。)
《卫生宝鉴》(二十四卷,罗天益谦甫撰。)
《医说》(十卷,宋新安张杲撰。)
《续医说》(十卷,明姑苏俞子容约斋撰。)
《医史》(十卷,浚仪李濂着。)
《医隽》
《医开》
《褚氏遗书》(北齐尚书褚澄撰。)
《滑氏方脉》(撄宁生滑寿撰。)
《韩氏医通》(二卷,西蜀泸州飞霞道人韩 撰。)
《程氏医抄》(八十卷。)
《丹溪脉法》《丹溪心法纂要》《丹溪医案》《金匮钩玄》(以上四书俱丹溪着。)
《医林集要》(二十卷,明成化中都督王玺撰。)
《仁斋直指》(二十六卷,三山杨士瀛登父集。)
《医方选要》(八卷,兴府良医周文采集。)
《医经正本》(一卷,进贤知县程迥着,专论伤寒无传染,以救薄俗骨肉相弃绝之弊。)
《明医杂着》(明进士慈溪王纶撰。)
《医学大全》
《医学宗旨》(宋赵良着。)
《宋学士文集》(明学士讳景濂,有赠医周汉卿、张仁斋、戴元礼等序,皆备载医案。)
《文潞公药准》(文彦博。)
《荆川公史纂》(明会元唐顺之集。)
《柏斋三书》(怀庆府何塘巡抚撰。其谓咳嗽之证,消渴之治,黑神散之于产后等论,非达造化神明之极至者,乌足以语此?)
《雅述》(三篇,山东浚川王廷相撰,令气能化液,正如雨雪为云气之所化,故能闭息伏气,可以不食云。)
四十家小说(二部,皆吴下好事者,裒集诸名公笔语,类刻为四十家云。)
《颜氏家训》(二卷,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谓医难到精妙,不可轻学以误人,其亦知医之至者。)
《事林广记》(西颖陈元静编。)
《居家必用》(十集,不着述者名氏。)
《饮膳正要》(元忽思慧着。)
《医学正传》(浙虞博天民着。)
《医学集成》(淅义乌傅滋着。)
《医学启蒙》(姑苏葛可久着。)
《医林摘要》
《医方大成》(元人无名氏集。)
《医家大法》(洛阳东谷孙应奎集。)
《医经国小》(六卷,明刘纯着。)
《医方快捷方式》(王宗显著。)
《医家必用》(洛阳东谷孙应奎着,时为户部尚书。)
《医学碎金》(新安王典集。)
《医学三要》(明巴郡刘起宗集。)
《医学权衡》(新安吴显忠着。)
《医学权舆》(傅滋着。)
《医学源流》(元许国祯着。)
《医方便览》
《医学指南》(四明高铭着。)
《脉诀刊误》(元龙兴路教授戴起宗同父撰。)
《病机药性赋》(明柯城刘全备撰。)
《乾坤生意》(四卷, 仙撰。)
《寿域神方》(四卷,前人。)
《十药神书》(一卷,传云葛可久撰,今《姑苏志》载可久着《医学启蒙》而无《十药神书》,则此为托名耳。)
《金丹正要大全》(上阳子张致虚着。)
《金丹直指》
《三元纂赞》(元李鹏飞着。)
《养生类纂》(元周守忠着。)
《家塾事亲》(明郭晟景阳集。)
《养老奉亲书》(宋元丰中泰州兴化悬令陈宜撰。)
《寿亲养老新书》(四卷,宋大德中敬直老人邹铉着。)
《修真十书》(正阳真人钟离祖师着。)
《大成金书》(宋林灵素着。)
《安老怀幼》(四卷,明山西副使河南颖川刘宇集。)
《医学质疑》《统属诊法》《证治要略》(俱新安汪宦撰。)
《立斋外科四书》(明院判薛己撰。)
《理风衡尺》
《食治通说》
《月令通纂》
《虞氏医镜》
《咽喉风科》
《石山医案》《痘治理辨》《外科理例》《针灸问答》(俱新安汪机集。)
《松崖医径》(四卷,松崖程介着,新安槐塘人,中成化中进士,精医学,述《内经》五脏六腑部证,以虚实为治,卒未梓行,今《折肱录》即其本书也。)
《产宝百问》
《胎产须知》(二卷,江阴高宾着。)
《广嗣要语》(明嘉靖初无名氏着。)
《三炼歌》(明西蜀邓士鲁着。)
《发明证治》(何太英集。)
《活人心统》《诸证辨疑》(俱浙人吴球集。《辨疑》中谓六月伤寒,冬月伤暑,尤为妄谬以欺人也。此其失云。)
《医经大旨》(四卷,浙人贺岳集。)
《明医指掌》(十卷,杭州仁和皇甫中集。)
《保婴直指》 (四卷),《痘疹玄机》(四卷,太仓支秉中着。)

- 采摭诸书《古今医统大全》
- 采用工程技术措施,贯彻卫生标准《预防医学》
- 彩色免疫金银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采药时节一首《外台秘要》
- 彩云捧日《中医词典》
- 采药时节《千金翼方》
- 彩云捧日《目经大成》
- 采药口诀《女丹合编选注》
- 踩法《中医词典》
- 采药《中医词典》
- 踩滚木棍法《老年百病防治》
- 采样仪器使用方法《预防医学》
- 菜《千金翼方》
- 采样示教《预防医学》
- 菜《食鉴本草》
- 采样方法《预防医学》
- 菜《新修本草》
- 采松脂法《备急千金要方》
- 菜《食疗本草》
- 采精华法《达摩洗髓易筋经》
- 菜《食疗本草》
- 采访记实《中医疾病预测》
- 菜《饮食须知》
- 采《圣济》五脏诸咳嗽《医学从众录》
- 菜《古今医统大全》
- 材料和方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菜《医学入门》
- 材料和方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菜《医学入门》
- 才旺仁增《中医词典》
- 菜《本草求真》
《古今医统大全》
- 作者:徐春甫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56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序五
- 序六
- 序七
- 内经要旨序
- 跋
- 凡例
- 助梓缙绅诸公氏号
-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 卷之二 内经要旨(上)
- 卷之二 内经要旨(下)
- 卷之三 翼医通考(上)
-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
-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
- 神农尝百草论
- 亢则害承乃制论
- 四气所伤论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论
- 不治已病治未病论
- 治病必求其本论
- 阳有余阴不足论
-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论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论
- 泻南方补北方论
- 积热沉寒论
- 春宣论
- 明医周汉卿序
- 明医戴原礼序
- 望闻问切订
- 阴阳之理一以贯之
- 造化之蕴水火尽之
- 形神之妙太极分之
- 调摄之要元精主之
- 用药如用兵
- 四方风土不同服药亦异
- 医书
- 内经素问
- 难经
- 伤寒论
- 天元玉册
- 玄珠密语
- 中藏经
- 圣济经
- 医贵临机应变难于执方
- 卷之三 翼医通考(下)
- 卷之四 内经脉候
- 脉诀辨妄
- 内经气口诊候
- 内经三部九候脉法
- 诊候有三
- 脉状奇偶
- 庞安常脉论
- 持脉总论
- 脉分三部五脏
- 脉有七诊九候
- 诊脉三要(滑氏)
- 脉察六字
- 脉明表里虚实
- 神门命门人迎辨
- 四时脉候
- 二十六脉主病
- 统属诊法候病
- 脉分三部主病
- 脉形气逆顺
- 脉病逆顺
- 六部平脉
- 脉有阴阳乘伏
- 脉有重阴重阳脱阴脱阳
- 奇经八脉为病
- 促结代脉辨
- 高阳生脉诀假名
- 脉大必痛进说
- 脉法部位表里虚实主病提纲
- 七情脉
- 妊娠脉
- 脉证相反
- 脉证似反
- 人脉不应
- 各部不胜脉
- 胜负扶抑脉
- 平人止脉
- 真脏止脉
- 无脉侯
- 南北政脉不应
- 五逆脉
- 六绝脉
- 七死脉
- 至脉损脉死期脉候
- 久病死期候
- 虚数死期候
- 死脉总类
- 卷之五 运气易览
- 学五运六气纲领
- 运气易览序
- 运气说
- 论四时气候
- 论六十日交气日刻
- 六十年交气日刻
- 生成数论
- 论交六气时日
- 六化论
- 论主气
- 论客气
- 起司天在泉并客气
- 论标本
- 论五天五运之气
- 论月建
- 论五音建运
- 论纪运(平气)
- 论太少气运相临同化
- 论五行胜复
- 论胜复
- 论六十年客气
- 论天地六气
- 论天符
- 论岁会
- 论同天符同岁会
- 干德符
- 论手足经
- 论六病
- 论治法
- 论六脉
- 论南北政
- 论气运加临尺寸脉候不应交反说
- 五运主病治例
- 六气主病治法例
- 五运主方治例
- 五运六气平治汤
- 论主运大运太少相生
- 大运主运太少相因歌
- 司天在泉大运主运定局
- 论正化度邪化度
- 论主运上下太少相生
- 运气诸说总例
- 论九宫分野
- 十二支纳音
- 六气标本论
- 卷之六 经穴发明
- 取穴尺寸图说
- 手阳明大肠经穴图
- 足阳明胃经穴图
- 足太阴脾经穴图
- 手少阴心经穴图
- 手太阳小肠经穴图
- 足太阳膀胱经穴图
- 足少阴肾经穴图
-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图
- 手少阳三焦经穴图
- 足少阳胆经穴图
- 足厥阴肝经穴图
- 十五络脉穴辨
- 奇经任脉穴图
- 督脉之图
- 奇经冲脉
- 奇经带脉
- 奇经阳跷脉
- 奇经阴跷脉
- 奇经阳维脉
- 奇经阴维脉
- 十二井荥俞原经合穴
- 五脏募俞穴
- 八会穴
- 凡经脉丈尺
- 卷之七 针灸直指
- 素问针灸方宜始论
- 灵枢九针论
- 九针式
- 九针所宜
- 内经补泻
- 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
- 人身左右补泻不同
- 用针十四法
- 缪刺
- 巨刺
- 经刺
- 刺脉虚实浅深
- 刺宜从时
- 刺逆四时
- 刺避
- 五夺不可泻
- 下针法
- 出针法
- 金针辨义
- 煮针法
- 火针
- 温针
- 暖针
- 晕针
- 折针
- 刺王公布衣之异
- 经脉交会八穴歌
- 八法合十干八卦歌
- 八法飞腾手诀歌
- 薛真人天星十一穴歌
- 十二经脉昼夜流注歌
- 古人有不行针要知针理
- 针灸手宜得其入
- 艾灸方宜
- 艾叶
- 艾灸补泻
- 艾炷大小
- 点艾火
- 壮数多少
- 灸法
- 炷火先后
- 灸寒热
- 灸疮要发
- 贴灸疮
- 洗灸疮
- 灸宜保养
- 灸忌食物房劳
- 避人神论
- 逐日人神所在不宜刺灸
- 尻神指诀
- 每月血忌
- 十二建人神
- 十二部人神
- 禁针歌
- 禁炙歌
- 太乙人神歌
- 补泻雪心歌
- 天元太乙歌
- 玉龙赋
- 标幽赋
- 通玄指要赋
- 灵光赋
- 席弘赋
- 铜人指要赋
- 肘后歌
- 百证赋
- 诸证针灸经穴
- 秦承祖灸鬼法
- 崔氏四花六穴并辨
- 骑竹马灸
- 卷之七 附录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卷之十二
- 卷之十三
- 卷之十四
- 伤寒门(下) 小便不利
- 伤寒门(下) 小便自利
- 伤寒门(下) 小便数
- 伤寒门(下) 发黄
- 伤寒门(下) 发斑
- 伤寒门(下) 狐惑
- 伤寒门(下) 多眠
- 伤寒门(下) 不得眠
- 伤寒门(下) 短气
- 伤寒门(下) 蛔厥
- 伤寒门(下) 水气
- 伤寒门(下) 百合病
- 伤寒门(下) 阴阳易
- 伤寒门(下) 劳复
- 伤寒门(下) 食复
- 伤寒门(下) 过经不解
- 伤寒门(下) 汗后不解
- 伤寒门(下) 下后不解
- 伤寒门(下) 下后热
- 伤寒门(下) 汗后恶寒
- 伤寒门(下) 汗吐下不解
- 伤寒门(下) 急下急温
- 伤寒门(下) 伤寒见风
- 伤寒门(下) 伤风见寒
- 伤寒门(下) 类伤寒四证(痰证、食积、虚烦、香港脚)
- 伤寒门(下) 三阳合病
- 伤寒门(下) 合病
- 伤寒门(下) 并病
- 伤寒门(下) 热病
- 伤寒门(下) 温病
- 伤寒门(下) 温疟
- 伤寒门(下) 温毒
- 伤寒门(下) 风温
- 伤寒门(下) 中湿
- 伤寒门(下) 中?
- 伤寒门(下) 脏结
- 伤寒门(下) 舌上胎
- 伤寒门(下) 杜学士三十六般辨视舌色法
- 卷之十四
- 伤寒补遗 昼夜偏剧
- 伤寒补遗 饮酒复剧
- 伤寒补遗 瘥后昏沉
- 伤寒补遗 坏证
- 伤寒补遗 不仁
- 伤寒补遗 火邪
- 伤寒补遗 循衣摸床
- 伤寒补遗 直视
- 伤寒补遗 遗尿
- 伤寒补遗 下脓血
- 伤寒补遗 伤寒十劝
- 伤寒补遗 伤寒禁忌
- 伤寒补遗 陶氏伤寒十四法
- 伤寒补遗 伤寒死候
- 伤寒补遗 伤寒刺灸《保命集》
- 伤寒补遗 伤寒诸证所属
- 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 伤寒药方 诸方目
- 伤寒药方 六法方钞
- 伤寒药方 伤寒药制煎煮法
- 卷之十五
- 卷之十六
- 卷之十七
- 卷之十八
- 卷之十九
- 卷之二十
- 卷之二十一
- 卷之二十二
- 卷之二十三
- 卷之二十四
- 卷之二十五
- 卷之二十六
- 卷之二十七
- 卷之二十八
- 卷之二十九
- 卷之三十
- 卷之三十一
- 卷之三十二
- 卷之三十三
- 卷之三十四
- 卷之三十五
- 卷之三十六
- 卷之三十七
- 卷之三十八
- 卷之三十九
- 卷之四十
- 卷之四十一
- 卷之四十二
- 卷之四十三
- 卷之四十四
- 卷之四十五
- 卷之四十六
- 卷之四十七
- 卷之四十八
- 卷之四十九
- 卷之五十
- 卷之五十一
- 卷之五十二
- 卷之五十三
- 卷之五十四
- 卷之五十五
- 卷之五十六
- 卷之五十七
- 卷之五十八
- 卷之五十九
- 卷之六十
- 卷之六十一
- 卷之六十二
- 卷之六十三
- 卷之六十四
- 卷之六十五
- 卷之六十六
- 卷之六十七
- 卷之六十八
- 卷之六十九
- 卷之七十
- 卷之七十一
- 卷之七十二
- 卷之七十三
- 卷之七十四
- 卷之七十五
- 卷之七十六
- 卷之七十七
- 卷之七十八
- 卷之七十九
- 卷之八十
-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 外科理例(上) 内托
- 外科理例(上) 流注
- 外科理例(上) 悬痈
- 外科理例(上) 囊痈
- 外科理例(上) 下疳
- 外科理例(上) 便毒
- 外科理例(上) 乳痈
- 外科理例(上) 腹痈
- 外科理例(上) 疔疮
- 卷之八十一
- 外科理例(下) 脑疽
- 外科理例(下) 鬓疽
- 外科理例(下) 胁疽
- 外科理例(下) 胸疡
- 外科理例(下) 背疽
- 外科理例(下) 腰疽
- 外科理例(下) 臀痈
- 外科理例(下) 脱疽
- 外科理例(下) 杨梅疮
- 外科理例(下) 便毒
- 外科理例(下) 疳疮
- 外科理例(下) 天疮
- 外科理例(下) 肠痈证
- 外科理例(下) 石痈
- 外科理例(下) 漆疮
- 外科理例(下) 疮
- 外科理例(下) 疥疮
- 外科理例(下) 诸方论
- 外科理例(下) 外科附方
- 卷之八十二
- 妇科心镜(上) 极一方总论
- 妇科心镜(上) 产宝方论
- 妇科心镜(上) 博济方论
- 妇科心镜(上) 寇宗论
- 妇科心镜(上) 脉候
- 妇科心镜(上) 通用方论
- 妇科心镜(上) 中风门
- 妇科心镜(上) 血风瘾疹瘙痒门
- 妇科心镜(上) 头目眩晕门
- 妇科心镜(上) 干血气痨候
- 妇科心镜(上) 痨擦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梦与鬼交候
- 妇科心镜(上) 五心烦热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客热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恶寒候
- 妇科心镜(上) 恶寒发热似疟非疟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伤寒候
- 妇科心镜(上) 热入血室候
- 妇科心镜(上) 咳嗽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霍乱吐利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呕吐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翻胃吐食候
- 卷之八十三
- 妇科心镜(下) 癖诸气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瘕候
- 妇科心镜(下) 血气心腹疼痛候
- 妇科心镜(下) 血气凝寒小腹痛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心胸嘈杂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吐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衄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大便下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尿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小便频数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转脬不得小便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遗尿失禁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淋沥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阴户肿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阴痒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阴冷候
- 妇科心镜(下) 大便不通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泄泻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滞下候
- 妇科心镜(下) 腰痛候
- 妇科心镜(下) 香港脚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痔漏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脱肛候
- 妇科心镜(下) 补遗方
- 妇科心镜(下) 妇女赤白带下论
- 妇科心镜(下) 崩漏方论
- 螽斯广育 汪衢序
- 卷之八十四
- 卷之八十五
- 胎产须知 胎养古说
- 胎产须知 胎教古论
- 胎产须知 胎感应验
- 胎产须知 形气相感
- 胎产须知 转女为男法
- 胎产须知 验男女法
- 胎产须知 辨脉法
- 胎产须知 妊娠服药禁
- 胎产须知 妊娠饮食忌
- 胎产须知 安胎论
- 胎产须知 妊娠恶阻
- 胎产须知 妊娠子肿
- 胎产须知 妊娠子烦
- 胎产须知 妊娠子满
- 胎产须知 妊娠子淋
- 胎产须知 妊娠子痫
- 胎产须知 妊娠子悬
- 胎产须知 妊娠不语
- 胎产须知 治怀胎惯堕之病
- 胎产须知 产前余论
- 胎产须知 临产须知
- 胎产须知 催生用药时宜
- 胎产须知 催生用药之义
- 胎产须知 产后余谕
- 胎产须知 产后须知(十四条)
- 胎产须知 产后一十八证
- 胎产须知 黑龙丹序
- 胎产须知 治案三条
- 胎产须知 易简诸方
- 胎产须知 产后褥劳方
- 胎产须知 产后乳汁方
- 补遗 【附】断产方法
- 卷之八十六 老老余编(上)
- 卷之八十七 老老余编(下)
- 卷之八十八
- 幼幼汇集(上) 形肖天地论
- 幼幼汇集(上) 胎气禀受不同论
- 幼幼汇集(上) 联珠论
- 幼幼汇集(上) 多服种子热药遗患胎源论
- 幼幼汇集(上) 妊妇不守禁忌生子多疾论
- 幼幼汇集(上) 婴幼论
- 幼幼汇集(上) 护养
- 幼幼汇集(上) 乳哺
- 幼幼汇集(上) 除胎毒
- 幼幼汇集(上) 择乳母
- 幼幼汇集(上) 颅囟论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初生总论
- 幼幼汇集(上) 论色脉
- 幼幼汇集(上) 虎口三关脉诀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寿夭相法
- 幼幼汇集(上) 五窍相通应证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得病之源
- 幼幼汇集(上) 养子日用法
- 幼幼汇集(上) 养子十法
- 幼幼汇集(上) 听声验病诀
- 幼幼汇集(上) 五脏虚实主病
- 幼幼汇集(上) 小儿诸病状
- 幼幼汇集(上) 小儿轻易服药戒
- 幼幼汇集(上) 小儿鸡医于大人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十五候死证
- 幼幼汇集(上) 胎热证第一
- 幼幼汇集(上) 胎寒证第二
- 幼幼汇集(上) 胎肥证第三
- 幼幼汇集(上) 胎怯证第四
- 幼幼汇集(上) 胎惊候第五
- 幼幼汇集(上) 胎黄候第六
- 幼幼汇集(上) 脐风候第七
- 幼幼汇集(上) 撮口候第八
- 幼幼汇集(上) 口噤候第九
- 幼幼汇集(上) 锁肛证第十
- 幼幼汇集(上) 脐突候第十一
- 幼幼汇集(上) 眼闭候第十二
- 幼幼汇集(上) 惊风门第十三
- 幼幼汇集(上) 急惊风候第十四
- 幼幼汇集(上) 慢惊风候第十五
- 幼幼汇集(上) 夜啼候第十六
- 幼幼汇集(上) 哭无声候第十七
- 幼幼汇集(上) 客忤候第十八
- 幼幼汇集(上) 物触候第十九
- 幼幼汇集(上) 天钓候第二十
- 幼幼汇集(上) 内钓候第二十一
- 幼幼汇集(上) 痫证候第二十二
- 幼幼汇集(上) 伤寒候第二十三
- 幼幼汇集(上) 【附】四时感冒
- 幼幼汇集(上) 中暑候第二十四
- 幼幼汇集(上) 湿证候第二十五
- 幼幼汇集(上) 诸热候第二十六
- 幼幼汇集(上) 牙疳候第二十七
- 卷之八十九
- 幼幼汇集(中) 脾胃门(第一)
- 幼幼汇集(中) 疳证门(第二)
- 幼幼汇集(中) 丁奚哺露(第三)
- 幼幼汇集(中) 呕吐门(第四)
- 幼幼汇集(中) 泄泻门(第五)
- 幼幼汇集(中) 霍乱吐泻门(第六)
- 幼幼汇集(中) 痢疾门(第七)
- 幼幼汇集(中) 腹痛门(第八)
- 幼幼汇集(中) 积滞门(第九)
- 幼幼汇集(中) 痞癖门(第十)
- 幼幼汇集(中) 肿胀门(第十一)
- 幼幼汇集(中) 蛔虫门(第十二)
- 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第十三)
- 幼幼汇集(中) 疟疾门(第十四)
- 幼幼汇集(中) 黄胆门(第十五)
- 卷之九十
- 幼幼汇集(下) 阴肿疝气(第十六)
- 幼幼汇集(下) 盘肠气(第十七)
- 幼幼汇集(下) 诸汗门(第十八)
- 幼幼汇集(下) 诸淋候(第十九)
- 幼幼汇集(下) 白浊门(第二十)
- 幼幼汇集(下) 遗尿门(第二十一)
- 幼幼汇集(下) 大小便不通候(第二十二)
- 幼幼汇集(下) 便血脏毒(第二十三)
- 幼幼汇集(下) 脱肛痔证候(第二十四)
- 幼幼汇集(下) 五软五硬候(第二十五)
- 幼幼汇集(下) 白虎证(第二十六)
- 幼幼汇集(下) ?病证(第二十七)
- 幼幼汇集(下) 龟胸龟背证(第二十八)
- 幼幼汇集(下) 语迟候(第二十九)
- 幼幼汇集(下) 齿迟候(第三十)
- 幼幼汇集(下) 行迟候(第三十一)
- 幼幼汇集(下) 鹤膝候(第三十二)
- 幼幼汇集(下) 发斑候(第三十三)
- 幼幼汇集(下) 赤游丹毒(第三十四)
- 幼幼汇集(下) 痈毒肿疖(第三十五)
- 幼幼汇集(下) 悬瘫候(第三十六)
- 幼幼汇集(下) 瘰候(第三十七)
- 幼幼汇集(下) 诸疮癣疥候(第三十八)
- 幼幼汇集(下) 小儿灸法(第三十九)
- 卷之九十一
- 卷之九十二
- 奇病续抄
- 太乙散之功
- 胸中虫患
- 蛟龙病
- 疮破雀飞
- 人渐缩小
- 视物倒植
- 视直如曲
- 呕物如舌
- 消食笼
- 孕妇腹内钟鸣
- 妇人异疾
- 产妇腹中痒
- 产后肠痒
- 王氏异疾
- 杯中蛇影
- 食挂
- 土瓜异貌
- 血留颜
- 玄虫变发
- 柳椹坚牙
- 赤苋成鳖
- 咒枣治疟
- 发不退落
- 龙骨秘精
- 一体作两人
- 鼻中毛出长如线
- 皮肉蟹走
- 灸疮出血片如蝴蝶
- 浑身虱出
- 发如铜丝
- 毛如铁条
- 肉出如锥
- 眼前常见飞鸟
- 眼珠垂出
- 饮油快意
- 揩断虫出
- 身如波浪声
- 白俱黑
- 齿皆摇动
- 口内肉球
- 指甲倒
- 疮如猫眼
- 胁破肠出
- 气出不散
- 头面发热有光
- 浑身生泡如棠梨
- 醉吞水蛭
- 小便出粪
- 流精不歇
- 面肿如蛇
- 肠中虫出
- 遍身赤肉
- 疮如樱桃
- 肢肿如石击之有声
- 肠脱
- 鼻中出水成虾
- 足底长疔
- 四肢脱节
- 喉间别窍
- 脐漏
- 眉病
- 毫孔出血
- 脑窍
- 蛇瘕
- 龙瘕
- 鳖瘕
- 鸡瘕
- 胞漏
- 尸厥
- 蛇头疮
- 人面疮
- 心漏
- 心疾见狮
- 观壁皆莲
- 乳悬
- 水道出线
- 剩骨痈
- 灸火出血
- 头皮蛆出
- 痘烂生蛆
- 窍有声如儿啼
- 应声虫
- 指节断落
- 耳内鸣如雀声
- 舌出寸余
- 舌胀满口
- 舌出不牧
- 妇人生虫
- 眼中血出
- 奶头裂
- 人被鬼击
- 身红点
- 身紫泡
- 头如斗
- 红丝瘤
- 蛇入人窍
- 产后食茶
- 闻雷昏倒
- 别有一喉
- 三阴交血出
- 项肿与头相统
- 痒入骨髓
- 小儿遍体痒
- 盘肠产
- 产户一物如胞
- 胸间溃窍
- 玉茎长肿
- 耳内生紫疔
- 阴茎肿大
- 新婚逆意
- 阴户如石
- 疮血如溺
- 日夜小便百余次
- 皮生恶物
- 鸡子愈痨
- 吐物断酒
- 鹅虱入耳
- 念木瓜愈足
- 闭耳出虫
- 自吹目尘
- 猫胎治噎
- 可久针肉龟
- 视正为斜
- 邹妻发瘕
- 诸脑柔物
- 鸡卵制蜈蚣
- 巧治骨哽
- 胆衡
- 误吞线锤
- 韭可坠金
- 卷之九十三 经验秘方
-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 本草图经叙
- 雷公炮制论叙
- 神农本草经分上中下三品
- 出产收采藏蓄市买俱宜明辨
- 药有四气五味
- 药用必明六化
- 药有轻清重浊
- 药用气味所宜
- 五宜
- 五禁
- 五入
- 五伤
- 六陈药
- 十八反
- 十九畏
- 七方
- 十齐
- 五位补泻
- 内淫药治
- 毒药疗病则度
- 各经引使主治药
- 东垣用药凡例
- 治气药论
- 治血药论
- 治火药论
- 治痰药例
- 治风药例
- 寒药治例
- 治湿药例
- 治燥药例
- 药品异名便考
- 本草草部
- 卷之九十五 本草集要(下)
- 卷之九十六 救荒本草
- 卷之九十七
- 制法备录
- 药剂丸散汤膏各有所宜不得违制
- 药剂分两
- 煎药则例
- 服药序次
- 服药禁忌
- 当禁不禁犯禁必死
- 不必忌而忌之过
- 因时用药例
- 炮制十七法
- 诸药制法
- 秋石阴阳二炼法
- 秋石阴阳二炼辨
- 制玄明粉法(冬月可制)
- 制鹿角胶霜法
- 青礞石法
- 制钟乳粉法
- 升阳起石法
- 炼青金法
- 打灵砂法
- 炼银朱法
- 炒黄丹法
- 升轻粉法
- 造雷火针法
- 制金银屑法
- 制风化硝法
- 花蕊石法
- 取竹沥荆沥法
- 升粉霜法
- 炒铅粉法
- 制玉露霜法
- 取蟠桃酒法
- 取红铅法
- 取蟾酥法
- 收秋露水法
- 收腊雪水
- 收澡丝汤法
- 熬金樱膏法
- 造百药煎法
- 造半夏曲法
- 造神曲法
- 制艾叶法
- 制灯芯法
- 制黄精法
- 制菟丝子法
- 制铁砂法
- 研犀角法
- 制乳香没药法
- 制附子法
- 粉铜法
- 粉铁法
- 粉锡法
- 死硝法
- 死盐法
- 死砒法
- 制硫黄法
- 取铁华粉法
- 制古铜钱法
- 取人中黄法
- 制亚芙蓉法
- 造乌梅法
- 造淡豆豉法
- 江西淡豆豉法
- 造楂糕法
- 造枯蒌饼法
- 取清明水制明目膏法
- 收青鱼胆法
- 制旱莲椹子膏
- 卷之九十八
- 卷之九十九
- 养生余录(上) 总论养生篇
- 养生余录(上) 养生主论
- 养生余录(上) 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绝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早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纵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强
- 养生余录(上) 欲有所忌
- 养生余录(上) 欲有所避
- 养生余录(上) 地元之寿起居有常者得之
- 养生余录(上) 养生之道
- 养生余录(上) 喜乐
- 养生余录(上) 忿怒
- 养生余录(上) 悲哀
- 养生余录(上) 思虑
- 养生余录(上) 忧愁
- 养生余录(上) 惊恐
- 养生余录(上) 憎爱
- 养生余录(上) 视听
- 养生余录(上) 疑惑
- 养生余录(上) 谈笑
- 养生余录(上) 津唾
- 养生余录(上) 起居
- 养生余录(上) 行立
- 养生余录(上) 坐卧
- 养生余录(上) 沐浴洗面
- 养生余录(上) 栉发
- 养生余录(上) 大小府
- 养生余录(上) 衣着
- 养生余录(上) 天时避忌
- 养生余录(上) 四时调摄
- 养生余录(上) 旦暮避忌
- 养生余录(上) 杂忌
- 卷之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