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诸方 \ 花木类第二
牡丹花 《尔雅》云∶牡丹为花中之王,色备五彩。冬至夜拨开根脚下土,取水缸中石衣壅之,再加肥土则盛。
芍药花 《尔雅》云∶芍药为花中之佐。春上分栽则根大,傍根少者,其茎大而花盛。
花白根白,花红根赤。
瑞香花 用浣衣灰汁浇去蚯蚓,或以漆渣壅根, 鸡鹅水浇之皆盛长。此花恶湿畏日,不可露根。
海棠花(垂丝者为上品) 冬至日以糟水灌其根,则来岁花茂。
茉莉花 以鸡粪壅之则盛,又将 鸡毛并汤沃之,冬至放暖房,不见风烟则不死。此物畏寒喜日,一云不可安床头,引蜈蚣。
石榴 取其直枝,大如拇指,长尺许,栽土中,出枝头二寸,水浇之即生。有丛生者,傍枝攀倒地,以土压之,来年生根,截分另栽。又云截枝,用火烧二寸,插入土即生。河阴石榴名三十八者,其中只有三十六粒子。
银杏 雌者二棱,雄者三棱,合种乃生。临池而种,照影亦能结实。此树不花而果,人谓顷刻开花不能得见;又云夜间开花,一开便结,似理可信。
枇杷 寻常以淋过灰汤淡湿灰壅之根头,花多实大。
柑橘 十月将橘树有枝柯者埋土中尺深,以枝干在外,不可倒置。待来春芽长,傍掘坑浇粪水。至十二月内,橘根四围浇大粪三次,至春用水浇二次,花实俱茂。
梅 宜多栽。池边溪迳 头墙角有水坑处则多实。梅树接桃则脆。移大梅去其枝梢,大其根盘,沃以沟泥,无不活者。梅花初放时收之,阴干。治小儿痘疹不出不起者,泡汤与之,速出速起。腊梅花嗅之,令人生鼻痔。
桃 八九月桃熟时,墙角头宽深作坑,先将湿牛粪内坑中,上加土。取好核净洗,尖头向下,浓土盖尺许。春深生芽,和泥移栽肥土,接杏李尤妙。桃为五行之精,能辟百鬼,谓之仙木。桃花渍酒服,益颜色,除百病。桃实太繁则多坠,以刀横斫其干数下乃止,社日令人舂桃树下,则结实牢不坠,凡果皆然。女子艳妆种之,他日花艳色而桃离核。
李杏 李宜稀,可南北行。杏勿密,宜近人家者盛。桃三年便结实,五年盛,七年衰,十年死至六年以刀砍其皮,令胶流出,可多活五年。桃树接李枝则桃红而甘,柿树接桃则为金桃,李树接桃枝则为桃李。梨春分日将梨条作拐样斫下,两头以火烧,又烧红铁烙,烙定津脉,栽之入地二尺。只春分一日可栽。桑树接梨枝则脆而甘。
葡萄 最易蔓盛。宜湿地,米泔浇之,作架引蔓。根傍以草束,雄避蛇虫,怕麝香。一法种近枣树,春钻枣树作一孔,引葡萄枝从孔中过,伺其大塞满枣树,核成一家,即砍去其后截,使托枣生实大而甘美。
花椒 以带目未开口者,用碎土拌和,入净瓶中,密封口倒置地上,于南檐有日色处晒着,至春初撒畦中,则粒粒皆出。
桑椹 熟时拣取鲁桑叶大椹稀者栽之。白桑叶大而无子,蚕食之,茧浓丝坚而喑。常取枝压熟地,着粪,如种菜法作畦种之。高一尺粪一次,逾年当高四五尺,春初移之,根下着粪。
至秋又掘,根下着粪,以土培之。又云∶撒子种桑,不若压条而分根茎。过千日不宜锄园。先椹而后叶者,叶必少。椹熟食之,黑髭鬓。根皮浸水,洗目良。
槐 人家庭院门径并宜栽之。修剪圆齐,不数年长盛如盖。夏月绿阴可爱,满院清芬。
其花未开者收之,染黄色。结实名槐角,霜后收之入药。又云∶槐为虚星之精,能致百祥,人服之长生。(方见修真门。)
竹 正月中砍取西南引根并茎,芟去梢叶,于园中东北角栽之,要深二尺,不宜多浇水,多水则淹死,勿令风摇动。当年生芽则践杀之,次年稍大又践杀之,后年则成竹矣。又云∶种竹无时,但连阴种之皆活。竹性爱向西南。歌云∶种竹无时,雨过便移。多留宿土,记取南枝。竹多年则生米而死,初见一根生米则截去,止留利地三尺,通去节,灌入大粪则余竹不生米也。
□
凡花木,虽自生成造化之妙,亦存乎人耳。如苦楝树上接梅枝,则花开如墨,名曰墨梅。黄白二菊,各去其半干而合之,则花开黄白相半。莲萌投净瓮中,经年移种则发花碧色。芙蓉先一夕,以靛水调,以纸蘸花蕊上,用只裹之,来日开花亦成碧色。
□
注云∶春分和气尽,接不得;夏至阴气盛,种不得。立春正月中旬,宜接木樨、樱桃、黄蔷薇。正月下旬宜接桃、梅、杏、李、半枝红、腊梅、梨、枣、栗、柿、杨柳、紫蔷薇。二月上旬可接橙、橘。
以上种接,于十二月间沃以粪穣,至春花果自然结实。立秋后可接林檎、川海棠、寒球、黄海棠。
以上接法,并要按时将头与木身皮对皮,骨对骨,用麻皮扎缚紧紧,上用箬叶宽覆之,如萌出稍长,即取去箬叶,无有不茂也。
【催花法】凡花,用马粪浸水浇之则速开。
【治花避麝法】凡花果俱忌麝香、衣香、诸香之气,宜栽蒜韭,可以避之。有触香则奄弱,急用雄黄和艾叶,于上风烧之即解。江南花园中近门处栽避麝草则不犯。
【种果法】凡种果,宜望前上旬日种则多子。果实凡经数次接者,则果大而核小,但其核不可种。柿树接及三次则全无核。
凡种果,须候肉烂和核种之,否则不类其种。凿果树,纳钟乳粉少许,则果多且美。又树老以钟乳末泥于根上,揭去皮抹之,复茂盛。
【治果不结实】诸果实茂盛不结实者,元日五更或除夜以斧砍之,即结实。一云∶辰日将斧砍果树,结子不落。
【治果生虫法】凡百果树生虫,其虫孔用杉木作钉,钉之即绝。又法∶元旦鸡鸣时以火把燃照果树上下,则不生虫。
【种谷倍生法】用麻姑十分,炭灰二十分,硫黄一分,为末和匀,栽秧时以根蘸点些微入土,成日倍收。
【种菱法】八九月收老黑子撒池中,自生。凡种水果,只以牛粪,大忌桐油,若将桐油瓶罐投池中,即水果绝死。
□
【栗子】经霜后,取老栗子用水泛去浮者,沉者捞出,日晒干,令全无水气。以新坛先入炒过凉沙,将栗装入,一层沙,一层栗,约九分满,以沙盖上,用箬一层盖之,竹片十字按定。扫净地,覆坛口于地上,以黄土封之。逐渐取用,不得近酒,可留至夏。又法∶连外刺皮晒干,置净缸中,覆净地不坏。栗子与橄榄同食,作梅花香。
【榛子、□子、瓜仁之类】以灯芯碎剪杂和,盛瓷器罐中,安燥处不炽。
【瓜茄】取茶房淋过灰,晒干,以瓜茄埋其中,至冬加新。
【东瓜】置芥菜子中不坏。
【石榴】连枝摘下,用新瓦罐安排在内,用纸十余重密封之。又法∶取未裂者,以米泔煮沸,炸过数枚,逐枚排篮中,勿用相挨,挂当风处,可经夏。
【红枣】以大缸一只,洗净拭干,烧熟米醋泼缸内,荡令匀,拭干。用熟香油擦缸口,于缸底铺粟杆一层,下枣一层。中心四围亦以杆盖密,但凡生干枣晒干,须于甑中略炊。盖枣虫在内,炊之则死。然后又晒干,贮新坛久留。
【生枣】侵晨摘入瓷坛中,逐层盖竹枝叶,装八分满。用古钱数文,白矾少许,新汲水浸平,密封坛口,悬之井中,可留经年,如同鲜者。
【诸般青果】用十二月收贮净坛中下腊水,入些小铜青末,密封,久留青色不变。凡有青梅、枇杷、林檎、葡萄、小枣、橄榄、菱、芡、橙、瓜、李、柰之类,皆收如此。
【橄榄】用锡盒收择,充好收满,纸封其缝,置净地上,至五六月不损。
【梨】取不空心大萝卜,拣不损大梨,以柄插入,纸包,放暖处,春深不坏。带枝柑橘,收同法。
【鲜笋】未出土者,取日晒,去湿水,勿去壳,逐个切去老根,蜡封之,置新缸中,以根向上,煮米稀粥饮,漉去米糁,每斗米粥入炒盐半两、枯矾末三钱,和匀浇浸令满溶盖。面以油纸、浓箬封之,锻石涂,放净燥不见日处,至秋冬取出如新。
【鲜茄】择肥美者,亭午摘,不去蒂,溶蜡蘸蒂去处。先于密篮中用箬藉底,浓铺灰二层,灰上放茄,茄上放灰,层层放满,用箬盖面,以油只浓箬封之,锻石涂,置净燥处,至冬如新。
【干荔枝】以新瓷坛贮,每放一层,用白盐以箬包如粽,三五个置其中,密封坛口,至交新不蛀坏。
【陈荔枝、胶枣】净洗,焙干蒸之。荔枝干变者,用针于壳上刺十余孔,然后以蜜水浸之,银器盛于汤罐头上,蒸透即肉满。
【桃】取未大熟者,用小麦磨碎,连麸煮粥,入盐少许,候冷倾入新缸,以桃内中,密封缸口,至冬如新。
【桃、李、杏】用生大竹凿一孔,以鲜果投入,不可伤破皮,以木塞孔,泥封之,久留不坏。
【林檎】每百颗内取十颗,椎碎入水煎,候冷内缸中,浸满为度,密封缸口,久留佳。
【柑、橘、橙】铺干棕或干松毛,间叠包裹,置不近酒处不坏。又法∶藏绿豆中,不近酒米亦不坏。又法∶置银锡器中,以麻油浸之佳。又用橘叶层层相间收之,入土壅之,久不坏。
【干柑橘】久留其中干者,以针刺十许孔,取沸汤化蜜,候冷,浸一宿如新。金橘藏于绿豆中,经年不变。
【梨、 、柑、橘等果】取大缸,实以井水和泥,撒绿豆于上,用竹篦安缸内,空泥二寸,以果安篦上,密盖缸口封之。豆芽长,果经年如新。
【红林】未熟者以冷盐汤浸之,可经周年。
【江茶】用硫黄小块安在中间,则不蒸,亦不药气。
【小麦】晒干簸了,入缸中或桶柜,以干蓼盖密,不生蛾。
【松子仁】之属油炽者,摊竹纸上焙之还好。
【榧子】陈者,水浸一宿,以烈火烘,皮皆贴壳,食之如新。
【蜜煎果】经酸者置器埋于湿沙中,则味自正。
【西瓜】要悬高处收之不坏。若当扫帚风则坏。东瓜亦然。西瓜吃时欲冷,以指甲掐破打开,晒日中,少时则安阴处,其冷如水。
【炒栗子、银杏不爆】炒时拳一枚在手中则不爆,勿令人知。又法∶炒栗子只以一枚咬破蘸香汕,同众栗入锅炒之,皆不爆。

- 花木类(通用诸方)《古今医统大全》
- 花柳疬《中医词典》
- 花炮火药冲目《奇效简便良方》
- 花椒《本草分经》
- 花乳石《本草纲目》
- 花椒《食物疗法》
- 花乳石《玉楸药解》
- 花火膏《小儿药证直诀》
- 花乳石《本草衍义》
- 花火膏《冯氏锦囊秘录》
- 花乳石《证类本草》
- 花候《诸病源候论》
- 花乳石《本经逢原》
- 花红果《滇南本草》
- 花乳石《得配本草》
- 花红《药性切用》
- 花乳石《本草择要纲目》
- 花红《本草撮要》
- 花乳石《本草乘雅半偈》
- 花红《本草分经》
- 花蕊石《雷公炮制药性解》
- 花红《本草从新》
- 花蕊石《药笼小品》
- 花果合欢丸《目经大成》
- 花蕊石《本草备要》
- 花风《中医词典》
- 花蕊石《本草蒙筌》
- 花粉苓通茶《茶饮保健》
- 花蕊石《本草易读》
- 花粉《本草分经》
- 花蕊石《冯氏锦囊秘录》
《古今医统大全》
- 作者:徐春甫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56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序五
- 序六
- 序七
- 内经要旨序
- 跋
- 凡例
- 助梓缙绅诸公氏号
-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 卷之二 内经要旨(上)
- 卷之二 内经要旨(下)
- 卷之三 翼医通考(上)
-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
-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
- 神农尝百草论
- 亢则害承乃制论
- 四气所伤论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论
- 不治已病治未病论
- 治病必求其本论
- 阳有余阴不足论
-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论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论
- 泻南方补北方论
- 积热沉寒论
- 春宣论
- 明医周汉卿序
- 明医戴原礼序
- 望闻问切订
- 阴阳之理一以贯之
- 造化之蕴水火尽之
- 形神之妙太极分之
- 调摄之要元精主之
- 用药如用兵
- 四方风土不同服药亦异
- 医书
- 内经素问
- 难经
- 伤寒论
- 天元玉册
- 玄珠密语
- 中藏经
- 圣济经
- 医贵临机应变难于执方
- 卷之三 翼医通考(下)
- 卷之四 内经脉候
- 脉诀辨妄
- 内经气口诊候
- 内经三部九候脉法
- 诊候有三
- 脉状奇偶
- 庞安常脉论
- 持脉总论
- 脉分三部五脏
- 脉有七诊九候
- 诊脉三要(滑氏)
- 脉察六字
- 脉明表里虚实
- 神门命门人迎辨
- 四时脉候
- 二十六脉主病
- 统属诊法候病
- 脉分三部主病
- 脉形气逆顺
- 脉病逆顺
- 六部平脉
- 脉有阴阳乘伏
- 脉有重阴重阳脱阴脱阳
- 奇经八脉为病
- 促结代脉辨
- 高阳生脉诀假名
- 脉大必痛进说
- 脉法部位表里虚实主病提纲
- 七情脉
- 妊娠脉
- 脉证相反
- 脉证似反
- 人脉不应
- 各部不胜脉
- 胜负扶抑脉
- 平人止脉
- 真脏止脉
- 无脉侯
- 南北政脉不应
- 五逆脉
- 六绝脉
- 七死脉
- 至脉损脉死期脉候
- 久病死期候
- 虚数死期候
- 死脉总类
- 卷之五 运气易览
- 学五运六气纲领
- 运气易览序
- 运气说
- 论四时气候
- 论六十日交气日刻
- 六十年交气日刻
- 生成数论
- 论交六气时日
- 六化论
- 论主气
- 论客气
- 起司天在泉并客气
- 论标本
- 论五天五运之气
- 论月建
- 论五音建运
- 论纪运(平气)
- 论太少气运相临同化
- 论五行胜复
- 论胜复
- 论六十年客气
- 论天地六气
- 论天符
- 论岁会
- 论同天符同岁会
- 干德符
- 论手足经
- 论六病
- 论治法
- 论六脉
- 论南北政
- 论气运加临尺寸脉候不应交反说
- 五运主病治例
- 六气主病治法例
- 五运主方治例
- 五运六气平治汤
- 论主运大运太少相生
- 大运主运太少相因歌
- 司天在泉大运主运定局
- 论正化度邪化度
- 论主运上下太少相生
- 运气诸说总例
- 论九宫分野
- 十二支纳音
- 六气标本论
- 卷之六 经穴发明
- 取穴尺寸图说
- 手阳明大肠经穴图
- 足阳明胃经穴图
- 足太阴脾经穴图
- 手少阴心经穴图
- 手太阳小肠经穴图
- 足太阳膀胱经穴图
- 足少阴肾经穴图
-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图
- 手少阳三焦经穴图
- 足少阳胆经穴图
- 足厥阴肝经穴图
- 十五络脉穴辨
- 奇经任脉穴图
- 督脉之图
- 奇经冲脉
- 奇经带脉
- 奇经阳跷脉
- 奇经阴跷脉
- 奇经阳维脉
- 奇经阴维脉
- 十二井荥俞原经合穴
- 五脏募俞穴
- 八会穴
- 凡经脉丈尺
- 卷之七 针灸直指
- 素问针灸方宜始论
- 灵枢九针论
- 九针式
- 九针所宜
- 内经补泻
- 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
- 人身左右补泻不同
- 用针十四法
- 缪刺
- 巨刺
- 经刺
- 刺脉虚实浅深
- 刺宜从时
- 刺逆四时
- 刺避
- 五夺不可泻
- 下针法
- 出针法
- 金针辨义
- 煮针法
- 火针
- 温针
- 暖针
- 晕针
- 折针
- 刺王公布衣之异
- 经脉交会八穴歌
- 八法合十干八卦歌
- 八法飞腾手诀歌
- 薛真人天星十一穴歌
- 十二经脉昼夜流注歌
- 古人有不行针要知针理
- 针灸手宜得其入
- 艾灸方宜
- 艾叶
- 艾灸补泻
- 艾炷大小
- 点艾火
- 壮数多少
- 灸法
- 炷火先后
- 灸寒热
- 灸疮要发
- 贴灸疮
- 洗灸疮
- 灸宜保养
- 灸忌食物房劳
- 避人神论
- 逐日人神所在不宜刺灸
- 尻神指诀
- 每月血忌
- 十二建人神
- 十二部人神
- 禁针歌
- 禁炙歌
- 太乙人神歌
- 补泻雪心歌
- 天元太乙歌
- 玉龙赋
- 标幽赋
- 通玄指要赋
- 灵光赋
- 席弘赋
- 铜人指要赋
- 肘后歌
- 百证赋
- 诸证针灸经穴
- 秦承祖灸鬼法
- 崔氏四花六穴并辨
- 骑竹马灸
- 卷之七 附录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卷之十二
- 卷之十三
- 卷之十四
- 伤寒门(下) 小便不利
- 伤寒门(下) 小便自利
- 伤寒门(下) 小便数
- 伤寒门(下) 发黄
- 伤寒门(下) 发斑
- 伤寒门(下) 狐惑
- 伤寒门(下) 多眠
- 伤寒门(下) 不得眠
- 伤寒门(下) 短气
- 伤寒门(下) 蛔厥
- 伤寒门(下) 水气
- 伤寒门(下) 百合病
- 伤寒门(下) 阴阳易
- 伤寒门(下) 劳复
- 伤寒门(下) 食复
- 伤寒门(下) 过经不解
- 伤寒门(下) 汗后不解
- 伤寒门(下) 下后不解
- 伤寒门(下) 下后热
- 伤寒门(下) 汗后恶寒
- 伤寒门(下) 汗吐下不解
- 伤寒门(下) 急下急温
- 伤寒门(下) 伤寒见风
- 伤寒门(下) 伤风见寒
- 伤寒门(下) 类伤寒四证(痰证、食积、虚烦、香港脚)
- 伤寒门(下) 三阳合病
- 伤寒门(下) 合病
- 伤寒门(下) 并病
- 伤寒门(下) 热病
- 伤寒门(下) 温病
- 伤寒门(下) 温疟
- 伤寒门(下) 温毒
- 伤寒门(下) 风温
- 伤寒门(下) 中湿
- 伤寒门(下) 中?
- 伤寒门(下) 脏结
- 伤寒门(下) 舌上胎
- 伤寒门(下) 杜学士三十六般辨视舌色法
- 卷之十四
- 伤寒补遗 昼夜偏剧
- 伤寒补遗 饮酒复剧
- 伤寒补遗 瘥后昏沉
- 伤寒补遗 坏证
- 伤寒补遗 不仁
- 伤寒补遗 火邪
- 伤寒补遗 循衣摸床
- 伤寒补遗 直视
- 伤寒补遗 遗尿
- 伤寒补遗 下脓血
- 伤寒补遗 伤寒十劝
- 伤寒补遗 伤寒禁忌
- 伤寒补遗 陶氏伤寒十四法
- 伤寒补遗 伤寒死候
- 伤寒补遗 伤寒刺灸《保命集》
- 伤寒补遗 伤寒诸证所属
- 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 伤寒药方 诸方目
- 伤寒药方 六法方钞
- 伤寒药方 伤寒药制煎煮法
- 卷之十五
- 卷之十六
- 卷之十七
- 卷之十八
- 卷之十九
- 卷之二十
- 卷之二十一
- 卷之二十二
- 卷之二十三
- 卷之二十四
- 卷之二十五
- 卷之二十六
- 卷之二十七
- 卷之二十八
- 卷之二十九
- 卷之三十
- 卷之三十一
- 卷之三十二
- 卷之三十三
- 卷之三十四
- 卷之三十五
- 卷之三十六
- 卷之三十七
- 卷之三十八
- 卷之三十九
- 卷之四十
- 卷之四十一
- 卷之四十二
- 卷之四十三
- 卷之四十四
- 卷之四十五
- 卷之四十六
- 卷之四十七
- 卷之四十八
- 卷之四十九
- 卷之五十
- 卷之五十一
- 卷之五十二
- 卷之五十三
- 卷之五十四
- 卷之五十五
- 卷之五十六
- 卷之五十七
- 卷之五十八
- 卷之五十九
- 卷之六十
- 卷之六十一
- 卷之六十二
- 卷之六十三
- 卷之六十四
- 卷之六十五
- 卷之六十六
- 卷之六十七
- 卷之六十八
- 卷之六十九
- 卷之七十
- 卷之七十一
- 卷之七十二
- 卷之七十三
- 卷之七十四
- 卷之七十五
- 卷之七十六
- 卷之七十七
- 卷之七十八
- 卷之七十九
- 卷之八十
-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 外科理例(上) 内托
- 外科理例(上) 流注
- 外科理例(上) 悬痈
- 外科理例(上) 囊痈
- 外科理例(上) 下疳
- 外科理例(上) 便毒
- 外科理例(上) 乳痈
- 外科理例(上) 腹痈
- 外科理例(上) 疔疮
- 卷之八十一
- 外科理例(下) 脑疽
- 外科理例(下) 鬓疽
- 外科理例(下) 胁疽
- 外科理例(下) 胸疡
- 外科理例(下) 背疽
- 外科理例(下) 腰疽
- 外科理例(下) 臀痈
- 外科理例(下) 脱疽
- 外科理例(下) 杨梅疮
- 外科理例(下) 便毒
- 外科理例(下) 疳疮
- 外科理例(下) 天疮
- 外科理例(下) 肠痈证
- 外科理例(下) 石痈
- 外科理例(下) 漆疮
- 外科理例(下) 疮
- 外科理例(下) 疥疮
- 外科理例(下) 诸方论
- 外科理例(下) 外科附方
- 卷之八十二
- 妇科心镜(上) 极一方总论
- 妇科心镜(上) 产宝方论
- 妇科心镜(上) 博济方论
- 妇科心镜(上) 寇宗论
- 妇科心镜(上) 脉候
- 妇科心镜(上) 通用方论
- 妇科心镜(上) 中风门
- 妇科心镜(上) 血风瘾疹瘙痒门
- 妇科心镜(上) 头目眩晕门
- 妇科心镜(上) 干血气痨候
- 妇科心镜(上) 痨擦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梦与鬼交候
- 妇科心镜(上) 五心烦热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客热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恶寒候
- 妇科心镜(上) 恶寒发热似疟非疟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伤寒候
- 妇科心镜(上) 热入血室候
- 妇科心镜(上) 咳嗽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霍乱吐利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呕吐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翻胃吐食候
- 卷之八十三
- 妇科心镜(下) 癖诸气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瘕候
- 妇科心镜(下) 血气心腹疼痛候
- 妇科心镜(下) 血气凝寒小腹痛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心胸嘈杂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吐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衄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大便下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尿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小便频数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转脬不得小便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遗尿失禁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淋沥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阴户肿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阴痒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阴冷候
- 妇科心镜(下) 大便不通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泄泻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滞下候
- 妇科心镜(下) 腰痛候
- 妇科心镜(下) 香港脚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痔漏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脱肛候
- 妇科心镜(下) 补遗方
- 妇科心镜(下) 妇女赤白带下论
- 妇科心镜(下) 崩漏方论
- 螽斯广育 汪衢序
- 卷之八十四
- 卷之八十五
- 胎产须知 胎养古说
- 胎产须知 胎教古论
- 胎产须知 胎感应验
- 胎产须知 形气相感
- 胎产须知 转女为男法
- 胎产须知 验男女法
- 胎产须知 辨脉法
- 胎产须知 妊娠服药禁
- 胎产须知 妊娠饮食忌
- 胎产须知 安胎论
- 胎产须知 妊娠恶阻
- 胎产须知 妊娠子肿
- 胎产须知 妊娠子烦
- 胎产须知 妊娠子满
- 胎产须知 妊娠子淋
- 胎产须知 妊娠子痫
- 胎产须知 妊娠子悬
- 胎产须知 妊娠不语
- 胎产须知 治怀胎惯堕之病
- 胎产须知 产前余论
- 胎产须知 临产须知
- 胎产须知 催生用药时宜
- 胎产须知 催生用药之义
- 胎产须知 产后余谕
- 胎产须知 产后须知(十四条)
- 胎产须知 产后一十八证
- 胎产须知 黑龙丹序
- 胎产须知 治案三条
- 胎产须知 易简诸方
- 胎产须知 产后褥劳方
- 胎产须知 产后乳汁方
- 补遗 【附】断产方法
- 卷之八十六 老老余编(上)
- 卷之八十七 老老余编(下)
- 卷之八十八
- 幼幼汇集(上) 形肖天地论
- 幼幼汇集(上) 胎气禀受不同论
- 幼幼汇集(上) 联珠论
- 幼幼汇集(上) 多服种子热药遗患胎源论
- 幼幼汇集(上) 妊妇不守禁忌生子多疾论
- 幼幼汇集(上) 婴幼论
- 幼幼汇集(上) 护养
- 幼幼汇集(上) 乳哺
- 幼幼汇集(上) 除胎毒
- 幼幼汇集(上) 择乳母
- 幼幼汇集(上) 颅囟论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初生总论
- 幼幼汇集(上) 论色脉
- 幼幼汇集(上) 虎口三关脉诀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寿夭相法
- 幼幼汇集(上) 五窍相通应证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得病之源
- 幼幼汇集(上) 养子日用法
- 幼幼汇集(上) 养子十法
- 幼幼汇集(上) 听声验病诀
- 幼幼汇集(上) 五脏虚实主病
- 幼幼汇集(上) 小儿诸病状
- 幼幼汇集(上) 小儿轻易服药戒
- 幼幼汇集(上) 小儿鸡医于大人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十五候死证
- 幼幼汇集(上) 胎热证第一
- 幼幼汇集(上) 胎寒证第二
- 幼幼汇集(上) 胎肥证第三
- 幼幼汇集(上) 胎怯证第四
- 幼幼汇集(上) 胎惊候第五
- 幼幼汇集(上) 胎黄候第六
- 幼幼汇集(上) 脐风候第七
- 幼幼汇集(上) 撮口候第八
- 幼幼汇集(上) 口噤候第九
- 幼幼汇集(上) 锁肛证第十
- 幼幼汇集(上) 脐突候第十一
- 幼幼汇集(上) 眼闭候第十二
- 幼幼汇集(上) 惊风门第十三
- 幼幼汇集(上) 急惊风候第十四
- 幼幼汇集(上) 慢惊风候第十五
- 幼幼汇集(上) 夜啼候第十六
- 幼幼汇集(上) 哭无声候第十七
- 幼幼汇集(上) 客忤候第十八
- 幼幼汇集(上) 物触候第十九
- 幼幼汇集(上) 天钓候第二十
- 幼幼汇集(上) 内钓候第二十一
- 幼幼汇集(上) 痫证候第二十二
- 幼幼汇集(上) 伤寒候第二十三
- 幼幼汇集(上) 【附】四时感冒
- 幼幼汇集(上) 中暑候第二十四
- 幼幼汇集(上) 湿证候第二十五
- 幼幼汇集(上) 诸热候第二十六
- 幼幼汇集(上) 牙疳候第二十七
- 卷之八十九
- 幼幼汇集(中) 脾胃门(第一)
- 幼幼汇集(中) 疳证门(第二)
- 幼幼汇集(中) 丁奚哺露(第三)
- 幼幼汇集(中) 呕吐门(第四)
- 幼幼汇集(中) 泄泻门(第五)
- 幼幼汇集(中) 霍乱吐泻门(第六)
- 幼幼汇集(中) 痢疾门(第七)
- 幼幼汇集(中) 腹痛门(第八)
- 幼幼汇集(中) 积滞门(第九)
- 幼幼汇集(中) 痞癖门(第十)
- 幼幼汇集(中) 肿胀门(第十一)
- 幼幼汇集(中) 蛔虫门(第十二)
- 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第十三)
- 幼幼汇集(中) 疟疾门(第十四)
- 幼幼汇集(中) 黄胆门(第十五)
- 卷之九十
- 幼幼汇集(下) 阴肿疝气(第十六)
- 幼幼汇集(下) 盘肠气(第十七)
- 幼幼汇集(下) 诸汗门(第十八)
- 幼幼汇集(下) 诸淋候(第十九)
- 幼幼汇集(下) 白浊门(第二十)
- 幼幼汇集(下) 遗尿门(第二十一)
- 幼幼汇集(下) 大小便不通候(第二十二)
- 幼幼汇集(下) 便血脏毒(第二十三)
- 幼幼汇集(下) 脱肛痔证候(第二十四)
- 幼幼汇集(下) 五软五硬候(第二十五)
- 幼幼汇集(下) 白虎证(第二十六)
- 幼幼汇集(下) ?病证(第二十七)
- 幼幼汇集(下) 龟胸龟背证(第二十八)
- 幼幼汇集(下) 语迟候(第二十九)
- 幼幼汇集(下) 齿迟候(第三十)
- 幼幼汇集(下) 行迟候(第三十一)
- 幼幼汇集(下) 鹤膝候(第三十二)
- 幼幼汇集(下) 发斑候(第三十三)
- 幼幼汇集(下) 赤游丹毒(第三十四)
- 幼幼汇集(下) 痈毒肿疖(第三十五)
- 幼幼汇集(下) 悬瘫候(第三十六)
- 幼幼汇集(下) 瘰候(第三十七)
- 幼幼汇集(下) 诸疮癣疥候(第三十八)
- 幼幼汇集(下) 小儿灸法(第三十九)
- 卷之九十一
- 卷之九十二
- 奇病续抄
- 太乙散之功
- 胸中虫患
- 蛟龙病
- 疮破雀飞
- 人渐缩小
- 视物倒植
- 视直如曲
- 呕物如舌
- 消食笼
- 孕妇腹内钟鸣
- 妇人异疾
- 产妇腹中痒
- 产后肠痒
- 王氏异疾
- 杯中蛇影
- 食挂
- 土瓜异貌
- 血留颜
- 玄虫变发
- 柳椹坚牙
- 赤苋成鳖
- 咒枣治疟
- 发不退落
- 龙骨秘精
- 一体作两人
- 鼻中毛出长如线
- 皮肉蟹走
- 灸疮出血片如蝴蝶
- 浑身虱出
- 发如铜丝
- 毛如铁条
- 肉出如锥
- 眼前常见飞鸟
- 眼珠垂出
- 饮油快意
- 揩断虫出
- 身如波浪声
- 白俱黑
- 齿皆摇动
- 口内肉球
- 指甲倒
- 疮如猫眼
- 胁破肠出
- 气出不散
- 头面发热有光
- 浑身生泡如棠梨
- 醉吞水蛭
- 小便出粪
- 流精不歇
- 面肿如蛇
- 肠中虫出
- 遍身赤肉
- 疮如樱桃
- 肢肿如石击之有声
- 肠脱
- 鼻中出水成虾
- 足底长疔
- 四肢脱节
- 喉间别窍
- 脐漏
- 眉病
- 毫孔出血
- 脑窍
- 蛇瘕
- 龙瘕
- 鳖瘕
- 鸡瘕
- 胞漏
- 尸厥
- 蛇头疮
- 人面疮
- 心漏
- 心疾见狮
- 观壁皆莲
- 乳悬
- 水道出线
- 剩骨痈
- 灸火出血
- 头皮蛆出
- 痘烂生蛆
- 窍有声如儿啼
- 应声虫
- 指节断落
- 耳内鸣如雀声
- 舌出寸余
- 舌胀满口
- 舌出不牧
- 妇人生虫
- 眼中血出
- 奶头裂
- 人被鬼击
- 身红点
- 身紫泡
- 头如斗
- 红丝瘤
- 蛇入人窍
- 产后食茶
- 闻雷昏倒
- 别有一喉
- 三阴交血出
- 项肿与头相统
- 痒入骨髓
- 小儿遍体痒
- 盘肠产
- 产户一物如胞
- 胸间溃窍
- 玉茎长肿
- 耳内生紫疔
- 阴茎肿大
- 新婚逆意
- 阴户如石
- 疮血如溺
- 日夜小便百余次
- 皮生恶物
- 鸡子愈痨
- 吐物断酒
- 鹅虱入耳
- 念木瓜愈足
- 闭耳出虫
- 自吹目尘
- 猫胎治噎
- 可久针肉龟
- 视正为斜
- 邹妻发瘕
- 诸脑柔物
- 鸡卵制蜈蚣
- 巧治骨哽
- 胆衡
- 误吞线锤
- 韭可坠金
- 卷之九十三 经验秘方
-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 本草图经叙
- 雷公炮制论叙
- 神农本草经分上中下三品
- 出产收采藏蓄市买俱宜明辨
- 药有四气五味
- 药用必明六化
- 药有轻清重浊
- 药用气味所宜
- 五宜
- 五禁
- 五入
- 五伤
- 六陈药
- 十八反
- 十九畏
- 七方
- 十齐
- 五位补泻
- 内淫药治
- 毒药疗病则度
- 各经引使主治药
- 东垣用药凡例
- 治气药论
- 治血药论
- 治火药论
- 治痰药例
- 治风药例
- 寒药治例
- 治湿药例
- 治燥药例
- 药品异名便考
- 本草草部
- 卷之九十五 本草集要(下)
- 卷之九十六 救荒本草
- 卷之九十七
- 制法备录
- 药剂丸散汤膏各有所宜不得违制
- 药剂分两
- 煎药则例
- 服药序次
- 服药禁忌
- 当禁不禁犯禁必死
- 不必忌而忌之过
- 因时用药例
- 炮制十七法
- 诸药制法
- 秋石阴阳二炼法
- 秋石阴阳二炼辨
- 制玄明粉法(冬月可制)
- 制鹿角胶霜法
- 青礞石法
- 制钟乳粉法
- 升阳起石法
- 炼青金法
- 打灵砂法
- 炼银朱法
- 炒黄丹法
- 升轻粉法
- 造雷火针法
- 制金银屑法
- 制风化硝法
- 花蕊石法
- 取竹沥荆沥法
- 升粉霜法
- 炒铅粉法
- 制玉露霜法
- 取蟠桃酒法
- 取红铅法
- 取蟾酥法
- 收秋露水法
- 收腊雪水
- 收澡丝汤法
- 熬金樱膏法
- 造百药煎法
- 造半夏曲法
- 造神曲法
- 制艾叶法
- 制灯芯法
- 制黄精法
- 制菟丝子法
- 制铁砂法
- 研犀角法
- 制乳香没药法
- 制附子法
- 粉铜法
- 粉铁法
- 粉锡法
- 死硝法
- 死盐法
- 死砒法
- 制硫黄法
- 取铁华粉法
- 制古铜钱法
- 取人中黄法
- 制亚芙蓉法
- 造乌梅法
- 造淡豆豉法
- 江西淡豆豉法
- 造楂糕法
- 造枯蒌饼法
- 取清明水制明目膏法
- 收青鱼胆法
- 制旱莲椹子膏
- 卷之九十八
- 卷之九十九
- 养生余录(上) 总论养生篇
- 养生余录(上) 养生主论
- 养生余录(上) 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绝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早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纵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强
- 养生余录(上) 欲有所忌
- 养生余录(上) 欲有所避
- 养生余录(上) 地元之寿起居有常者得之
- 养生余录(上) 养生之道
- 养生余录(上) 喜乐
- 养生余录(上) 忿怒
- 养生余录(上) 悲哀
- 养生余录(上) 思虑
- 养生余录(上) 忧愁
- 养生余录(上) 惊恐
- 养生余录(上) 憎爱
- 养生余录(上) 视听
- 养生余录(上) 疑惑
- 养生余录(上) 谈笑
- 养生余录(上) 津唾
- 养生余录(上) 起居
- 养生余录(上) 行立
- 养生余录(上) 坐卧
- 养生余录(上) 沐浴洗面
- 养生余录(上) 栉发
- 养生余录(上) 大小府
- 养生余录(上) 衣着
- 养生余录(上) 天时避忌
- 养生余录(上) 四时调摄
- 养生余录(上) 旦暮避忌
- 养生余录(上) 杂忌
- 卷之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