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脉候篇第五

《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脉要精微篇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血气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平旦未劳于事,阴气未扰,阳气未耗,故可以候有过之病脉也。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神气也。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参伍,视察五色等事,与所切脉参合比伍,而其决死生之分也。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安也。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上盛,谓寸口;下盛,谓尺中。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

浑浑,脉混乱也。革至,谓脉弦实。如涌泉,脉迫迫而出不反也。绵锦其去,脉来绵绵,相续不见其去,如弦之数绝,主病色而死矣。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察脉在手阴阳升降之妙,故曰纪纲。始之有经,言知其经常之大概,次从五行之生旺,次从四时之所宜,所谓有度也。如此,微妙皆可察而知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此申上文微妙不可不察,而各有合之之理是也。

持脉有道,虚静为宝。(虚心静性。)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不甚浮也。)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盛大充足。秋日下肤,蛰虫将去,(随气而降,故曰下肤,观蛰虫可见。)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深沉之义。)

此言四时之常脉,所谓始之有经是也。

尺内两旁则季胁,(季,末也,极下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关上也。)

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寸上也。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足中事也。

自尺内至于上附上,六部之分位,以诊十二候也。上竟上者之四句,总结上文诊候之各得其宜也。

人气象篇 帝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定息,命曰平人。

一呼一吸,脉各再动,定息脉又一动,为五动也,曰平。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呼吸定息五动曰平。今呼吸各一息,脉为迟,以减平人之半,少气可知矣。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躁,烦躁也。尺热,尺分皮肤热,是为病瘟。尺不热而滑为风,涩为血少,故病痿痹。

是为数脉也。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一呼四动,一吸亦四动,是倍平人之半,此数而又甚者也。脉绝不至,乍疏乍数,皆其谷气绝亡,故皆主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无胃气,四时之脉不得其本脏和气也。观下文,可以知之。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春胃气则弦而软是也。弦多,谓弦甚。五注如始张弓弦。胃气少者,乃本气自病。纯弦绝无胃气者死,胃而毛秋病,毛甚者金克木,故即病。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夏胃气则弦而滑是也。但钩谓洪大而坚,有石谓沉伏得冬脉,故冬病石甚,水克火,故即病也。

长夏胃微 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 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

长夏胃气软弱是也。弱多,无力也,代,不能还也,主死。弱而沉为冬病,弱甚曰即病。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秋胃气浮是也。毛多,浮微也,为肺气不足而病也。浮微而欲绝者死,浮而弦为春病,弦甚曰为即病。

年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冬胃气沉是也。石多,沉伏也,为肾气不充也。但石沉而坚也,石而有钩,沉滑也,而病于夏。石甚为即病也。

玉机真藏篇 曰∶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长而紧也。)

曰肝病。死肝脉至,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带钩,陷下不动也。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数,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浮而散也。)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赤白不泽,毛折,乃死。

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然如弹石,曰肾死。(促而肾也。)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

玉机真藏论 岐伯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 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太过为阳居表,故在外;不及为阴居中,故在内。

太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颠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

太过肝气实则怒,视眩冒闷,气上为颠疾;不及肝气不流,故胁痛 满也。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曰钩,(即前曲后居,来疾去迟也。)反此者病。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心脉太过,则身热而肤痛,浸淫流布而痛;不及为心烦咳唾,下则气泄。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逆气背痛,愠愠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上见血,喘而咯血;下闻病音,复又咳嗽也。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曰营,反此者病。其气来如弹石,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懈 ,(懈,倦也,似热不热,似寒不寒,似弱不弱,似强不强,无可名状,谓之懈 病也。)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中,季胁之下,侠脊两旁空软处也,肾外当 ,故曰 。清,清冷也。脊中,两肾之中。

少腹, 之前。小腹满,肾气不行也,故小便变,或赤或涩也。

帝曰∶脾脉独何主?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得见,恶者可见。(脾寄旺于四季,故善不可见,恶可见。)其来如水之流,此为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啄,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中气不足,不能灌溉于四旁,则五脏不和,故九窍不通也。

平人气象篇 曰∶欲知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尺脉缓涩,谓之解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谓之热中。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孕子也。

少阴在掌后陷中,当小指而应手者也。动谓动也,经脉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经脉别论篇曰∶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精气归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气口乃手太阴肺脉,为脉之大会,百脉尽朝,故以其分决死生,是成寸口脉法,寸关尺三部是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精布经,五脏四时俱以常度,不相失也。

平人气象篇 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石弦而曰不,谓不似微弦微石之和也。五脏仿此。

玉机真藏论 曰∶见真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自为其状而至太阴。)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高保衡《新校正》云∶真藏脉者,无余物和杂,故名真也。如弦是肝脉,若微弦则和,而有胃气微弦,二分胃气,一分弦气,故曰微弦。若三分俱弦,则为真藏脉矣。

脉要精微篇 曰∶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 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 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发散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若搏,或坠,或击伤而搏也。)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 而散者色泽,当病溢饮。

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溢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髀抵伏兔,故病如折也。)其 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 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 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搏坚,皆为太过;软而散,皆为不及。五脏各因太过不及而病也。

阴阳别论篇 曰∶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汪心谷云∶阴者五脏之阴也,阳者胃之阳气也。二十五阳一岁,五脏脉变,各经阳气有五,合为二十五也。三阳三阴,手足三阳三阴经也。一,同也。夫经脉者,由于胃气冲灌,而行贯乎四时,曰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兼微曰平,如胃之阳气少者曰病,以寸尺候其病处,或在肾在腹在膻中之类。若胃之阳气已绝,不能与脉俱至于手之太阴,而五脏之阴气独见,见则为败,败必死也。其死必于所不胜之期,如肝见庚辛,心见壬癸,脾见甲乙,肺见丙丁,肾见戊己,故曰知死生之期。王氏及《素问钞》,皆以人迎气口牵强注释,于理益晦,知者审之。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

汪氏∶真脉之脏脉者,谓真脏脉之至数,以分五脏之属也。至,脉之应也。悬绝,止绝也。

急,劲也。十八,肝脏之得数也。日,日干庚辛是也,脉绝死于所不胜之期。凡脉至流行,内应五脏肝心脾肺肾之气,外应先天五行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之数,故脉五至为小息,五十至为一大息。若五十至之中,有胃气无止绝曰平。无胃气兼止绝有常数者曰死。凡脉止绝,法以至绝至复数起,周五脏而得其余数,则应所属之脏气已绝,至于所不胜之期日而死。肝至十八日死者,除五脏三五一十五余三,属木内应于肝,故知肝气已绝,庚辛日干为死之期也。

心至悬绝,九日死。

肝至十八加心至九数,共二十七数,除五脏五周,五五二十五余二,属火内应于心,故知心气已绝,壬癸日干为死之期也。

肺至悬绝,十二日死。

肝心已共二十七数,加肺十二数,共合三十九数,除五脏七周,五七三十五数余四,属金内应于肺,故知肺气已绝,丙丁日干死之期也。

肾至悬绝,七日死。

肝心肺已共三十九数,加肾七数,共合四十六数,除五脏九周,五九四十五数余一,属水内应于肾,故知肾气已绝,戊己日干死之期也。

脾至悬绝,四日死。

肝心肺肾已共四十六数,加脾四数,共合五十大衍之数,五脏十周终数而止为天五,属土内应乎脾,故知脾气已绝,甲乙日干死之期也。《脉诀》云∶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亦此义也。

脉要精微篇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

精,增进也。消,消灭也。脉有阴阳盛衰四时有余不足之应人迎气口是也。

应太过,不及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当大而细,当细而大,谓之反四时。当不足响应有余为精,当有余响应不足为消。此则为精至于有余,为消至于不足者也。春夏阴气消灭,寸口主阴,当应不足,而响应之太过,是不及者,反为精进也。春夏阳气增进,人迎主阳,当应有余,而响应之不足,是有余者,反为消灭也。

故曰∶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即人迎之阳脉而响应之不足,气口之阴脉而响应之有余,故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关主不得便溺,格主吐逆是也。

六节藏象篇 曰∶人迎一盛,(一倍也。)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

人迎为足阳明胃脉,动在结喉两旁。比之寸口盛一倍者,病在少阳;盛二倍者,病在太阳;盛三倍者,病在阳明,四倍以上,阳盛之极,故格拒而食不得入。所谓格,则吐逆者是也。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动脉,穴出经渠,比之人迎盛一倍者,病在厥阴;盛二倍者,病在少阴;盛三倍者,病在太阴;四盛以上,阴盛之极,故关闭而溲不得通也。

人迎与气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不得天地阴阳之中正也,如北极之处乎中,故曰极也。

至真要大论篇 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对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此言病热而脉敝,按之不鼓手,乃阴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诸阳然也。病寒,脉按之鼓击手下而盛者,乃阳盛拒阴而然,非寒也。

脉要精微篇 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颠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 仆。(浮为虚,散为不足,故头眩而仆倒也。)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热在手之三阳也。)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病在足之三阴经。)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有余,故血少。)滑者阴气有余也。(阴有余,故血多。)

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内外脉经之两旁,内而不外,侵外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脉侵外为阳气有余,故身热。)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脉涌上出,为阳气在上,故足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脉在下,是阴气有余,故头痛。)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平人气象篇 曰∶病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

此病脉虚实相反者,曰难治。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

盛滑为阳,病在外;小实为阴,病在内。

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新病。

小弱以涩为血气虚,故为久病。浮滑而疾为阳气足,故为新病。

三部九候篇 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此皆言失常候者病,相失不可数者死,数之极也。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独调,至数匀也。众脏相失,言皆不应也。相减者,减于上下,谓其偏少也。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相失之候,凡有七诊者,此也。参伍不调,随其独异者,言病耳。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此言足阳明胃经冲阳之脉,诊之以决生死。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谓以自手而诊足上之脉也。庶,次也。次以右手诊其右足。弹之,按而动移也,寻其脉之有无也,其应手上不能至五寸者死。王注∶手足踝上皆有动脉,盖差误也。

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

经脉,四时胃气之脉。凡诊必先察胃气,然后察病脉。

脱肉身不去者死。

形肉瘦脱,身体不能动移者,主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形肉脱瘦,九候调亦死也。然四时之气顺,七诊互见不死。

必审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精神去,胃气绝。皮肤着者死。骨枯干也。

通评虚实论 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

春秋月建为三阳司天,而应头之三阳经,属阳而主热也。三阴在泉,而应手足阴经,宜得阴气而寒也。脉实满为阳邪之实,宜通身壮热,阳证相应斯为顺也。今头热而手足寒者,其在春秋亦应时为顺也。冬夏月建三阴司天,而三阳在泉,当头寒而手足热,故冬、夏为逆,则主死也。

亦如南北政,岁当三阳司天,三阴在泉,宜寸大而尺细;岁当三阴司天,三阳在泉,宜寸小而尺大。亦此义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统大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1. 脉候篇《古今医统大全》
  2. 脉候部位《灵素节注类编》
  3. 脉会《中医词典》
  4. 脉候(伤寒门 上)《古今医统大全》
  5. 脉极《圣济总录》
  6. 脉候(妇科心镜 上)《古今医统大全》
  7. 脉极《中医词典》
  8. 脉候《慈幼新书》
  9. 脉极《备急千金要方》
  10. 脉候《证治准绳·幼科》
  11. 脉极论一首《外台秘要》
  12.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13. 脉兼望闻问同察《脉理求真》
  14.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15. 脉见有力无力难凭《脉理求真》
  16.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17. 脉见有子《医宗金鉴》
  18.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19. 脉见有子《妇科心法要诀》
  20.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21. 脉解《素问悬解》
  22.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23. 脉解《素问悬解》
  24.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25. 脉解篇《黄帝内经·素问》
  26.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27. 脉紧无汗《四圣悬枢》
  28.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29. 脉经题要《目经大成》
  30.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31. 脉经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古今医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