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
土狗(身黄腰细,前二爪如锯,居土中。)焙干为末,治水肿用上半身,即消上身之水,下半身即消下体之水。分两边,左可以消左,右可以消右。方士用此特奇以诈利耳。
香薷治水肿甚捷,有彻上彻下之功。肺得之则清化行而水自下。用大叶者煎成膏丸服,可治水肿。
□
(《金匮》)麻黄甘草汤 治腰以上水肿者,宜此汗之。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先煮麻黄三四沸,去沫入甘草再煎至八分。食远热服取汗。
有人患气喘,积久不瘥,遂成水肿,服此效。
(《金匮》)越婢汤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麻黄 石膏(各四钱) 生姜(二钱) 甘草(一钱) 大枣(二枚)
(《金匮》)麻黄附子汤 治水肿,其脉沉细,属少阴。
麻黄(三钱) 附子 甘草(各二钱)
上作一帖,水煎服。
(《金匮》)防己茯苓汤 治水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
上咀,作二服,水煎。
(《金匮》)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 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脉自沉。
黄 (四钱) 芍药 桂枝(各二钱)
上咀,作一服,水煎,入苦酒相和服。
(《和剂》)小续命汤 治风肿面皮粗,麻木不仁,加麻黄。有热,去附子。法宜先服三和散,(方见气门。)一二服后用此续命汤。(方见风门。)
(《和剂》)香苏散 治上气咳喘,面目俱浮。
□
(《和剂》)五苓散 治肿胀湿热,小便不利。(方见湿门。)
(《澹寮》)五皮散 治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胀,上气喘急。
上咀,每服五钱,水煎。
(《经验》)大橘皮汤 治湿热内甚,心腹胀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陈皮(二钱) 滑石(一两) 木香(二分) 槟榔(六分)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一钱)官桂 甘草(各四分)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药院》)葶苈木香散 治湿热伤脾,水肿腹胀,小便赤,大便滑。
葶苈 木香 茯苓 肉桂 猪苓 泽泻 木通(各一钱) 滑石(五钱) 白术(二钱) 甘草
上作一服,水二盏煎,食前服。
(《宣明》)白术木香散 治喘嗽肿满,欲成水病,不能卧,不能食,小便秘。
白术 赤茯苓 猪苓 泽泻 甘草 木香 槟榔(各一钱) 陈皮(二钱) 官桂(五分)滑石(五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温服。
(《济生》)疏凿饮子 治水气遍身浮肿,喘呼气急烦渴,大小便不利。
泽泻 赤小豆(炒) 商陆 羌活 大腹皮 椒目 木通 秦艽 槟榔 茯苓皮(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五片煎服。
(丹溪)加味五皮散 治遍身肿满,不分阴水阳水皆可服。
陈皮 桑白皮 赤茯苓皮 生姜皮 大腹皮(各一钱) 姜黄 木瓜(各一钱)
(《三因》)消肿丸 治水肿喘满,小便不利。
滑石 木通 白术 黑牵牛(炒) 茯苓 茯神 半夏(制) 通草 陈皮(各二钱半)
(《良方》)木香分气汤 治四肢浮肿,腹胀中满,胁肋膨,虚气留滞上冲,小便臭浊。
木香 槟榔 赤茯苓 猪苓 泽泻 半夏(制) 枳壳(麸炒) 紫苏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入灯心、麝少许,食远服。
(《济生》)赤小豆汤 治气血俱热,遂生疮疥,变为肿满,或烦或渴。
赤小豆(炒) 当归 商陆 泽泻 桑白皮 连翘 赤芍药 汉防己 猪苓(各五分)
上咀,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热甚加犀角。
(《经验》)茯苓散 治诸般气肿。
芫花(醋拌炒) 泽泻 郁李仁 甜葶苈 汉防己 本(各三钱半) 陈皮(去白)白茯苓 白槟榔 瞿麦(各半两) 滑石 大戟(各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桑白皮煎汤空心调下,取下碧绿水如烂羊脂为度,忌盐食百日。
(《医林》)白术泽泻散 治痰病化为水气传变水鼓,不能食。
白术 泽泻 陈皮(去白) 木香 槟榔 茯苓(各等分) 痞加枳实,肿加牵牛。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拔萃》)导气通经汤 治脾气有余,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
陈皮(去白)桑白皮 白术 木香 茯苓(各一两) 雨水时加泽泻。
上咀,每服八钱,水二盏煎一盏,通口服。
(《直指》)萝卜子饮 治水病浮肿。
萝卜子(生,半两) 赤茯苓 牵牛末(炒) 葶苈(炒) 甘草 半夏(制) 川芎 槟榔 青木香 辣官桂 青皮 陈皮 白商陆(各三钱)
上咀,每服三钱,水盏半、姜四片煎服。
(《集成》)导水饮子 治水饮肿胀。
(《良方》)人参木香散 治水气肿病。
人参 木香 茯苓 白术 滑石 猪苓 泽泻 甘草 槟榔 琥珀(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日进三服。
(《拔萃》)楮实子丸 治水气鼓胀,洁净府。
上二味为末,用膏子为丸,梧桐子大。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胀消为度,后服补中调养药。
(《病机》)白茯苓汤 治变水。
白茯苓 泽泻(各二两) 郁李仁(二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煎七分常服,从少至多。或煎熟入姜汁和面,或作粥饭常服,五七日后胀下再与白术散。
(《病机》)白术散
白术 泽泻(各半两)
上为细末,用茯苓三钱煎汤调下。或丸服亦可,三十丸从少至多,后治以黄 建中之类调养之,忌房室、猪鱼、盐酱、面食。
(《良方》)三白散 治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
白牵牛(二两) 白术 木通 桑白皮(微炒) 陈皮(各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姜汤调下。小儿五分。
□
(《拔萃》)香苏饮 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
陈皮(一两,去白) 紫苏 汉防己 木通(各半两)
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前通口服。
(《圣惠》)紫苏橘皮汤 治遍身肿满,脏腑自利。
紫苏 橘皮 苏子 大腹皮 香附子 茯苓(各五分) 木香(三分) 半夏(制) 槟榔 桔梗(各四分) 五味子 甘草(各二分)
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通口服。
陈皮 浓朴(姜炒) 白术 槟榔(各一钱) 紫苏(七分) 海金沙 木通(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歌曰∶
气分中满并胸痹,三者虽殊皆此类。
胸痹气实中满虚,气分挟饮兹为异。
趺阳微迟寸迟涩,两处推求病端的。
阴气不通则骨疼,阳气不通身冷剧。
阴气前通痹不仁,阳气前通恶寒栗。
阴阳相得气乃行,气转即散分虚实。
心下坚大似旋盘,桂附术汤为最妙。
枳壳 白术 辣桂 紫苏茎叶 陈皮 槟榔 桔梗 五灵脂(炒) 木香(各半钱) 半夏 茯苓 甘草(各一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温服。
(《圣惠》)赤茯苓丸 治水湿太过,四肢肿满,喘急风不宣通。
葶苈(四两) 汉防己(二两) 赤茯苓(一两) 木香(五钱)
(《良方》)楮白皮散 治风毒瓦斯,遍身肿满。
楮白皮 猪苓 木通(各一钱) 紫苏 桑白皮(各钱半) 陈皮(去白,五分)
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良方》)槟榔散 治石水病腹光紧急如鼓,大小便涩。
槟榔(末,半两) 商陆 生姜(各一两) 桑白皮(一两半) 甘草(炙,一分)
上除槟榔外,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渣,五更初分二服,每服调槟榔一分,平明当利。
如不利,再服。
(《良方》)大半夏汤 治脾土受湿不能制水,水渍于肠胃,溢于皮肤,漉漉有声,怔忡喘息,名水胀。
半夏(制) 陈皮 茯苓 桔梗 槟榔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温服。
(《良方》)鲤鱼汤 治卒浮肿,上气喘急,小便急涩,大便难。
鲤鱼(二斤,去肠肚鳞洗净) 赤茯苓 桑白皮 猪苓 泽泻 紫苏(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及双仁者,炒)
上咀,先用水五升煮鱼,取汁三升,去鱼内药,煮至二升。食前温服一盏,鱼亦食之妙。
(《良方》)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手按而塌陷,手起随手而起突,喘满倚息,不能转侧,不得卧,不得食,小便秘涩,溺出如割而绝少,虽有而如黑豆汁者,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用此即愈亦常验。其病重之人煎此药时,要如熬阿剌吉酒相似,约水一斗,止取药一盏,服后小水必行,时即渐多,直至小便变清白色为愈。
赤茯苓 麦门冬 泽泻 白术(各三两) 桑白皮 紫苏 桔梗 木瓜(各一两) 大腹皮 陈皮 砂仁 木香(各七钱半)
上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灯心五根煎五分空心服。如病重者,可用药五两,再加麦门冬二两、灯草半两,以水一斗于砂锅内熬至一大盏、五更空心服。渣再煎,连进三服自然水利。
琥珀 杏仁(去皮尖) 紫苏 赤茯苓 泽泻(各半两) 葶苈(炒) 郁李仁 沉香(各两半)陈皮(去白) 汉防己(各七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以麝为末,每服二十五丸,加至五十丸,空心人参汤下。
(《三因》)复元丹 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四肢虚浮,心腹坚胀,两目下肿,小便不通。
附子(炮) 木香 茴香 川椒 浓朴 白术 陈皮 吴茱萸 桂枝(各一两) 泽泻(两半)肉豆蔻(煨,半两) 槟榔(半两)
(《百选》)葶苈丸 治腹中有湿热,目下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而足胫微肿,病在肾;肾,少阴也。标在肺;肺,太阴也。故满气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卧则右胁有气上冲两腋,与缺盆相牵引不快,少思饮食。
甜葶苈(另研) 牵牛(半生半炒) 白术(各半两) 桑白皮 赤茯苓 汉防己 羌活 陈皮 泽泻 郁李仁(汤泡去皮炒紫色另研。各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初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及晚食前生姜橘皮汤送,日进二服,以知为度。
(《济生》)三仁丸 治水肿喘息,大小便不通。
郁李仁 杏仁(泡去皮尖) 薏苡仁(各一两)
上为末,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饮下。
分气通心汤
大腹皮 香附子(炒) 白茯苓 桔梗(各一钱) 木通 甘草(炙) 川芎 前胡 青皮 枳壳(炒) 白术(炒。各七分) 木香(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
(《济生》)实脾散 治阴水发肿,凡此先实脾土。
浓朴(制) 木瓜 木香 附子(制) 干姜 草果仁 大腹皮(各钱半)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一方加白术、茯苓。)
补脾藿香散 治脾受水气,吃药转了,服此药以补之。
藿香 丁香 羌活 红豆 川芎 独活 木香 草豆蔻 甘草(炙。各五分) 干姜(八分)陈皮(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三五沸,空心和滓服之。
(《济生》)加味肾气丸 治肾脾俱损,腰脚皆肿,小便不利。
白茯苓(三两) 附子(制,半两) 泽泻(去毛) 桂枝 川牛膝 车前子 山药 山茱萸肉(各一两) 牡丹皮(一两) 熟地黄(四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人参 浓朴(制) 草果仁 良姜 诃子(煨) 白姜(生) 藿香 丁皮 苍术(制)陈皮 甘草(炙。各一分) 丁香 肉豆蔻(面包火煨) 砂仁(各分半) 茯苓(分半)
上咀,每服三钱,水煎食前服。仍以木香砂仁煎汤浓调正料,参苓白术散佐之。
(《三因》)当归散 治水肿之疾,多由肾水不能摄养心火,土无所滋,水溢泛滥,渗透经络,发为浮肿。
当归 木香 肉桂 赤茯苓 白术 陈皮 木通 赤芍药 槟榔 牡丹皮(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入紫苏五叶、木瓜一片煎服。
□
(《局方》)神助散 治十种水气,面目四肢浮肿,以手按之,随手而起,咳嗽喘急不得卧,小便涩,大便秘。
泽泻(一两) 椒目(两半) 猪苓(二两) 黑牵牛(头末,一两) 葶苈(三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煎入酒调服。
(《秘方》)木香塌肿散 治水肿二便秘涩。(方见胀满门。)
(《玉机》)大戟散 治水肿腹大如鼓,或遍身俱肿。
大戟 白牵牛 木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以猪腰子一对批开,擦药在内烧熟,空心食之。如食左腰子,左臂塌消,食右消右。
神助木香散 治二十四胀鼓病。
木香 沉香(各二钱) 砂仁 葶苈 益智仁 连翘(各三钱) 桑白皮 白牵牛(半炒) 陈皮 枳壳 木通 黑牵牛(半炒) 椒目 青皮 泽泻 大黄(各半两) 槟榔 胡椒(各一钱) 甘遂(四钱)
上为细末,米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钱,空心五更嚼葱白汤下,(消上。)次服橘皮汤下,(消中。)三服桑白皮汤下。(消下。)倘有余肿,沉香汤下,忌盐酱。
大腹皮散 治风水,身体浮肿,发歇不定,上气喘急,肢节疼。
大腹皮 桑白皮 川芎 汉防己 羌活 青皮 大黄 槟榔(各七分) 桂心 甘草(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煎六分,不拘时温服。
(仲景)十枣汤 治水气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通。(方可为丸。)
三花神 丸(治前症。)
舟车丸浚川散(四方并见痰饮门。)
(《圣惠》)牵牛汤 治腹中湿热,足胫微肿,中满气急,咳嗽喘息,小便不利。
牵牛(头末,一两) 浓朴(姜制,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或水丸服。
(《圣惠》)顺气丸(一名气宝丸)治腰胁俱病,如抱一瓮,肌肤坚硬,按之如鼓,脚肿不能屈伸,脊瘦露骨,四肢无力。
木香 茴香(炒) 羌活 槟榔 木瓜 川芎 当归(酒浸。各一两) 黑牵牛 青皮 陈皮(各一两) 大黄(两半) 皂角(四两)
(杨氏)十水丸 治十种水肿,四肢胀满,面目虚浮,以手按之,少时方起,喘急不得卧,小便赤涩。
远志 石菖蒲 椒目 羌活 大戟 肉豆蔻(面包煨。各一两) 泽泻 猪苓 胡葶苈(炒)白牵牛(炒。各半两)
上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良方》)半边散 治诸般水肿。
芫花(醋浸焙干) 甘遂 大戟 大黄(各三钱) 土狗(七枚,五月内取细腰能飞者)
上先以葱捣烂马饼摊新瓦上,将土狗摊葱上焙干去翅嘴,每个剪作两片,分左右成对记之,再焙干为末。欲退左边肿,即以左七片为末入前药二钱调服,右边如之,淡竹叶、天门冬煎汤调五更服,候左边退至四日服。右边如或未动,只以大黄三钱煎至一半助之。
如不动,茶清助之。
(《良方》)神助丸(又名葶苈丸)治十种水气,面目四肢遍身俱肿。
大戟 一青水,先从左胁肿起,根在肝。
葶苈 二赤水,舌根肿起,一云脚跟肿起,根在心。
甘遂 三黄水,腰腹肿起,根在脾。
桑白皮 四白水,从脚肿起,根在肺。
连翘 五黑水,从外肾肿起,根在肾。
羌花 (醋炒)六玄水,从面肿起,根在胆。
泽泻 七风水,从四肢肿起,根在胃。
本 八石水,从脐肿起,根在膀胱。
巴豆(去油) 九里水,从小腹肿起,根在小肠。
赤小豆 十气水,或盛或衰,根在大肠。
上十味,用所主药一两,余者各半两,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茯苓汤下,一日三服,忌盐百日及鱼虾面食、一切毒物、房事,半年病愈后更服鸭头丸。
(《济生》)鸭头丸 治湿热遍身悉肿,腹胀喘急,二便秘涩。
甜葶苈(微炒) 猪苓 防己(各一两)
上为细末,取绿头鸭血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白汤送下。
雄黄神金散 治十种水肿证候。
桑白皮 雄黄 芫花(醋炒) 甘遂 大戟 茯苓 泽泻 葶苈 椒目 巴戟
上为细末,所主药加倍,余各等分。每服二三钱,空心用井水调服,以利为度,量人虚实加减法如前。
(《良方》)防己汤 治膜外气水病,不限年月深浅,浮肿大喘。
防己 大戟 木香 赤茯苓 海蛤 椒目 白术 犀角屑 葶苈 防风 木通 诃子肉陈皮 牵牛 槟榔 郁李仁 桑白皮 紫苏(各一两) 大黄(二两) 麝香(少许,汤擂去脚)
上咀,分作二剂,以水三升隔宿浸,明日五更用文火煎减去一升,搅取饮可三盏,平旦空心先饮一盏,如人行五里又服一盏,至第三服,如药冷,用重汤暖之,不可冷服。若久病腹中虚,服至第三盏则微汗三两行。若腹中实者,至日午即转泻,宜用盆盛验之,必有污浊黄水或青黑之物出三五升,并气化为之泻。若不甚浊,困倦,切勿止之,必自住。若觉力乏,即服浆粥补之。后隔三五日又服一剂,仍根据此法服之。按徒都先生云∶服第一剂则病减半,至第二剂则去根本。前后历试,重者朝及二剂而暮已瘥。根本深者服药即肿消能起,但觉小腹内有块结,则须后剂。其药滓慎勿抛弃,布囊盛悬于风中,他日或有微觉发动,则更煎,可更治两人。徒都先生云∶人家有此药滓悬于户上,一家终不患疫气。此饮不独治水气,凡是气病皆治之。若患肺气,不限年月深浅,于此十二味中减去大黄及诃子,加贝母、人参,以童便煎,每日空心服之,当去病根。有患肺气困重者,因逢患水气人服此药,偶得一盏服之水瘥。有人患香港脚,时时冲心,服此亦除根本。以此推之,但是气病皆治,不独治水气而已。妇人有孕服之亦无妨,小儿老人随意增减。
(《良方》)退肿集肾丸 治诸肿。
商陆 猪苓 汉防己 苦葶苈 椒目 滑石 海金沙 黑牵牛 大腹皮 赤茯苓(各一两)巴豆(二十七粒,去油) 黄连(净,一两)
上为细末,煨蒜捣烂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五丸,五更温服,两日一次。初服商陆汤下,次服赤豆汤下,三服木瓜汤下。
雄黄木香散 治男妇八十种水气,取水法。
大鲫鱼(一尾,去鳞肚,入大戟、甘遂各二钱半) 雄黄(另研) 黑牵牛 木香(各半两)土狗(一枚,另研)
上以大戟、甘遂一半入鱼内煨令焦,取出焙干,同众药研为末。每服二三钱,冷水调下。
(《宣明》)牵牛丸 治一切湿热肿满等疾。
黑牵牛 黄芩 大黄 大椒 滑石(各等分)
上为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姜汤下。
(《圣惠》)牛郎丸 治诸水肿。
槟榔 枳壳 黑牵牛 白牵牛(半生熟)
上各等分为细末,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商陆汤下。
(《良方》)夺命丸 治水气肿病。
大戟(麸炒) 甘遂(炒。各一分) 苦葶苈(五钱,半生半炒) 泽泻(一分半)
上为细末,煮枣肉为丸,梧桐子大。若四肢肿者,名为顺水,温浆水下三丸,星月上时服,至天晓利下恶物。若四肢瘦腹肿者,名为逆水,以苦葫芦子陈面煎汤下,二便频快是效。
商陆赤豆汤
生商陆(切如豆大) 赤小豆(各等分) 鲫鱼(二尾,去肠肚留鳞)
上将二味实装鱼腹中线缚,水三升慢火煮,豆烂去鱼,取二味空心食之,以鱼汁送下。
甚者过二日再为之,不过三剂瘥。
(《医林》)温白丸 治一切积聚,腹中有块,久久不治,变成肿胀。
川乌(制,二两半) 皂角(去皮子炙) 巴豆(炒去油。各五分) 浓朴(姜炒) 吴茱萸(泡)紫菀 茯苓 人参 桔梗 菖蒲 柴胡 干姜(炮) 肉桂 川椒(炒出汗) 黄连(各五分)
上除巴豆另研外,余为末入巴和匀,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食远姜汤下,治气肿水肿,腹中有块,用木香、木瓜、槟榔、商陆磨汤下。血肿者有赤紫纹,用苏木、桃仁、赤小豆煎汤下。
(《直指》)行水丸 治前证。
葫芦巴(炒) 破故纸(炒) 砂仁 荜澄茄 川椒(净炒出汗) 乌梅肉(各二钱半)牵牛(炒。各半两) 巴豆(略去油,钱半)
上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五丸,食后姜汤下。
涂脐膏 治肿满小便少。
上为末,葱涎调内脐中寸高,以帛束之。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古今医统大全》
- 作者:徐春甫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56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序五
- 序六
- 序七
- 内经要旨序
- 跋
- 凡例
- 助梓缙绅诸公氏号
-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 卷之二 内经要旨(上)
- 卷之二 内经要旨(下)
- 卷之三 翼医通考(上)
-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
-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
- 神农尝百草论
- 亢则害承乃制论
- 四气所伤论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论
- 不治已病治未病论
- 治病必求其本论
- 阳有余阴不足论
-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论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论
- 泻南方补北方论
- 积热沉寒论
- 春宣论
- 明医周汉卿序
- 明医戴原礼序
- 望闻问切订
- 阴阳之理一以贯之
- 造化之蕴水火尽之
- 形神之妙太极分之
- 调摄之要元精主之
- 用药如用兵
- 四方风土不同服药亦异
- 医书
- 内经素问
- 难经
- 伤寒论
- 天元玉册
- 玄珠密语
- 中藏经
- 圣济经
- 医贵临机应变难于执方
- 卷之三 翼医通考(下)
- 卷之四 内经脉候
- 脉诀辨妄
- 内经气口诊候
- 内经三部九候脉法
- 诊候有三
- 脉状奇偶
- 庞安常脉论
- 持脉总论
- 脉分三部五脏
- 脉有七诊九候
- 诊脉三要(滑氏)
- 脉察六字
- 脉明表里虚实
- 神门命门人迎辨
- 四时脉候
- 二十六脉主病
- 统属诊法候病
- 脉分三部主病
- 脉形气逆顺
- 脉病逆顺
- 六部平脉
- 脉有阴阳乘伏
- 脉有重阴重阳脱阴脱阳
- 奇经八脉为病
- 促结代脉辨
- 高阳生脉诀假名
- 脉大必痛进说
- 脉法部位表里虚实主病提纲
- 七情脉
- 妊娠脉
- 脉证相反
- 脉证似反
- 人脉不应
- 各部不胜脉
- 胜负扶抑脉
- 平人止脉
- 真脏止脉
- 无脉侯
- 南北政脉不应
- 五逆脉
- 六绝脉
- 七死脉
- 至脉损脉死期脉候
- 久病死期候
- 虚数死期候
- 死脉总类
- 卷之五 运气易览
- 学五运六气纲领
- 运气易览序
- 运气说
- 论四时气候
- 论六十日交气日刻
- 六十年交气日刻
- 生成数论
- 论交六气时日
- 六化论
- 论主气
- 论客气
- 起司天在泉并客气
- 论标本
- 论五天五运之气
- 论月建
- 论五音建运
- 论纪运(平气)
- 论太少气运相临同化
- 论五行胜复
- 论胜复
- 论六十年客气
- 论天地六气
- 论天符
- 论岁会
- 论同天符同岁会
- 干德符
- 论手足经
- 论六病
- 论治法
- 论六脉
- 论南北政
- 论气运加临尺寸脉候不应交反说
- 五运主病治例
- 六气主病治法例
- 五运主方治例
- 五运六气平治汤
- 论主运大运太少相生
- 大运主运太少相因歌
- 司天在泉大运主运定局
- 论正化度邪化度
- 论主运上下太少相生
- 运气诸说总例
- 论九宫分野
- 十二支纳音
- 六气标本论
- 卷之六 经穴发明
- 取穴尺寸图说
- 手阳明大肠经穴图
- 足阳明胃经穴图
- 足太阴脾经穴图
- 手少阴心经穴图
- 手太阳小肠经穴图
- 足太阳膀胱经穴图
- 足少阴肾经穴图
-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图
- 手少阳三焦经穴图
- 足少阳胆经穴图
- 足厥阴肝经穴图
- 十五络脉穴辨
- 奇经任脉穴图
- 督脉之图
- 奇经冲脉
- 奇经带脉
- 奇经阳跷脉
- 奇经阴跷脉
- 奇经阳维脉
- 奇经阴维脉
- 十二井荥俞原经合穴
- 五脏募俞穴
- 八会穴
- 凡经脉丈尺
- 卷之七 针灸直指
- 素问针灸方宜始论
- 灵枢九针论
- 九针式
- 九针所宜
- 内经补泻
- 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
- 人身左右补泻不同
- 用针十四法
- 缪刺
- 巨刺
- 经刺
- 刺脉虚实浅深
- 刺宜从时
- 刺逆四时
- 刺避
- 五夺不可泻
- 下针法
- 出针法
- 金针辨义
- 煮针法
- 火针
- 温针
- 暖针
- 晕针
- 折针
- 刺王公布衣之异
- 经脉交会八穴歌
- 八法合十干八卦歌
- 八法飞腾手诀歌
- 薛真人天星十一穴歌
- 十二经脉昼夜流注歌
- 古人有不行针要知针理
- 针灸手宜得其入
- 艾灸方宜
- 艾叶
- 艾灸补泻
- 艾炷大小
- 点艾火
- 壮数多少
- 灸法
- 炷火先后
- 灸寒热
- 灸疮要发
- 贴灸疮
- 洗灸疮
- 灸宜保养
- 灸忌食物房劳
- 避人神论
- 逐日人神所在不宜刺灸
- 尻神指诀
- 每月血忌
- 十二建人神
- 十二部人神
- 禁针歌
- 禁炙歌
- 太乙人神歌
- 补泻雪心歌
- 天元太乙歌
- 玉龙赋
- 标幽赋
- 通玄指要赋
- 灵光赋
- 席弘赋
- 铜人指要赋
- 肘后歌
- 百证赋
- 诸证针灸经穴
- 秦承祖灸鬼法
- 崔氏四花六穴并辨
- 骑竹马灸
- 卷之七 附录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卷之十二
- 卷之十三
- 卷之十四
- 伤寒门(下) 小便不利
- 伤寒门(下) 小便自利
- 伤寒门(下) 小便数
- 伤寒门(下) 发黄
- 伤寒门(下) 发斑
- 伤寒门(下) 狐惑
- 伤寒门(下) 多眠
- 伤寒门(下) 不得眠
- 伤寒门(下) 短气
- 伤寒门(下) 蛔厥
- 伤寒门(下) 水气
- 伤寒门(下) 百合病
- 伤寒门(下) 阴阳易
- 伤寒门(下) 劳复
- 伤寒门(下) 食复
- 伤寒门(下) 过经不解
- 伤寒门(下) 汗后不解
- 伤寒门(下) 下后不解
- 伤寒门(下) 下后热
- 伤寒门(下) 汗后恶寒
- 伤寒门(下) 汗吐下不解
- 伤寒门(下) 急下急温
- 伤寒门(下) 伤寒见风
- 伤寒门(下) 伤风见寒
- 伤寒门(下) 类伤寒四证(痰证、食积、虚烦、香港脚)
- 伤寒门(下) 三阳合病
- 伤寒门(下) 合病
- 伤寒门(下) 并病
- 伤寒门(下) 热病
- 伤寒门(下) 温病
- 伤寒门(下) 温疟
- 伤寒门(下) 温毒
- 伤寒门(下) 风温
- 伤寒门(下) 中湿
- 伤寒门(下) 中?
- 伤寒门(下) 脏结
- 伤寒门(下) 舌上胎
- 伤寒门(下) 杜学士三十六般辨视舌色法
- 卷之十四
- 伤寒补遗 昼夜偏剧
- 伤寒补遗 饮酒复剧
- 伤寒补遗 瘥后昏沉
- 伤寒补遗 坏证
- 伤寒补遗 不仁
- 伤寒补遗 火邪
- 伤寒补遗 循衣摸床
- 伤寒补遗 直视
- 伤寒补遗 遗尿
- 伤寒补遗 下脓血
- 伤寒补遗 伤寒十劝
- 伤寒补遗 伤寒禁忌
- 伤寒补遗 陶氏伤寒十四法
- 伤寒补遗 伤寒死候
- 伤寒补遗 伤寒刺灸《保命集》
- 伤寒补遗 伤寒诸证所属
- 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 伤寒药方 诸方目
- 伤寒药方 六法方钞
- 伤寒药方 伤寒药制煎煮法
- 卷之十五
- 卷之十六
- 卷之十七
- 卷之十八
- 卷之十九
- 卷之二十
- 卷之二十一
- 卷之二十二
- 卷之二十三
- 卷之二十四
- 卷之二十五
- 卷之二十六
- 卷之二十七
- 卷之二十八
- 卷之二十九
- 卷之三十
- 卷之三十一
- 卷之三十二
- 卷之三十三
- 卷之三十四
- 卷之三十五
- 卷之三十六
- 卷之三十七
- 卷之三十八
- 卷之三十九
- 卷之四十
- 卷之四十一
- 卷之四十二
- 卷之四十三
- 卷之四十四
- 卷之四十五
- 卷之四十六
- 卷之四十七
- 卷之四十八
- 卷之四十九
- 卷之五十
- 卷之五十一
- 卷之五十二
- 卷之五十三
- 卷之五十四
- 卷之五十五
- 卷之五十六
- 卷之五十七
- 卷之五十八
- 卷之五十九
- 卷之六十
- 卷之六十一
- 卷之六十二
- 卷之六十三
- 卷之六十四
- 卷之六十五
- 卷之六十六
- 卷之六十七
- 卷之六十八
- 卷之六十九
- 卷之七十
- 卷之七十一
- 卷之七十二
- 卷之七十三
- 卷之七十四
- 卷之七十五
- 卷之七十六
- 卷之七十七
- 卷之七十八
- 卷之七十九
- 卷之八十
-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 外科理例(上) 内托
- 外科理例(上) 流注
- 外科理例(上) 悬痈
- 外科理例(上) 囊痈
- 外科理例(上) 下疳
- 外科理例(上) 便毒
- 外科理例(上) 乳痈
- 外科理例(上) 腹痈
- 外科理例(上) 疔疮
- 卷之八十一
- 外科理例(下) 脑疽
- 外科理例(下) 鬓疽
- 外科理例(下) 胁疽
- 外科理例(下) 胸疡
- 外科理例(下) 背疽
- 外科理例(下) 腰疽
- 外科理例(下) 臀痈
- 外科理例(下) 脱疽
- 外科理例(下) 杨梅疮
- 外科理例(下) 便毒
- 外科理例(下) 疳疮
- 外科理例(下) 天疮
- 外科理例(下) 肠痈证
- 外科理例(下) 石痈
- 外科理例(下) 漆疮
- 外科理例(下) 疮
- 外科理例(下) 疥疮
- 外科理例(下) 诸方论
- 外科理例(下) 外科附方
- 卷之八十二
- 妇科心镜(上) 极一方总论
- 妇科心镜(上) 产宝方论
- 妇科心镜(上) 博济方论
- 妇科心镜(上) 寇宗论
- 妇科心镜(上) 脉候
- 妇科心镜(上) 通用方论
- 妇科心镜(上) 中风门
- 妇科心镜(上) 血风瘾疹瘙痒门
- 妇科心镜(上) 头目眩晕门
- 妇科心镜(上) 干血气痨候
- 妇科心镜(上) 痨擦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梦与鬼交候
- 妇科心镜(上) 五心烦热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客热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恶寒候
- 妇科心镜(上) 恶寒发热似疟非疟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伤寒候
- 妇科心镜(上) 热入血室候
- 妇科心镜(上) 咳嗽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霍乱吐利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呕吐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翻胃吐食候
- 卷之八十三
- 妇科心镜(下) 癖诸气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瘕候
- 妇科心镜(下) 血气心腹疼痛候
- 妇科心镜(下) 血气凝寒小腹痛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心胸嘈杂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吐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衄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大便下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尿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小便频数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转脬不得小便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遗尿失禁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淋沥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阴户肿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阴痒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阴冷候
- 妇科心镜(下) 大便不通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泄泻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滞下候
- 妇科心镜(下) 腰痛候
- 妇科心镜(下) 香港脚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痔漏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脱肛候
- 妇科心镜(下) 补遗方
- 妇科心镜(下) 妇女赤白带下论
- 妇科心镜(下) 崩漏方论
- 螽斯广育 汪衢序
- 卷之八十四
- 卷之八十五
- 胎产须知 胎养古说
- 胎产须知 胎教古论
- 胎产须知 胎感应验
- 胎产须知 形气相感
- 胎产须知 转女为男法
- 胎产须知 验男女法
- 胎产须知 辨脉法
- 胎产须知 妊娠服药禁
- 胎产须知 妊娠饮食忌
- 胎产须知 安胎论
- 胎产须知 妊娠恶阻
- 胎产须知 妊娠子肿
- 胎产须知 妊娠子烦
- 胎产须知 妊娠子满
- 胎产须知 妊娠子淋
- 胎产须知 妊娠子痫
- 胎产须知 妊娠子悬
- 胎产须知 妊娠不语
- 胎产须知 治怀胎惯堕之病
- 胎产须知 产前余论
- 胎产须知 临产须知
- 胎产须知 催生用药时宜
- 胎产须知 催生用药之义
- 胎产须知 产后余谕
- 胎产须知 产后须知(十四条)
- 胎产须知 产后一十八证
- 胎产须知 黑龙丹序
- 胎产须知 治案三条
- 胎产须知 易简诸方
- 胎产须知 产后褥劳方
- 胎产须知 产后乳汁方
- 补遗 【附】断产方法
- 卷之八十六 老老余编(上)
- 卷之八十七 老老余编(下)
- 卷之八十八
- 幼幼汇集(上) 形肖天地论
- 幼幼汇集(上) 胎气禀受不同论
- 幼幼汇集(上) 联珠论
- 幼幼汇集(上) 多服种子热药遗患胎源论
- 幼幼汇集(上) 妊妇不守禁忌生子多疾论
- 幼幼汇集(上) 婴幼论
- 幼幼汇集(上) 护养
- 幼幼汇集(上) 乳哺
- 幼幼汇集(上) 除胎毒
- 幼幼汇集(上) 择乳母
- 幼幼汇集(上) 颅囟论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初生总论
- 幼幼汇集(上) 论色脉
- 幼幼汇集(上) 虎口三关脉诀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寿夭相法
- 幼幼汇集(上) 五窍相通应证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得病之源
- 幼幼汇集(上) 养子日用法
- 幼幼汇集(上) 养子十法
- 幼幼汇集(上) 听声验病诀
- 幼幼汇集(上) 五脏虚实主病
- 幼幼汇集(上) 小儿诸病状
- 幼幼汇集(上) 小儿轻易服药戒
- 幼幼汇集(上) 小儿鸡医于大人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十五候死证
- 幼幼汇集(上) 胎热证第一
- 幼幼汇集(上) 胎寒证第二
- 幼幼汇集(上) 胎肥证第三
- 幼幼汇集(上) 胎怯证第四
- 幼幼汇集(上) 胎惊候第五
- 幼幼汇集(上) 胎黄候第六
- 幼幼汇集(上) 脐风候第七
- 幼幼汇集(上) 撮口候第八
- 幼幼汇集(上) 口噤候第九
- 幼幼汇集(上) 锁肛证第十
- 幼幼汇集(上) 脐突候第十一
- 幼幼汇集(上) 眼闭候第十二
- 幼幼汇集(上) 惊风门第十三
- 幼幼汇集(上) 急惊风候第十四
- 幼幼汇集(上) 慢惊风候第十五
- 幼幼汇集(上) 夜啼候第十六
- 幼幼汇集(上) 哭无声候第十七
- 幼幼汇集(上) 客忤候第十八
- 幼幼汇集(上) 物触候第十九
- 幼幼汇集(上) 天钓候第二十
- 幼幼汇集(上) 内钓候第二十一
- 幼幼汇集(上) 痫证候第二十二
- 幼幼汇集(上) 伤寒候第二十三
- 幼幼汇集(上) 【附】四时感冒
- 幼幼汇集(上) 中暑候第二十四
- 幼幼汇集(上) 湿证候第二十五
- 幼幼汇集(上) 诸热候第二十六
- 幼幼汇集(上) 牙疳候第二十七
- 卷之八十九
- 幼幼汇集(中) 脾胃门(第一)
- 幼幼汇集(中) 疳证门(第二)
- 幼幼汇集(中) 丁奚哺露(第三)
- 幼幼汇集(中) 呕吐门(第四)
- 幼幼汇集(中) 泄泻门(第五)
- 幼幼汇集(中) 霍乱吐泻门(第六)
- 幼幼汇集(中) 痢疾门(第七)
- 幼幼汇集(中) 腹痛门(第八)
- 幼幼汇集(中) 积滞门(第九)
- 幼幼汇集(中) 痞癖门(第十)
- 幼幼汇集(中) 肿胀门(第十一)
- 幼幼汇集(中) 蛔虫门(第十二)
- 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第十三)
- 幼幼汇集(中) 疟疾门(第十四)
- 幼幼汇集(中) 黄胆门(第十五)
- 卷之九十
- 幼幼汇集(下) 阴肿疝气(第十六)
- 幼幼汇集(下) 盘肠气(第十七)
- 幼幼汇集(下) 诸汗门(第十八)
- 幼幼汇集(下) 诸淋候(第十九)
- 幼幼汇集(下) 白浊门(第二十)
- 幼幼汇集(下) 遗尿门(第二十一)
- 幼幼汇集(下) 大小便不通候(第二十二)
- 幼幼汇集(下) 便血脏毒(第二十三)
- 幼幼汇集(下) 脱肛痔证候(第二十四)
- 幼幼汇集(下) 五软五硬候(第二十五)
- 幼幼汇集(下) 白虎证(第二十六)
- 幼幼汇集(下) ?病证(第二十七)
- 幼幼汇集(下) 龟胸龟背证(第二十八)
- 幼幼汇集(下) 语迟候(第二十九)
- 幼幼汇集(下) 齿迟候(第三十)
- 幼幼汇集(下) 行迟候(第三十一)
- 幼幼汇集(下) 鹤膝候(第三十二)
- 幼幼汇集(下) 发斑候(第三十三)
- 幼幼汇集(下) 赤游丹毒(第三十四)
- 幼幼汇集(下) 痈毒肿疖(第三十五)
- 幼幼汇集(下) 悬瘫候(第三十六)
- 幼幼汇集(下) 瘰候(第三十七)
- 幼幼汇集(下) 诸疮癣疥候(第三十八)
- 幼幼汇集(下) 小儿灸法(第三十九)
- 卷之九十一
- 卷之九十二
- 奇病续抄
- 太乙散之功
- 胸中虫患
- 蛟龙病
- 疮破雀飞
- 人渐缩小
- 视物倒植
- 视直如曲
- 呕物如舌
- 消食笼
- 孕妇腹内钟鸣
- 妇人异疾
- 产妇腹中痒
- 产后肠痒
- 王氏异疾
- 杯中蛇影
- 食挂
- 土瓜异貌
- 血留颜
- 玄虫变发
- 柳椹坚牙
- 赤苋成鳖
- 咒枣治疟
- 发不退落
- 龙骨秘精
- 一体作两人
- 鼻中毛出长如线
- 皮肉蟹走
- 灸疮出血片如蝴蝶
- 浑身虱出
- 发如铜丝
- 毛如铁条
- 肉出如锥
- 眼前常见飞鸟
- 眼珠垂出
- 饮油快意
- 揩断虫出
- 身如波浪声
- 白俱黑
- 齿皆摇动
- 口内肉球
- 指甲倒
- 疮如猫眼
- 胁破肠出
- 气出不散
- 头面发热有光
- 浑身生泡如棠梨
- 醉吞水蛭
- 小便出粪
- 流精不歇
- 面肿如蛇
- 肠中虫出
- 遍身赤肉
- 疮如樱桃
- 肢肿如石击之有声
- 肠脱
- 鼻中出水成虾
- 足底长疔
- 四肢脱节
- 喉间别窍
- 脐漏
- 眉病
- 毫孔出血
- 脑窍
- 蛇瘕
- 龙瘕
- 鳖瘕
- 鸡瘕
- 胞漏
- 尸厥
- 蛇头疮
- 人面疮
- 心漏
- 心疾见狮
- 观壁皆莲
- 乳悬
- 水道出线
- 剩骨痈
- 灸火出血
- 头皮蛆出
- 痘烂生蛆
- 窍有声如儿啼
- 应声虫
- 指节断落
- 耳内鸣如雀声
- 舌出寸余
- 舌胀满口
- 舌出不牧
- 妇人生虫
- 眼中血出
- 奶头裂
- 人被鬼击
- 身红点
- 身紫泡
- 头如斗
- 红丝瘤
- 蛇入人窍
- 产后食茶
- 闻雷昏倒
- 别有一喉
- 三阴交血出
- 项肿与头相统
- 痒入骨髓
- 小儿遍体痒
- 盘肠产
- 产户一物如胞
- 胸间溃窍
- 玉茎长肿
- 耳内生紫疔
- 阴茎肿大
- 新婚逆意
- 阴户如石
- 疮血如溺
- 日夜小便百余次
- 皮生恶物
- 鸡子愈痨
- 吐物断酒
- 鹅虱入耳
- 念木瓜愈足
- 闭耳出虫
- 自吹目尘
- 猫胎治噎
- 可久针肉龟
- 视正为斜
- 邹妻发瘕
- 诸脑柔物
- 鸡卵制蜈蚣
- 巧治骨哽
- 胆衡
- 误吞线锤
- 韭可坠金
- 卷之九十三 经验秘方
-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 本草图经叙
- 雷公炮制论叙
- 神农本草经分上中下三品
- 出产收采藏蓄市买俱宜明辨
- 药有四气五味
- 药用必明六化
- 药有轻清重浊
- 药用气味所宜
- 五宜
- 五禁
- 五入
- 五伤
- 六陈药
- 十八反
- 十九畏
- 七方
- 十齐
- 五位补泻
- 内淫药治
- 毒药疗病则度
- 各经引使主治药
- 东垣用药凡例
- 治气药论
- 治血药论
- 治火药论
- 治痰药例
- 治风药例
- 寒药治例
- 治湿药例
- 治燥药例
- 药品异名便考
- 本草草部
- 卷之九十五 本草集要(下)
- 卷之九十六 救荒本草
- 卷之九十七
- 制法备录
- 药剂丸散汤膏各有所宜不得违制
- 药剂分两
- 煎药则例
- 服药序次
- 服药禁忌
- 当禁不禁犯禁必死
- 不必忌而忌之过
- 因时用药例
- 炮制十七法
- 诸药制法
- 秋石阴阳二炼法
- 秋石阴阳二炼辨
- 制玄明粉法(冬月可制)
- 制鹿角胶霜法
- 青礞石法
- 制钟乳粉法
- 升阳起石法
- 炼青金法
- 打灵砂法
- 炼银朱法
- 炒黄丹法
- 升轻粉法
- 造雷火针法
- 制金银屑法
- 制风化硝法
- 花蕊石法
- 取竹沥荆沥法
- 升粉霜法
- 炒铅粉法
- 制玉露霜法
- 取蟠桃酒法
- 取红铅法
- 取蟾酥法
- 收秋露水法
- 收腊雪水
- 收澡丝汤法
- 熬金樱膏法
- 造百药煎法
- 造半夏曲法
- 造神曲法
- 制艾叶法
- 制灯芯法
- 制黄精法
- 制菟丝子法
- 制铁砂法
- 研犀角法
- 制乳香没药法
- 制附子法
- 粉铜法
- 粉铁法
- 粉锡法
- 死硝法
- 死盐法
- 死砒法
- 制硫黄法
- 取铁华粉法
- 制古铜钱法
- 取人中黄法
- 制亚芙蓉法
- 造乌梅法
- 造淡豆豉法
- 江西淡豆豉法
- 造楂糕法
- 造枯蒌饼法
- 取清明水制明目膏法
- 收青鱼胆法
- 制旱莲椹子膏
- 卷之九十八
- 卷之九十九
- 养生余录(上) 总论养生篇
- 养生余录(上) 养生主论
- 养生余录(上) 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绝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早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纵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强
- 养生余录(上) 欲有所忌
- 养生余录(上) 欲有所避
- 养生余录(上) 地元之寿起居有常者得之
- 养生余录(上) 养生之道
- 养生余录(上) 喜乐
- 养生余录(上) 忿怒
- 养生余录(上) 悲哀
- 养生余录(上) 思虑
- 养生余录(上) 忧愁
- 养生余录(上) 惊恐
- 养生余录(上) 憎爱
- 养生余录(上) 视听
- 养生余录(上) 疑惑
- 养生余录(上) 谈笑
- 养生余录(上) 津唾
- 养生余录(上) 起居
- 养生余录(上) 行立
- 养生余录(上) 坐卧
- 养生余录(上) 沐浴洗面
- 养生余录(上) 栉发
- 养生余录(上) 大小府
- 养生余录(上) 衣着
- 养生余录(上) 天时避忌
- 养生余录(上) 四时调摄
- 养生余录(上) 旦暮避忌
- 养生余录(上) 杂忌
- 卷之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