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气味所宜

《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而换。气薄为阳中之阴,气浓者为阳中之阳;味薄为阴中之阳,味浓者为阴中之阴。辛、甘、淡之热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之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咸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咸之热者,为阴中之阳。夫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之阴阳,又为地之阴阳也。温凉寒热,乃气之阴阳,又为天之阴阳也。气味生成,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

凡药苦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苦甘寒泻血热。

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人手太阳。麻黄苦,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然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附子气之浓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味之浓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粥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凡药根之在土中者,中半以上,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之下行也,以入土者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梢降。大凡药根有上、中、下,人身半以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者,用身半以下,地之阴也,用梢。述类象形者也。

凡药之五味,大抵随五脏所入之味而为补泻。甘入脾,酸入肝,咸入肾,苦入心,辛入肺。

所入之味,亦不过因其性而调治之。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软坚,咸能软坚,酸能收缓,甘能缓急,淡能利窍。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白术。)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诃子皮。)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知母黄柏。)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芒硝。)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肝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经云∶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水也,若补其肾,熟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惟不足,钱氏地黄丸主之,实则白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心虚则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心火也,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是也。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以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

脾虚则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实则以枳壳泻之。如无他证,虚则以钱氏益黄散,实则泻黄散。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心。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肺虚则五味子补之,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实则用钱氏泻白散,虚则用阿胶散。虚则以甘草补脾土,补其母也。实则以泽泻泻肾水,泻其子也。

肾虚则熟地黄、黄柏补之,泻以泽泻泻之。肾本无实,本不可泻,钱氏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金生水故也,以五味子补肺而已。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统大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1. 药用气味所宜《古今医统大全》
  2. 药用寒温补泻,当察患者体质《余无言医案》
  3. 药有轻清重浊《古今医统大全》
  4. 药用根梢法《医学启源》
  5. 药有四气五味《古今医统大全》
  6. 药用必明六化《古今医统大全》
  7. 药有五法《寿世保元》
  8. 药引《医述》
  9. 药有阴阳《医学集成》
  10. 药引《中医词典》
  11. 药浴《中医养生学》
  12. 药验论《研经言》
  13. 药园《中医词典》
  14. 药学研究与药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15. 药园生《中医词典》
  16. 药学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17. 药园师《中医词典》
  18. 药学信息科工作制度《医院药学》
  19. 药源性疾病《预防医学》
  20. 药学信息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医院药学》
  21. 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医院药学》
  22. 药学信息管理工作的任务《医院药学》
  23.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医院药学》
  24. 药学人员配备管理的含义《医院药学》
  25. 药源性疾病的治疗《医院药学》
  26. 药学人员的职称分类《医院药学》
  27. 药源性中毒《预防医学》
  28. 药学人员的选拔和聘任《医院药学》
  29. 药熨《中医词典》
  30. 药学人员的使用《医院药学》
  31. 药枕方《养生导引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