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病机叙论

《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至真要大论篇∶帝曰∶愿闻病机?岐伯对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病喘逆,转筋反戾,小便混浊,诸腹胀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 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汗,皆属于热。

吐酸者,肝之味也。由火盛制金,金不能平木,则肝气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暴注,卒暴注泄也。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下迫,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喘逆,火气逆上也。病热则气甚而息粗,热火为阳,主乎急数。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转筋反戾∶由热气燥烁于筋,则挛螈转缩而痛。火主燔灼,燥动故也。或以为寒客于筋者,误也。大抵内热甚而外被风寒禁固,则内热愈郁,不得疏散而反转戾者有矣。故转筋,以帛包裹得暖即止。甚则以热汤渍之,而使腠理开泄,阳气疏散则愈。而俗反疑为寒者,此也。夫筋骨多因热甚,霍乱吐泻,所以致脾胃土衰,则肝木自甚,而热燥于筋,故转戾也。小便混浊,天气热,水混浊,寒则水清,水体清而火浊故也。又如清水以火煎之,自然浊也。诸腹胀大有声,鼓之如鼓∶热为阳气发动,充胀如鼓。寒主收敛,阳气热盛,故如是也。痈,浅而大也。疽,深恶也。疡,头小,疮也。

疹,浮,瘾点也。皆热胜,血郁于肤腠者然也。瘤气,赤瘤丹毒,热盛气也。结核,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核,不必溃发,但令热气散则自消也。吐下霍乱,三焦为水谷传化之道路,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致霍乱。吐泻,火性燥动故也。或云∶吐泻属寒。若寒者,不渴,而脉沉迟。热者,必渴,而脉急数,故犯暑热而作吐泻者多也。瞀,昏也。热气甚则浊乱昏昧也。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肤腠闭密而郁结也。肿胀,热胜于内,则气郁而为肿也。阳热气盛则肿胀也。鼻塞,窒塞而不通利也。火主 肿胀,故热客阳明而鼻中 胀,则窒塞也。或谓寒主闭藏,而鼻塞为伤风寒而然也。殊不知由内热甚,外受风寒,则热郁结不通,故为窒塞而流清涕。火热亢极则反兼水化制之故也。鼽,鼻出清涕也。

盖金热极反化水液,如心热极而反汗出也。衄,为阳热怫郁于足阳明而上热盛,则血妄行为鼻衄也。血溢,血上出也。心养于血,故热甚则血涌而妄行。血泄,为热客下焦而大小便出血也。淋,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 ,大便涩滞也。热耗其液,则粪坚结而大肠燥涩故也。身热恶寒,此热在表也。邪热在表而浅,邪畏其正,故病热而反恶寒也。如热甚生痈肿疮疡而恶寒者,亦由邪热在于表也。战栗,摇动也。火之象也。或言战栗亦有寒者,盖寒栗亦由火甚似水,实非寒也。惊,心卒动而不能也。火在于动,故心火热甚也。惑,疑惑犹豫,浊乱而志不一也。象火参差而惑乱也。志者,肾水之神也。悲,肺金之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激动而兼水化也。笑,为心之志也。喜极而笑者,犹燔灼火喜而鸣笑之象也。故病笑者,火之甚也。谵,多言也。言为心之声,犹火燔而声鸣也。故心热则多言而不自知也。妄,虚妄也。火为阳,故外清明而内浊昧,其手动乱,故心火热甚,则肾水衰而志不精一,虚妄见闻而自为问答,则神志失常如见鬼神是也。衄蔑血汗,血出而汗浊也。热气上甚,则血溢亢极,则燥而汗浊,害承乃制,则色黑而为紫也。

经曰∶阳胜则热,热胜则肿。

阳胜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故欲饮冷也。

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于火者,是人阴气虚,阳气盛,当内烁也。又曰∶人身非常热,热而烦满者,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三阳之病发寒热,病热而有所痛者,是三阳之动也。

人数醉,若能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热气与谷气相搏,或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 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水黄者,少腹中有热也。

《内经》曰∶阴虚生内热者,因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阳盛则外热者,因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泄,故外热。

东垣曰∶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则发热,烦躁,夜亦然,是重阳而无阴也。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

卒病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其脉浮紧而涩,为风寒客于荣卫,六经传变之异。此皆自外而入,故张仲景主于《内经》所言∶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此《伤寒论》之所由作也,自外而入内热者然也。有所劳倦,谷气衰少,脾气下陷,头痛发热。其或发热恶寒,寒热间作;或蒸蒸燥热,发于肌肉之间。

始得之,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仁。风寒而生寒热,亦与伤寒相似。此李明之主于《内经》劳倦形气不足,《脾胃论》之所由作也,自内而之外热者然也。

阳气怫郁为诸热。经云∶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反戾,水液混浊,腹胀有声,鼓之如鼓,郁结转甚,而恶寒如战栗惊骇之类,此刘守真主于《内经》病机着为《原病式》。非内非外,专为郁结积热者然也。

董氏曰∶积热者,热毒蕴内,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夫人之生也,阴平阳秘,神气以宁,而自无热之可积。盖昧者 情纵欲,因致积热,皆出于心。热甚则伤血,或有体气素实,一时感触热毒之气,郁积脏腑之间,或在心肺之内,令人口苦,咽干,涎唾稠粘,眼涩多眵。

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热燥相合,故口舌生疮,小便秘涩。此积聚之热,非伤寒伤风之热证也。有嗜酒面煎炙,雄、附峻补,皆能有热,谓之积热。有积温成热,遂成前证,不可不察。

王安道曰∶人之所赖以生者,气也。气者何?阴阳是也。夫阴与阳,可以和而平,可以乖而否,善摄与否,吉凶于是乎分。不能善摄者故偏寒偏热之病,莫逃乎乖否之余。虽然,寒也,热也,粗工为之而弗难。设积热沉寒,良工犹不能以为计。且以积热言之∶始而凉和,次而寒取,寒取不愈,则因热而从之,从之不愈,则技穷矣。故王太仆曰∶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曰∶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此治积热之本之论也。《内经》曰∶身热脉数,或燥而不恶寒者,瘅疟也。(疟门。)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中湿门。)汗出而身热者,风也。(伤风门。)《要略》曰∶发热身痛,而身如熏黄者,湿也。(瘅证门。)发热恶寒,脉来浮数者,瘟病也。身热,头痛,自汗,多眠,阳脉浮滑,阴脉弱,风温也。(伤寒门。)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暑门。)四肢发热者,或口舌燥而身热,咽干。盖心生火,大小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四肢者,脾土也。火乘之,故四肢发热也。或身热体重,走注疼痛,盖湿热相搏,风热郁而不得伸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统大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1. 病机叙论《古今医统大全》
  2. 病机叙论《古今医统大全》
  3. 病机叙论《古今医统大全》
  4. 病机叙论《古今医统大全》
  5. 病机叙论《古今医统大全》
  6. 病机叙论《古今医统大全》
  7. 病机叙论《古今医统大全》
  8. 病机叙论《古今医统大全》
  9. 病机叙论《古今医统大全》
  10. 病机叙论《古今医统大全》
  11. 病机叙论《古今医统大全》
  12. 病机叙论《古今医统大全》
  13. 病机叙谕《古今医统大全》
  14. 病机叙论《古今医统大全》
  15. 病挟气郁宜审《医门补要》
  16. 病机叙论《古今医统大全》
  17. 病家两要说(三十三,一、忌浮言,二、知真医)《景岳全书》
  18. 病机十九条《中医词典》
  19. 病家论《医学源流论》
  20. 病机十九条《中医名词词典》
  21. 病茧《中医词典》
  22. 病机略一首(集次见凡例)《医经国小》
  23. 病鉴《轩岐救正论》
  24. 病机论《古今医统大全》
  25. 病解《黄帝内经太素》
  26. 病机论《古今医统大全》
  27. 病久不愈四方《本草乘雅半偈》
  28. 病机论《古今医统大全》
  29. 病久目瞎背跎足跛手软《医门补要》
  30. 病机论《古今医统大全》
  31. 病可刺二十九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古今医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