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沧州临津人,世习医业。初摄护国军节度巡官。后周显德初,诣阙献经用方书三十卷,《全体治世论》二十卷,世宗嘉之。宋太宗诏详定《本草》,翰与道士马志、医官翟煦、张景、吴复 、王光佑、陈昭遇等同修集上之。

淳化间为太宗侍御医,与刘翰齐鸣。太宗召修《本草》及《太平圣惠方》,书中多其所集,行世。

太平兴国间为太医,奉诏同修《本草》,裒集方书,广心医学。

初为道士,得《海上方》,深察药性,治疗辄效。太宗时奉诏同修《本草》,为御医,名著当代。

岭南人,善医,太宗时为翰林医官,治疗病多效。奉敕同修《本草》经方。

潭州人,初出家。集方技之书,游京师,以医鸣。太祖召见,赐紫服袍,号广利太师。后太宗召讲医方,蕴录秘方以献之。

并州人,世以方技为业,太宗召为医官。咸平三年,太后不豫,文智侍药,既愈。迁尚药御医,赐金紫衣,累迁翰林医正。

睢阳人,初为道士,好医药。太宗召归俗,命为尚药御医,迁翰林医官。太宗常留意医方,藏有名方千首,至是诏翰林医官等,俱各出家传验方以献,又有万首,命怀隐与副使王佑、郑奇,医官陈昭遇,参对编类,每证以巢元方《病源》冠首,而本方附后,共成一百卷。帝亲制序,赐名《太平圣惠方》,刊布天下。

德州人,徙居洛阳,业医。淳化中,从兄自正游京师,以医鸣,俱受医官,累迁翰林医副。

开封府以医鸣,征太医院。仁宗不豫,侍御数药不效。希诊曰∶针心下胞络可立愈。左右为不可。诸黄门以身试无害,遂进针,帝即愈。命为翰林医御之官,赐衣鱼。着《神应针经要诀》行世。

字仲阳,上世钱塘人,曾祖徙北,家于郓,幼业医。神宗时,元丰中,医公主有功,授翰林医官,迁太医丞,赐紫衣绯鱼,治疗有奇效。所着《伤寒指微》、《婴孩论》若干卷。

熙宁间为国子博士,校正医书,深明方药病机。神宗诏修《内经》有功,赐绯鱼,加上骑都尉。

熙宁间为光禄卿直秘阁,同高保衡校正《内经》,医名大着。

蕲水人,性敏颖,好学,精于医,读《素问》、《灵枢》、《甲乙》,深达奥妙。着书立言,发前人之未发。表述人迎气口之脉,在手在喉,上下齐等,引绳曰平,过胜即病,而有三阴三阳之分,甚是详切。

徐州人,善医,嘉 中召至京师。诊父母脉能知子之吉凶。时王安石、王 俱在翰林, 疑古无此。安石曰∶昔医和诊晋侯,而知其良臣将死。视父知子,又何足怪哉?

不知何郡人,性识明敏,通经学,精医方理,得黄岐之秘。治平间,为奉御太医令。

不知何郡人,业医善针,沉 悉能起。一人患喉内生蛾,诸医不能愈,且畏针。范与末药,计以笔搽之,遂暗针于内,刺之即愈矣。

字知可,白沙人,举绍兴壬子乡试,笃好医方,遂造其妙。有患奇怪疾者,能疗取。平生治效,集成一书,名《本事方》。又撰《伤寒歌》、《仲景脉法图》行世。

西蜀人,好医,得不传之秘。干德中,有人病,肌瘦如痨,唯好食米,阙之则口吐清水,食米则快,诸医不辨。道广以鸡屎及白米各半合炒末,以水调顿服。良久,吐出如米形,遂愈,《病源》谓米瘕者是也。

字德信,新安休阳人。宋孝宗时,以诗文医学著名。遇道人,传以金匮玉函之秘,尤能起死回生,人称其神医。后征为翰林医官。

字仲理,诸暨人。幼以孝闻,因母疾究医,造其妙。朱晦翁闻其名,就见,与谈通夕,所着有《医术地理拨沙图》。

为太医令,烈祖好食饴,喉中噎,国医莫能治。廷绍独谓当进楮实汤,服之果愈。或叩之,答曰∶咽因甘起,故以楮实汤。

字明远,新安婺源人,以医鸣世,十五代至嘉,以儒通医,活人尤着。宋理宗不豫,召至,一进药,遂安。

为宋朝医,有超见,论病源皆深究《素》、《难》之理,所着有《养生必用》。

宋良医,人病应声者求疗。澄云∶古无此方,惟以本草药名尽呼之,每呼一声,腹中辄应,唯一药即不应,再三呼之,无声,即此药为主,治之痊愈。

号无求子,吴兴人,善医,尤邃于《伤寒》,潜心数十年,穷经义之要,而成《活人书》,奏进。道君朝授奉议郎、医学博士。

字子充,新安古歙人,精研医学,闻有长于己者,虽千里求之不惮。时闻蕲水庞安常医名,遂往从之。又闻蜀中王朴太素脉,亦往师之,得其秘而归。术益高而名益着,江右缙绅士夫咸往就诊。

以医名越,专用成方。及丹溪出,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故其方书,遂不盛行也。

为越名医,与裴宗元一时齐着,其用方亦大同,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

为宋翰林学士,籍医药,尤工于《伤寒》,发仲景之奥音。

名杲,新安人,世业医术有名,至杲尤诚确精粹,博该诸书,所得辄采录,成《医说》十卷。

不知何郡人,宋绍兴中为建宁府判,好医方,尤精于《伤寒》,作《伤寒百证歌》行世。

字子季,宿州人,明大小方脉,尤精心于小儿痘疹,济困持危,多收奇效。淳 中为侍郎翰林医正,与郑惠卿同编《幼幼新书》,《小儿病源方》行世。

字良甫,号临川建康人,宋嘉熙为太医谕。世业医,至自明益精妙,有超世活人之志,着有《妇人良方》行世。

名登父,号仁斋,世业医学,至父尤精。每以活人为心,集有《直指方论》二十八卷行世。

用和之子,以儒集父医,尤有心得之妙,超迈寻常,治疗辄效,存活甚多。官为殿中丞尚侍御医。

海陵人,习览经方,尤工针石,远近知其名,所疗多效。初,嘉 中有女人被妖惑,纂为针,妖狐即从女衾中逃窜,女病遂愈。

字子刚,郑州人,官为团练使。笃好医方,遂得精妙,声名远着,凡有求疗,虽及细民,亦用意为治。一妇产后患大泄喉痹,诸医谓两证不能并治,以为必死。公视之,与药十余粒,使吞之,咽通而泻止。人异之,公曰∶理中丸紫雪耳,喉痹非寒药不可,泄非理中不止,紫雪下咽,则消释无余,得至腹中,附子也,夫何异?

西蜀人,善医术,高宗召医太后目疾,有奇效。因问治身,答曰∶心无为则身安,人主无为则天下治。帝浓赐。复召问以长生久视之术,坦对∶先禁诸欲,勿令放逸;丹经万卷,不如守一。

上嘉而宠之,每称皇甫先生而不名。

字彦昭,湖州乌程人。绍兴间为名医,深究《素》、《难》,工针石,起死良多。试礼部中选医官,累迁翰林医正,赐金紫服。

字毅叔,以医名天下。一日郡守母疾,召诊,守云∶若不能痊,当治罪。叔曰∶容为诊视。

曰∶尚可活。处以丹剂,遂愈。守酬以金帛送归。叔归则全家遁避。守母复死。盖病已在膏肓,毅叔惧罪己,而姑与良剂,暂存活之耳。

吐谷浑人,善医,马上视疾,能知标本生死。太宗时为太医令、侍御医,集有《脉诀》、《针灸》等书。

字撒不腕,其先本五院之族,鲁精于医,察形色,即知病源,虽不诊有十全功。前二人特夷类,而尚精医,况中国业医者,有不精,宁不为二夷罪人也?

名堪,登进士,善医,为郡守。一少年病不食,闻荤腥之气,辄呕吐,诸医不效。求载之治,视之曰∶汝病只在《素问》经中,名曰食挂。授以一方,三服则闻肉有香气,食之无苦。着有《指南方》三卷,分为三十二门。

字孟博,新安婺源人。世业医,至约尤着,而更得针砭之妙,着有《医方图说》行世。

不知何郡人,善医,凡人有奇疾,以意疗之,无不效。一小女患风痹赤肿,诸医以风热治之,不效。唐诊视云∶肝肺之风热故,治之遂愈。惟顶上高肿寸许,询其乳母,好饮热酒,唐遂悟,前剂倍加葛根,数服而消。

晋阳人,善医术,精诊候。一人病胁有声如蛙,以手按之即止,否则连声不绝。诸医不能辨。

峦诊之曰∶右关脉伏结,因惊气入脏腑而成此疾。患人告∶因野行忽有虾蟆高跃叫声,被惊,便觉胁痛作声如蛙。峦与六神丹泻之,立愈。

字子亨,为南京宋毅叔之婿,得传医之旨。一人失惊吐舌,遂不能收,诸医莫治,贶针舌底,遂伸缩如故。后为宣和中朝散大夫。着《全生指迷论》。

号吉老,泗州人,世医,名闻四方。有郡守病喉,成流注,久不愈。召介治,知其嗜食所致,惟与生姜一味啖之,食至一斤,始知辛辣,而痈愈。守异而问之,答曰∶公好食鹪鹩,鹪鹩好食半夏,遗毒于喉间,非姜无以释半夏之毒,用之遂愈。

博陵人,精于医术,治疗有神效,人以为神授。诊脉预知生死,推测运气,如四方之疾,当预告人,使其慎而防之,累验。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统大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1. 《古今医统大全》
  2. 菘萝《新修本草》
  3. 宋代药物学发展的成就与特点《中国医学通史》
  4. 菘菜〈温〉《食疗本草》
  5. 宋徽宗崇宁皇帝论《针灸神书》
  6. 菘菜《医学入门》
  7. 宋徽宗皇帝崇宁五年琼瑶真人一书手法序《针灸神书》
  8. 菘菜《饮食须知》
  9. 宋九科《中医名词词典》
  10. 菘菜《本草衍义》
  11. 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针灸聚英》
  12. 菘(音嵩)《证类本草》
  13. 宋元时期《中医养生学》
  14. 《名医别录》
  15. 送戴原礼还浦阳序《脉确》
  16. 《新修本草》
  17. 送蛋药酒方(男人服)《毓麟验方》
  18. 《千金翼方》
  19. 送服(送下)《中医名词词典》
  20. 松子粥(《士材三书》)《中医饮食营养学》
  21. 搜风顺气《汤头歌诀》
  22. 松子粥《保健药膳》
  23. 搜风顺气丸《仁术便览》
  24. 松子油《饮膳正要》
  25. 搜风顺气丸《仁术便览》
  26. 松子仁鸡《保健药膳》
  27. 搜风顺气丸《奇方类编》
  28. 松子仁《药性切用》
  29. 搜风顺气丸《医方论》
  30. 松子仁《外科全生集》
  31. 搜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古今医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