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
古医十四科中有脾胃科,而今亡之矣。《道藏经》中颇有是说,自宋元以来止用十三科。考医政,其一为风科,次伤寒科,次大方脉科,次小方脉科,次妇人胎产科,次针灸科,次眼科,次咽喉口齿科,次疮疡科,(即今之外科。)次正骨科,次金镞科,次养生科,(即今修养家导引按摩咽纳是也。)次祝由科。(经曰∶移精变气者,可祝由而已。即今符咒禳祷道教是也。)国朝亦惟取十三科而已,其脾胃一科终莫之续。元李杲着《脾胃论》,极其精详,但不言十四科之阙此,不知其得旧本而加己意,抑尽为创着而得上古之同然欤?是诚医道之大幸也。
甫观今世医者,多不工于脾胃,只用反治之法攻击疾病,以治其标,惟知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以通治塞,以塞治通而已。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所谓从治之法,则漠然无所知也。及致脾胃损伤,犹不加察,元气一坏,变证多端。如脾虚而气短不能以续,变而似喘促,医尚用降气定喘之药;如脾虚卫气不行,变而为浮肿,医尚用耗气利水之药;如脾虚郁滞,变而作寒热,医尚谓外感,用发散之药,大段类此。虚而益虚,直以气尽身亡,始用人参汤、附子汤灌之于殒绝之后,岂有能生之理乎?自今观之,不足者十常八九,况其时势,竞驰驱于名利之途,劳思伤脾而致病者居其大半。若体实而竟为风寒暑湿之邪袭,则惟攻之而即愈者亦不多见矣。此故中医治之易成功也。及遇脾胃虚而致风寒暑湿之邪袭,同体实者而施治之,则大有间然者矣。攻之不已,则曰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必大攻之,脾胃益伤而疾愈笃;技穷无措,则曰难医。时弊如斯,曷可胜纪?要皆不知本之故也。经曰∶得谷者生,失谷者亡。又曰∶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然则胃气谷气得非人身之本欤?
□
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如此则心识自明,神物来相,又何戚戚沽名,龊龊求利也?如不然,则曷止姜抚沽誉之惭逮,华佗之矜能受戮乎?
□
五经四部,军国礼服,若讲用乖越者,止于事迹非宜耳。至于汤药一物,少有乖谬,便性命及之。千乘之君、百金之长,可不深思戒慎耶?昔许太子侍药不尝,加以杀君之罪;季康子馈药,仲尼有未达之辞,知其医药之不可轻也。晋时才人欲刊正《周易》,及诸药方,先与祖讷共论辩释。经典纵有异同,不足以伤风教,至于汤药,小小不达,便致寿夭所由,则后人受弊不少,何可轻以裁断?祖之此言可为仁识,足为龟鉴矣。(《医说》)
□
呜呼!医其难言乎!人之生也,与天地之气相为流通。养之得其道,则百顺集,百邪去;苟失其养,内伤于七情,外感于六气而疾生焉。医者从而治之,必察其根本枝末。其实也,从而损之;其虚也,从而益之。阴平阳秘,自适厥中。粗工或昧乎此,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病之能起者鲜矣。此其难,一也。
气血之运必有以疏载之。左右手足各备阴阳者三。阳既有太、少矣,而又有阳明者何?取两阳合明之义也;阴既有太、少矣,而又有厥阴者何?取两阴交尽之义也。何经受病?宜用何剂治之?治之固不难,又当知有引经之药。能循此法,则无疾弗瘳矣。粗工不辨十二经而一概施之,譬犹罗雀于江,罾鱼于林,万一或幸而得之,岂理也哉?此其难,二也。
岁气有不同,攻治亦异其宜,曰升降,曰浮沉,吾则顺而承之;曰寒热,曰温凉,吾则逆而反之,庶几能全其天和而不致颠倒错谬。粗工则伥伥然当顺则反逆,当逆则反顺,如言人适野,不辨乎东西。此其难,三也。
病有寒热,热者当投凉,寒者宜剂之以温,此恒理也。然寒热之势方剧,而遽欲反之,必扦格而难入。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庶几能成其功。粗工则不察而混治之。
此其难,四也。
药性有阴阳而不专于阴阳,有所谓阳中之阴、阴中之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粗工则不核重轻而妄投之。此其难,五也。(《宋学士文集》)
□
《物理论》曰∶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是以古之用医,必选明良,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能知天地神祗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节,原疾病之轻重,而量药剂之多少,贯微通幽,不失细少。如此乃谓良医,岂区区俗学能之哉?(《初学记》)
□
俗云∶明医不如时医,盖谓时医虽不读书明理,以其有时运造化,亦能侥效。常自云∶趁我十年时,有病早来医。又云∶饶你读熟王叔和,不如我见病证多。里谚有云∶左心小肠肝胆贤,时来每日有千钱。所谓明医不如时医,良以此也。《卫生宝鉴》所谓福医∶昔人病四肢困倦,躁热自汗气短,饮食少进,咳嗽痰涎,胸膈不利,大便秘,形羸,一岁更数医不愈。或曰∶某处有时医,虽不精方书,不明脉候,看证极多,治无不效。患者信而延治,及至,诊之曰∶此病食滞,予治之多矣。许必效,遂灸肺俞,药以蠲饮等丸并消导之剂,不数服,大便泻泄,加以腹痛,饮食不进而死。经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阴阳俱不足,泻之则重不足。此阴阳俱弱,血气皆尽,补之惟恐不及,反以小毒之剂泻之,虚之又虚,损之又损,不死何待?
夫明医治病,先审岁运太过不及,察人形气勇怯之殊。病有虚实浅深,在脏在腑之别,治有缓急反正之异。孙真人云∶凡为大医先通儒书,然后熟解《内经素问》、《本草》,仲景、东垣诸书,方可以为大医治疗司命。如正五音者必取师旷之律吕,成方圆者法公输之规矩。五音方圆,特末技耳,尚取精于事者,况医为人之司命,不精则杀人。今之患者不达此理,委命于时医,亦犹自暴自弃甘于沟壑者,何异哉?(本集)
□
医为司命之寄,不可权饰妄造,所以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九折臂者,乃成良医,盖谓学功精深故也。今之承藉者,多恃KT 名价,不能精心研习。京邑诸人皆尚声誉,不取实学,闻风竞奖。其新学该博而名称未播,以为始习,多不信用,委命虚名,良可惜也。(陶氏序)
支秉中曰∶昔越人因鲁公扈志强气弱,足于谋而寡于断,赵齐婴志弱气强,少于虑而伤于专,乃饮以药酒,易置二人之心,使俱为名士。予观今之求医者,率以有时名者为重,初不计其书之读不读,脉之明不明,谓之时医、福医、名医。一承权贵所举,辄凭治疗,虽杀其身委命无怨。
故为医者往往奔走权门,谄容卑态以求荐,网利沽名,知者笑议,仁心仁闻毫蔑有也。安得饮以药酒而俱易其心乎?
□
医之为道,由来尚矣。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芳尹。此三圣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万世之下,深于此道者,是亦圣人之徒也。贾谊曰∶古之至人,不居朝廷,必隐于医卜。孰谓方技之士岂无豪杰者哉?
(《续医说》)
□
《论语》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叹人不可以无恒而善,其言之有理。朱子注云∶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歧而二之,似未当也。夫医之为道,始于神农,阐于黄帝,按某病用某药,着有《内经素问》,所谓圣人坟典之书,以援民命,安可与巫觋之流同日而语耶?但学医者有精粗不同,故名因之有异。精于医者曰明医,善于医者曰良医,寿君保相曰国医,粗工昧理曰庸医,击鼓舞趋,祈禳疾病曰巫医。(以巫而替医,故曰巫医也。)是则巫觋之徒,不知医药之理者也。
故南人谓之巫医者,此也。今世谓之端公太保,又称为夜行卜士,北方名之师婆。虽是一切虚诞之辈,则亦不可以无恒也,矧他乎?
□
陆宣公在忠州裒方书以度日,非特假此以避祸,盖君子之存心,无所不用其志也。前辈名士,往往能医,非止卫生,亦可及物,而今人反耻言之。近时士大夫家藏方或集验方,流布甚广,皆仁人之用心。《本事单方》近已刻于四明,及本朝诸公文集杂说中,名方尚多,未有见类而传之者。予屡欲为之,恨藏书不广。倘有能因予言集以传于人,亦济物之一端也。(《医说》)
□
宋·吕诲上神宗疏云∶臣本无宿疾,偶值医者用术乖方,殊不知脉候有虚实,阴阳有逆顺,治疗有标本,用药有先后,妄投汤剂,率意任情,差之指下,祸延四肢, 危心腹之变。虽以身疾喻朝政,深切医之弊也,有生而业医者,可不为之戒哉?(《通鉴》)
□
治天下其犹医乎?医切脉以知证,审证以为方。证有阴阳虚实,脉有浮沉细大,而方有补泻针灼汤剂之宜,参苓姜桂硝黄之药,随其人之病而施焉。当则生,不当则死矣。是故知证知脉而不善为方,非医也。虽有扁鹊之识,徒哓哓而无用。不知证,不知脉,道听途说以为方,语人曰∶我能医,是贼天下者也。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刑政,方与法也;人才,药也。夏之政尚忠,殷乘其弊而救之以质;殷之政尚质,周乘其弊而救之以文。秦用酷刑苛法以箝天下,天下苦之;而汉乘之以宽大,守之以宁壹。其方与证对,其用药也无舛,天下之病有不瘳者鲜矣。
又曰∶一指之寒弗燠,则及于手足,一手足之寒弗燠,则困于四体。气脉之相贯也,忽于微而至大。故疾病之中人也,始于一腠理之不知,或知而惑之也,遂至于大而不可救以死,不亦悲夫!
噫!若郁离子者,可谓深得医之情矣。
□
庆历中有进士沈常,为人廉洁方直,性寡合。后进多有推服,未尝省荐。每自叹曰∶吾老倒场屋,尚未免穷困,岂不知天命也?乃入京师,别谋生计。因游看至东华门,偶见数朝士,跃马挥鞭,从者雄盛。询之市人∶何官位也?人曰∶翰林医官也。常又叹曰∶吾穷孔圣之道,焉得不及知甘草大黄之辈也?始有意学医。次见市廛贷药者,巧言艰苦,复又耻为,疑贰不决。与同人共议曰∶吾辈学则穷达方书,师必趋事名公,真非常流也。是时医官赵从古为太医医师,常辄以长书请见。从古迎候,非谓轻怠。常曰∶此来穷蹇之人,因同人相勉令学医。闻君名公也,故来师问。从古曰∶医术比之儒业,固其次也。盖动关性命,非谓等闲。学人若非性好专志,难臻其妙。足下既言穷蹇,是志未得遂,复却学医,深恐郁滞之性,未能精研。常愠色曰∶吾虽穷蹇,乃自服儒,读孔孟之书,粗识历代君臣治国之道。今徒志学伎术,岂为高艺?
从古曰∶恐非浅尝能矣。未谕上古三皇医教且勿论如汉之张仲景、晋之葛洪、齐之褚澄、梁之陶隐居,非不服儒有才行辈。吾闻儒识礼义,医知损益。礼义之不修,唯昧孔孟之教;损益之不分,最害命之至,岂可轻哉?
□
医为儒者之一事,不知何代而两途之。父母至亲者有疾而委之他人,俾他人之无亲者反操父母之死生。一有误谬,则终身不复。平日以仁推于人者,独不能以仁推于父母乎?故于仁缺。朋友以义合,故赴其难,难虽水火兵革弗顾;故周其急,急虽金玉粟帛弗吝。或疾则曰素不审。他者曰甲审,遂求甲者;渠曰乙审,又更乙者,纷纷错扰,竟不能辨。此徒能周赴于疮痍,而不能携友于死生也,故于义缺。己身以爱为主,饮食滋味必欲美也,衣服玩好必欲佳也,嗣上续下不敢轻也;疾至而不识,任之妇人女子也,任之宗戚朋友也,任之狂巫瞽卜也,至危犹不能辨药误病焉也,故于知缺。夫五常之中,三缺而不备,故为儒者不可不兼夫医也,故曰∶医为儒者之一事。(《原机启微·序》)
□
金华戴叔能曰∶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自《唐书》列之技艺,而吾儒不屑为之。
世之习医者,不过诵一家之成说,守一定之方,以幸病之偶中,不复深探远索,上求圣贤之意,以明夫阴阳造化之会归,又不能博极群书,采择众议,以资论治之权变,甚者至于屏弃古方,附会臆见,展转以相迷,而其为患不少矣。是岂圣贤慈惠生民之盛意哉?(《九灵山房集》)
□
伤寒、内伤、妇女、小儿,皆医者通习也,不知何代而各科之。今世指某曰专某科,复指某者曰兼某科,又指某者曰非某科。殊不知古有扁鹊者,过邯郸贵妇女则为女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曾不分异而为治也。既曰医药,则皆一理贯通,又云此长彼短,亦不善于穷理者也。
□
王忠文公云∶李明之弟子多在中州,独刘守真之学传之荆山浮图师,师至江南传之宋中人罗知悌,而南方之医皆宗之矣。及国朝天下之言医者非刘氏之学弗道也。刘李之法虽攻补不同,会而通之,随证而用之,不行其存乎?吴中称良医师,则以能持东垣者谓之王道,持张刘者谓之伯道。噫!尧舜以揖让,汤武以干戈,苟合道济世,何必曰同?吾尝病世之专于攻伐者,邪气未退而真气先萦然矣;专于补养者,或致气道壅塞,为祸不少,正气未复而邪气愈炽矣。古人有云∶药贵合宜,法当应变。泥其常者,人参反以杀人;通其变者,乌头可以活命。孙真人所谓随时增损,物无定方,真知言哉!(《续医说》)
□
今世之业医者,挟技以诊疗则有之矣,求其从师以讲习者何鲜也?我太祖内设太医院,外设府州县医学。医而以学为名,盖欲聚其人以 ,学既成功而试之,然后授以一方卫生之任,由是进之为国医,其嘉惠天下生民也至矣。某尝考成周所以谓之医师,国朝所以立为医学之故,精择使判以上官,聚天下习医者,俾其教之养之,读轩岐之书,研张李之技,试之通而后授之职,因其长而专其业,稽其事以制其禄,则天下之人皆无天阏之患而跻仁寿之域矣。是以医为王政之一端也。(《大学衍义补》)
□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明《易》理,《素》《难》《本草》《脉经》而不少略者,何也?盖非《四书》无以通义理之精微,非《易》无以知阴阳之消长,非《素问》无以识病,非《本草》无以识药,非《脉经》无以从诊候而知寒热虚实之证矣。故前此数者缺一不可。且人之生命至重,病之变化无穷;年有老幼,禀有浓薄,治分五方,令别四时;表里阴阳寒热须辨,脏腑经络气血宜分;六气之交伤,七情之妄发,运气变迁不常,制方缓急尤异。更复合其色脉,问其起居;证有相似,治实不同。圣贤示人,略举其端而已。后学必须会群书之长,参所见而施治之,然后为可。(《医学集成》)
□
扁鹊有言∶疾在腠理,熨 之所及;疾在血脉,针石之所及;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是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可与言医者,斯周官之十全者也。曩武谬以活人之术止于药,故弃针与灸而莫之讲。每遇伤寒、热入血室、闪挫诸疾,非药饵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则束手无策,自愧技穷。因悟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药因病而施治者,医之良也。
□
夫用药如用刑,误即便隔死生。然刑有司鞫成,然后议定,议定然后书罪。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用药亦然。今医者至病家,便以所见用药。若高医识病知脉,药相当,如此即应手作效。或庸下之流孟浪,乱施汤剂,逡巡便至危殆。如此杀人,何太容易?良由病家不善择医,平日未尝留心于医术也。可不慎哉!(《本草类方》)
□
世间多有病患亲友故旧交游来问疾,其人曾不经事,未读方书,自骋了了,诈作明能,谈说异端。或言是虚,或道是实,或云是风,是云是气。纷纷谬说,种种不同。破坏病患心意,不知孰是,迁延未就,时不待人。焰然致祸,各自走散。是须好人及好名医,识病深浅,探赜方书,博览古今,方可倚任,不尔,太误人事。(《千金方》)
□
相彼天下之人所重者生也,生之所系者医也,医之所原者理也。上古有黄帝岐伯扁鹊华佗,苏死更生醒魂夺命之术,以至三代而降,学是者疏莽聊略,不致精玄,时时有贼夫人者何也?盖于阴也而体之以阳,阳也而拟之以阴,虚也而推之以实,实也而度之以虚;外也而揣之以内,内也而像之以外;急也而料之以缓,缓也而亿之以急;进也而窥之以退,退也而探之以进。孟浪以诊其脉,浮浅以察其证,苍黄以稽其声,恍惚以征其色。所以颠倒施蒙聩之工,舛差用跣盲之药;斩绵绵未艾之年,绝婉婉方增之齿;俾含枉而下世,抱屈而归泉。天下之夭折者,诚为庶哉!
嗟嗟!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刘党二书·序》)
□
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间有无知辈,窃世医之名,抄检成方,略记《难经》《脉诀》不过三者尽之,自信医学无难矣。此外惟修边幅,饰以衣骑,习以口给,谄媚豪门,巧彰虚誉,摇摇自满,适以骇俗。一遇识者洞见肺肝,掣肘莫能施其巧,犹面谀而背诽之。又讥同列看书访学,徒自劳苦。凡有治疗,率尔狂诞,妄投药剂。偶尔侥效,需索百端;凡有误伤,则曰尽命。
俗多习此为套,而曰医学无难,岂其然乎?于戏!而医日相流于弊矣,无怪乎缙绅先生之鄙贱矣。欲其有得真医亦寡矣。幸天道好生而恶杀,速昭其报施,庸横早亡,人皆目击。迩有士人被误药而立毙,家人讼之。法司拘而审,律不过笞罪,随释而驰归。未逾年被贼肢解而死,景非天道之报耶?小说嘲庸医早亡诗云∶不肖谁知假,贤良莫识真。
庸医不早死,误尽世间人。岂非天道恶之耶?故甫尝戒诸子弟∶医惟大道之奥,性命存焉。凡业者必要精心研究,以抵于极,毋谓易以欺人,惟图侥幸。道艺自精,必有知者,总不谋利于人,自有正谊在己。《易》曰∶积善积恶,殃庆各以其类至。安得谓不利乎?
□
陈汝中尝病脾胃郁火之证,求治于盛用美。诊其脉曰∶如此治可生,如彼治即死;如此治可以少生,如彼治可以速死。既而治之,汝中迟其效。或以浮屠善医荐者,汝中惑其说,遂求治。
饮其药,呕血一升遂死。噫!医以用药,药以攻病;病不能去而反以致死,则何以医药为哉?彼浮屠者乃庸妄人也,目不识医经,口不辨药性,指不察脉候;人之虚实,病之新久,一切置之不问,而惟毒药攻击之,其杀人盖亦多矣。予咎汝中之不善择医而致速死,特书此以为世轻服药者之戒。(《吴文定公家藏集》)
□
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仁术。有疾而求疗,不啻求救焚溺于水火也,医当仁慈之术,须披发撄冠而往救之可也。否则焦濡之祸及,宁为仁人之安忍乎?切有医者,乘人之急而诈取货财,是则孜孜为利,跖之徒也,岂仁术而然哉!比之作不善者尤甚也。天道岂不报之以殃乎!今见医家后裔多获余庆,荣擢高科。此天道果报之验,奚必计一时之利而戕贼夫仁义之心?甚与道术相反背,有乖生物之天理也。从事者可不鉴哉!(陆宣公论)
□
宣和间有一士人,抱病缠年,百治不瘥。有何澄者善医。其妻召至,引入密室,告之曰∶外家以良人抱疾日久,典卖殆尽,无以供医药,愿以身酬。澄正色曰∶娘子何以出此言?但放心,当为调治取效,切毋以此相污。不有人诛,必有鬼神谴责。未几,良人疾愈。何氏一夕梦入神祠,判官语之曰∶汝医药有功,不于艰急之际以色欲为贪。上帝令赐钱五万贯,官一员。未几月,东宫疾,国医不能治,有诏召草泽医。澄应诏进剂而愈,朝廷赐钱一如梦。(《医说》)

- 医道《古今医统大全》
- 医待诏《中医词典》
- 医道积习通弊论《顾松园医镜》
- 医不治老考终命难《友渔斋医话》
- 医道偈六十法《针灸神书》
- 医不尽药石《友渔斋医话》
- 医道失传《医学真传》
- 医博士《中医词典》
- 医道通治道论《医学源流论》
- 医必备药论《医学源流论》
- 医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 医案题辞《慎柔五书》
- 医范《冷庐医话》
- 医案拾遗《丹溪治法心要》
- 医方解《素灵微蕴》
- 医案十则《温热暑疫全书》
- 医方类《胎产指南》
- 医案十三则《温热暑疫全书》
- 医非人人可学论《医学源流论》
- 医案三则《温热暑疫全书》
- 医非小道记《景岳全书》
- 医案九条《医学集成》
- 医工《中医名词词典》
- 医案(杨氏)《针灸大成》
- 医工《中医词典》
- 医案《重楼玉钥续编》
- 医工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医案《医门补要》
- 医工长《中医词典》
- 医案《脉症治方》
- 医贵广识《轩岐救正论》
《古今医统大全》
- 作者:徐春甫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56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序五
- 序六
- 序七
- 内经要旨序
- 跋
- 凡例
- 助梓缙绅诸公氏号
-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 卷之二 内经要旨(上)
- 卷之二 内经要旨(下)
- 卷之三 翼医通考(上)
-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
-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
- 神农尝百草论
- 亢则害承乃制论
- 四气所伤论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论
- 不治已病治未病论
- 治病必求其本论
- 阳有余阴不足论
-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论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论
- 泻南方补北方论
- 积热沉寒论
- 春宣论
- 明医周汉卿序
- 明医戴原礼序
- 望闻问切订
- 阴阳之理一以贯之
- 造化之蕴水火尽之
- 形神之妙太极分之
- 调摄之要元精主之
- 用药如用兵
- 四方风土不同服药亦异
- 医书
- 内经素问
- 难经
- 伤寒论
- 天元玉册
- 玄珠密语
- 中藏经
- 圣济经
- 医贵临机应变难于执方
- 卷之三 翼医通考(下)
- 卷之四 内经脉候
- 脉诀辨妄
- 内经气口诊候
- 内经三部九候脉法
- 诊候有三
- 脉状奇偶
- 庞安常脉论
- 持脉总论
- 脉分三部五脏
- 脉有七诊九候
- 诊脉三要(滑氏)
- 脉察六字
- 脉明表里虚实
- 神门命门人迎辨
- 四时脉候
- 二十六脉主病
- 统属诊法候病
- 脉分三部主病
- 脉形气逆顺
- 脉病逆顺
- 六部平脉
- 脉有阴阳乘伏
- 脉有重阴重阳脱阴脱阳
- 奇经八脉为病
- 促结代脉辨
- 高阳生脉诀假名
- 脉大必痛进说
- 脉法部位表里虚实主病提纲
- 七情脉
- 妊娠脉
- 脉证相反
- 脉证似反
- 人脉不应
- 各部不胜脉
- 胜负扶抑脉
- 平人止脉
- 真脏止脉
- 无脉侯
- 南北政脉不应
- 五逆脉
- 六绝脉
- 七死脉
- 至脉损脉死期脉候
- 久病死期候
- 虚数死期候
- 死脉总类
- 卷之五 运气易览
- 学五运六气纲领
- 运气易览序
- 运气说
- 论四时气候
- 论六十日交气日刻
- 六十年交气日刻
- 生成数论
- 论交六气时日
- 六化论
- 论主气
- 论客气
- 起司天在泉并客气
- 论标本
- 论五天五运之气
- 论月建
- 论五音建运
- 论纪运(平气)
- 论太少气运相临同化
- 论五行胜复
- 论胜复
- 论六十年客气
- 论天地六气
- 论天符
- 论岁会
- 论同天符同岁会
- 干德符
- 论手足经
- 论六病
- 论治法
- 论六脉
- 论南北政
- 论气运加临尺寸脉候不应交反说
- 五运主病治例
- 六气主病治法例
- 五运主方治例
- 五运六气平治汤
- 论主运大运太少相生
- 大运主运太少相因歌
- 司天在泉大运主运定局
- 论正化度邪化度
- 论主运上下太少相生
- 运气诸说总例
- 论九宫分野
- 十二支纳音
- 六气标本论
- 卷之六 经穴发明
- 取穴尺寸图说
- 手阳明大肠经穴图
- 足阳明胃经穴图
- 足太阴脾经穴图
- 手少阴心经穴图
- 手太阳小肠经穴图
- 足太阳膀胱经穴图
- 足少阴肾经穴图
-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图
- 手少阳三焦经穴图
- 足少阳胆经穴图
- 足厥阴肝经穴图
- 十五络脉穴辨
- 奇经任脉穴图
- 督脉之图
- 奇经冲脉
- 奇经带脉
- 奇经阳跷脉
- 奇经阴跷脉
- 奇经阳维脉
- 奇经阴维脉
- 十二井荥俞原经合穴
- 五脏募俞穴
- 八会穴
- 凡经脉丈尺
- 卷之七 针灸直指
- 素问针灸方宜始论
- 灵枢九针论
- 九针式
- 九针所宜
- 内经补泻
- 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
- 人身左右补泻不同
- 用针十四法
- 缪刺
- 巨刺
- 经刺
- 刺脉虚实浅深
- 刺宜从时
- 刺逆四时
- 刺避
- 五夺不可泻
- 下针法
- 出针法
- 金针辨义
- 煮针法
- 火针
- 温针
- 暖针
- 晕针
- 折针
- 刺王公布衣之异
- 经脉交会八穴歌
- 八法合十干八卦歌
- 八法飞腾手诀歌
- 薛真人天星十一穴歌
- 十二经脉昼夜流注歌
- 古人有不行针要知针理
- 针灸手宜得其入
- 艾灸方宜
- 艾叶
- 艾灸补泻
- 艾炷大小
- 点艾火
- 壮数多少
- 灸法
- 炷火先后
- 灸寒热
- 灸疮要发
- 贴灸疮
- 洗灸疮
- 灸宜保养
- 灸忌食物房劳
- 避人神论
- 逐日人神所在不宜刺灸
- 尻神指诀
- 每月血忌
- 十二建人神
- 十二部人神
- 禁针歌
- 禁炙歌
- 太乙人神歌
- 补泻雪心歌
- 天元太乙歌
- 玉龙赋
- 标幽赋
- 通玄指要赋
- 灵光赋
- 席弘赋
- 铜人指要赋
- 肘后歌
- 百证赋
- 诸证针灸经穴
- 秦承祖灸鬼法
- 崔氏四花六穴并辨
- 骑竹马灸
- 卷之七 附录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卷之十二
- 卷之十三
- 卷之十四
- 伤寒门(下) 小便不利
- 伤寒门(下) 小便自利
- 伤寒门(下) 小便数
- 伤寒门(下) 发黄
- 伤寒门(下) 发斑
- 伤寒门(下) 狐惑
- 伤寒门(下) 多眠
- 伤寒门(下) 不得眠
- 伤寒门(下) 短气
- 伤寒门(下) 蛔厥
- 伤寒门(下) 水气
- 伤寒门(下) 百合病
- 伤寒门(下) 阴阳易
- 伤寒门(下) 劳复
- 伤寒门(下) 食复
- 伤寒门(下) 过经不解
- 伤寒门(下) 汗后不解
- 伤寒门(下) 下后不解
- 伤寒门(下) 下后热
- 伤寒门(下) 汗后恶寒
- 伤寒门(下) 汗吐下不解
- 伤寒门(下) 急下急温
- 伤寒门(下) 伤寒见风
- 伤寒门(下) 伤风见寒
- 伤寒门(下) 类伤寒四证(痰证、食积、虚烦、香港脚)
- 伤寒门(下) 三阳合病
- 伤寒门(下) 合病
- 伤寒门(下) 并病
- 伤寒门(下) 热病
- 伤寒门(下) 温病
- 伤寒门(下) 温疟
- 伤寒门(下) 温毒
- 伤寒门(下) 风温
- 伤寒门(下) 中湿
- 伤寒门(下) 中?
- 伤寒门(下) 脏结
- 伤寒门(下) 舌上胎
- 伤寒门(下) 杜学士三十六般辨视舌色法
- 卷之十四
- 伤寒补遗 昼夜偏剧
- 伤寒补遗 饮酒复剧
- 伤寒补遗 瘥后昏沉
- 伤寒补遗 坏证
- 伤寒补遗 不仁
- 伤寒补遗 火邪
- 伤寒补遗 循衣摸床
- 伤寒补遗 直视
- 伤寒补遗 遗尿
- 伤寒补遗 下脓血
- 伤寒补遗 伤寒十劝
- 伤寒补遗 伤寒禁忌
- 伤寒补遗 陶氏伤寒十四法
- 伤寒补遗 伤寒死候
- 伤寒补遗 伤寒刺灸《保命集》
- 伤寒补遗 伤寒诸证所属
- 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 伤寒药方 诸方目
- 伤寒药方 六法方钞
- 伤寒药方 伤寒药制煎煮法
- 卷之十五
- 卷之十六
- 卷之十七
- 卷之十八
- 卷之十九
- 卷之二十
- 卷之二十一
- 卷之二十二
- 卷之二十三
- 卷之二十四
- 卷之二十五
- 卷之二十六
- 卷之二十七
- 卷之二十八
- 卷之二十九
- 卷之三十
- 卷之三十一
- 卷之三十二
- 卷之三十三
- 卷之三十四
- 卷之三十五
- 卷之三十六
- 卷之三十七
- 卷之三十八
- 卷之三十九
- 卷之四十
- 卷之四十一
- 卷之四十二
- 卷之四十三
- 卷之四十四
- 卷之四十五
- 卷之四十六
- 卷之四十七
- 卷之四十八
- 卷之四十九
- 卷之五十
- 卷之五十一
- 卷之五十二
- 卷之五十三
- 卷之五十四
- 卷之五十五
- 卷之五十六
- 卷之五十七
- 卷之五十八
- 卷之五十九
- 卷之六十
- 卷之六十一
- 卷之六十二
- 卷之六十三
- 卷之六十四
- 卷之六十五
- 卷之六十六
- 卷之六十七
- 卷之六十八
- 卷之六十九
- 卷之七十
- 卷之七十一
- 卷之七十二
- 卷之七十三
- 卷之七十四
- 卷之七十五
- 卷之七十六
- 卷之七十七
- 卷之七十八
- 卷之七十九
- 卷之八十
-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 外科理例(上) 内托
- 外科理例(上) 流注
- 外科理例(上) 悬痈
- 外科理例(上) 囊痈
- 外科理例(上) 下疳
- 外科理例(上) 便毒
- 外科理例(上) 乳痈
- 外科理例(上) 腹痈
- 外科理例(上) 疔疮
- 卷之八十一
- 外科理例(下) 脑疽
- 外科理例(下) 鬓疽
- 外科理例(下) 胁疽
- 外科理例(下) 胸疡
- 外科理例(下) 背疽
- 外科理例(下) 腰疽
- 外科理例(下) 臀痈
- 外科理例(下) 脱疽
- 外科理例(下) 杨梅疮
- 外科理例(下) 便毒
- 外科理例(下) 疳疮
- 外科理例(下) 天疮
- 外科理例(下) 肠痈证
- 外科理例(下) 石痈
- 外科理例(下) 漆疮
- 外科理例(下) 疮
- 外科理例(下) 疥疮
- 外科理例(下) 诸方论
- 外科理例(下) 外科附方
- 卷之八十二
- 妇科心镜(上) 极一方总论
- 妇科心镜(上) 产宝方论
- 妇科心镜(上) 博济方论
- 妇科心镜(上) 寇宗论
- 妇科心镜(上) 脉候
- 妇科心镜(上) 通用方论
- 妇科心镜(上) 中风门
- 妇科心镜(上) 血风瘾疹瘙痒门
- 妇科心镜(上) 头目眩晕门
- 妇科心镜(上) 干血气痨候
- 妇科心镜(上) 痨擦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梦与鬼交候
- 妇科心镜(上) 五心烦热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客热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恶寒候
- 妇科心镜(上) 恶寒发热似疟非疟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伤寒候
- 妇科心镜(上) 热入血室候
- 妇科心镜(上) 咳嗽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霍乱吐利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呕吐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翻胃吐食候
- 卷之八十三
- 妇科心镜(下) 癖诸气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瘕候
- 妇科心镜(下) 血气心腹疼痛候
- 妇科心镜(下) 血气凝寒小腹痛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心胸嘈杂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吐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衄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大便下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尿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小便频数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转脬不得小便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遗尿失禁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淋沥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阴户肿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阴痒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阴冷候
- 妇科心镜(下) 大便不通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泄泻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滞下候
- 妇科心镜(下) 腰痛候
- 妇科心镜(下) 香港脚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痔漏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脱肛候
- 妇科心镜(下) 补遗方
- 妇科心镜(下) 妇女赤白带下论
- 妇科心镜(下) 崩漏方论
- 螽斯广育 汪衢序
- 卷之八十四
- 卷之八十五
- 胎产须知 胎养古说
- 胎产须知 胎教古论
- 胎产须知 胎感应验
- 胎产须知 形气相感
- 胎产须知 转女为男法
- 胎产须知 验男女法
- 胎产须知 辨脉法
- 胎产须知 妊娠服药禁
- 胎产须知 妊娠饮食忌
- 胎产须知 安胎论
- 胎产须知 妊娠恶阻
- 胎产须知 妊娠子肿
- 胎产须知 妊娠子烦
- 胎产须知 妊娠子满
- 胎产须知 妊娠子淋
- 胎产须知 妊娠子痫
- 胎产须知 妊娠子悬
- 胎产须知 妊娠不语
- 胎产须知 治怀胎惯堕之病
- 胎产须知 产前余论
- 胎产须知 临产须知
- 胎产须知 催生用药时宜
- 胎产须知 催生用药之义
- 胎产须知 产后余谕
- 胎产须知 产后须知(十四条)
- 胎产须知 产后一十八证
- 胎产须知 黑龙丹序
- 胎产须知 治案三条
- 胎产须知 易简诸方
- 胎产须知 产后褥劳方
- 胎产须知 产后乳汁方
- 补遗 【附】断产方法
- 卷之八十六 老老余编(上)
- 卷之八十七 老老余编(下)
- 卷之八十八
- 幼幼汇集(上) 形肖天地论
- 幼幼汇集(上) 胎气禀受不同论
- 幼幼汇集(上) 联珠论
- 幼幼汇集(上) 多服种子热药遗患胎源论
- 幼幼汇集(上) 妊妇不守禁忌生子多疾论
- 幼幼汇集(上) 婴幼论
- 幼幼汇集(上) 护养
- 幼幼汇集(上) 乳哺
- 幼幼汇集(上) 除胎毒
- 幼幼汇集(上) 择乳母
- 幼幼汇集(上) 颅囟论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初生总论
- 幼幼汇集(上) 论色脉
- 幼幼汇集(上) 虎口三关脉诀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寿夭相法
- 幼幼汇集(上) 五窍相通应证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得病之源
- 幼幼汇集(上) 养子日用法
- 幼幼汇集(上) 养子十法
- 幼幼汇集(上) 听声验病诀
- 幼幼汇集(上) 五脏虚实主病
- 幼幼汇集(上) 小儿诸病状
- 幼幼汇集(上) 小儿轻易服药戒
- 幼幼汇集(上) 小儿鸡医于大人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十五候死证
- 幼幼汇集(上) 胎热证第一
- 幼幼汇集(上) 胎寒证第二
- 幼幼汇集(上) 胎肥证第三
- 幼幼汇集(上) 胎怯证第四
- 幼幼汇集(上) 胎惊候第五
- 幼幼汇集(上) 胎黄候第六
- 幼幼汇集(上) 脐风候第七
- 幼幼汇集(上) 撮口候第八
- 幼幼汇集(上) 口噤候第九
- 幼幼汇集(上) 锁肛证第十
- 幼幼汇集(上) 脐突候第十一
- 幼幼汇集(上) 眼闭候第十二
- 幼幼汇集(上) 惊风门第十三
- 幼幼汇集(上) 急惊风候第十四
- 幼幼汇集(上) 慢惊风候第十五
- 幼幼汇集(上) 夜啼候第十六
- 幼幼汇集(上) 哭无声候第十七
- 幼幼汇集(上) 客忤候第十八
- 幼幼汇集(上) 物触候第十九
- 幼幼汇集(上) 天钓候第二十
- 幼幼汇集(上) 内钓候第二十一
- 幼幼汇集(上) 痫证候第二十二
- 幼幼汇集(上) 伤寒候第二十三
- 幼幼汇集(上) 【附】四时感冒
- 幼幼汇集(上) 中暑候第二十四
- 幼幼汇集(上) 湿证候第二十五
- 幼幼汇集(上) 诸热候第二十六
- 幼幼汇集(上) 牙疳候第二十七
- 卷之八十九
- 幼幼汇集(中) 脾胃门(第一)
- 幼幼汇集(中) 疳证门(第二)
- 幼幼汇集(中) 丁奚哺露(第三)
- 幼幼汇集(中) 呕吐门(第四)
- 幼幼汇集(中) 泄泻门(第五)
- 幼幼汇集(中) 霍乱吐泻门(第六)
- 幼幼汇集(中) 痢疾门(第七)
- 幼幼汇集(中) 腹痛门(第八)
- 幼幼汇集(中) 积滞门(第九)
- 幼幼汇集(中) 痞癖门(第十)
- 幼幼汇集(中) 肿胀门(第十一)
- 幼幼汇集(中) 蛔虫门(第十二)
- 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第十三)
- 幼幼汇集(中) 疟疾门(第十四)
- 幼幼汇集(中) 黄胆门(第十五)
- 卷之九十
- 幼幼汇集(下) 阴肿疝气(第十六)
- 幼幼汇集(下) 盘肠气(第十七)
- 幼幼汇集(下) 诸汗门(第十八)
- 幼幼汇集(下) 诸淋候(第十九)
- 幼幼汇集(下) 白浊门(第二十)
- 幼幼汇集(下) 遗尿门(第二十一)
- 幼幼汇集(下) 大小便不通候(第二十二)
- 幼幼汇集(下) 便血脏毒(第二十三)
- 幼幼汇集(下) 脱肛痔证候(第二十四)
- 幼幼汇集(下) 五软五硬候(第二十五)
- 幼幼汇集(下) 白虎证(第二十六)
- 幼幼汇集(下) ?病证(第二十七)
- 幼幼汇集(下) 龟胸龟背证(第二十八)
- 幼幼汇集(下) 语迟候(第二十九)
- 幼幼汇集(下) 齿迟候(第三十)
- 幼幼汇集(下) 行迟候(第三十一)
- 幼幼汇集(下) 鹤膝候(第三十二)
- 幼幼汇集(下) 发斑候(第三十三)
- 幼幼汇集(下) 赤游丹毒(第三十四)
- 幼幼汇集(下) 痈毒肿疖(第三十五)
- 幼幼汇集(下) 悬瘫候(第三十六)
- 幼幼汇集(下) 瘰候(第三十七)
- 幼幼汇集(下) 诸疮癣疥候(第三十八)
- 幼幼汇集(下) 小儿灸法(第三十九)
- 卷之九十一
- 卷之九十二
- 奇病续抄
- 太乙散之功
- 胸中虫患
- 蛟龙病
- 疮破雀飞
- 人渐缩小
- 视物倒植
- 视直如曲
- 呕物如舌
- 消食笼
- 孕妇腹内钟鸣
- 妇人异疾
- 产妇腹中痒
- 产后肠痒
- 王氏异疾
- 杯中蛇影
- 食挂
- 土瓜异貌
- 血留颜
- 玄虫变发
- 柳椹坚牙
- 赤苋成鳖
- 咒枣治疟
- 发不退落
- 龙骨秘精
- 一体作两人
- 鼻中毛出长如线
- 皮肉蟹走
- 灸疮出血片如蝴蝶
- 浑身虱出
- 发如铜丝
- 毛如铁条
- 肉出如锥
- 眼前常见飞鸟
- 眼珠垂出
- 饮油快意
- 揩断虫出
- 身如波浪声
- 白俱黑
- 齿皆摇动
- 口内肉球
- 指甲倒
- 疮如猫眼
- 胁破肠出
- 气出不散
- 头面发热有光
- 浑身生泡如棠梨
- 醉吞水蛭
- 小便出粪
- 流精不歇
- 面肿如蛇
- 肠中虫出
- 遍身赤肉
- 疮如樱桃
- 肢肿如石击之有声
- 肠脱
- 鼻中出水成虾
- 足底长疔
- 四肢脱节
- 喉间别窍
- 脐漏
- 眉病
- 毫孔出血
- 脑窍
- 蛇瘕
- 龙瘕
- 鳖瘕
- 鸡瘕
- 胞漏
- 尸厥
- 蛇头疮
- 人面疮
- 心漏
- 心疾见狮
- 观壁皆莲
- 乳悬
- 水道出线
- 剩骨痈
- 灸火出血
- 头皮蛆出
- 痘烂生蛆
- 窍有声如儿啼
- 应声虫
- 指节断落
- 耳内鸣如雀声
- 舌出寸余
- 舌胀满口
- 舌出不牧
- 妇人生虫
- 眼中血出
- 奶头裂
- 人被鬼击
- 身红点
- 身紫泡
- 头如斗
- 红丝瘤
- 蛇入人窍
- 产后食茶
- 闻雷昏倒
- 别有一喉
- 三阴交血出
- 项肿与头相统
- 痒入骨髓
- 小儿遍体痒
- 盘肠产
- 产户一物如胞
- 胸间溃窍
- 玉茎长肿
- 耳内生紫疔
- 阴茎肿大
- 新婚逆意
- 阴户如石
- 疮血如溺
- 日夜小便百余次
- 皮生恶物
- 鸡子愈痨
- 吐物断酒
- 鹅虱入耳
- 念木瓜愈足
- 闭耳出虫
- 自吹目尘
- 猫胎治噎
- 可久针肉龟
- 视正为斜
- 邹妻发瘕
- 诸脑柔物
- 鸡卵制蜈蚣
- 巧治骨哽
- 胆衡
- 误吞线锤
- 韭可坠金
- 卷之九十三 经验秘方
-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 本草图经叙
- 雷公炮制论叙
- 神农本草经分上中下三品
- 出产收采藏蓄市买俱宜明辨
- 药有四气五味
- 药用必明六化
- 药有轻清重浊
- 药用气味所宜
- 五宜
- 五禁
- 五入
- 五伤
- 六陈药
- 十八反
- 十九畏
- 七方
- 十齐
- 五位补泻
- 内淫药治
- 毒药疗病则度
- 各经引使主治药
- 东垣用药凡例
- 治气药论
- 治血药论
- 治火药论
- 治痰药例
- 治风药例
- 寒药治例
- 治湿药例
- 治燥药例
- 药品异名便考
- 本草草部
- 卷之九十五 本草集要(下)
- 卷之九十六 救荒本草
- 卷之九十七
- 制法备录
- 药剂丸散汤膏各有所宜不得违制
- 药剂分两
- 煎药则例
- 服药序次
- 服药禁忌
- 当禁不禁犯禁必死
- 不必忌而忌之过
- 因时用药例
- 炮制十七法
- 诸药制法
- 秋石阴阳二炼法
- 秋石阴阳二炼辨
- 制玄明粉法(冬月可制)
- 制鹿角胶霜法
- 青礞石法
- 制钟乳粉法
- 升阳起石法
- 炼青金法
- 打灵砂法
- 炼银朱法
- 炒黄丹法
- 升轻粉法
- 造雷火针法
- 制金银屑法
- 制风化硝法
- 花蕊石法
- 取竹沥荆沥法
- 升粉霜法
- 炒铅粉法
- 制玉露霜法
- 取蟠桃酒法
- 取红铅法
- 取蟾酥法
- 收秋露水法
- 收腊雪水
- 收澡丝汤法
- 熬金樱膏法
- 造百药煎法
- 造半夏曲法
- 造神曲法
- 制艾叶法
- 制灯芯法
- 制黄精法
- 制菟丝子法
- 制铁砂法
- 研犀角法
- 制乳香没药法
- 制附子法
- 粉铜法
- 粉铁法
- 粉锡法
- 死硝法
- 死盐法
- 死砒法
- 制硫黄法
- 取铁华粉法
- 制古铜钱法
- 取人中黄法
- 制亚芙蓉法
- 造乌梅法
- 造淡豆豉法
- 江西淡豆豉法
- 造楂糕法
- 造枯蒌饼法
- 取清明水制明目膏法
- 收青鱼胆法
- 制旱莲椹子膏
- 卷之九十八
- 卷之九十九
- 养生余录(上) 总论养生篇
- 养生余录(上) 养生主论
- 养生余录(上) 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绝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早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纵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强
- 养生余录(上) 欲有所忌
- 养生余录(上) 欲有所避
- 养生余录(上) 地元之寿起居有常者得之
- 养生余录(上) 养生之道
- 养生余录(上) 喜乐
- 养生余录(上) 忿怒
- 养生余录(上) 悲哀
- 养生余录(上) 思虑
- 养生余录(上) 忧愁
- 养生余录(上) 惊恐
- 养生余录(上) 憎爱
- 养生余录(上) 视听
- 养生余录(上) 疑惑
- 养生余录(上) 谈笑
- 养生余录(上) 津唾
- 养生余录(上) 起居
- 养生余录(上) 行立
- 养生余录(上) 坐卧
- 养生余录(上) 沐浴洗面
- 养生余录(上) 栉发
- 养生余录(上) 大小府
- 养生余录(上) 衣着
- 养生余录(上) 天时避忌
- 养生余录(上) 四时调摄
- 养生余录(上) 旦暮避忌
- 养生余录(上) 杂忌
- 卷之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