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

《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伏羲氏以木德王,风姓,蛇首人身,生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因始有妊,生帝,都于陈。其理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于人,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作二十七弦之琴,三十六弦之瑟,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类推。炎帝因斯,尝百草,以制九针,以拯夭札矣。

按《通鉴》《帝王世纪》及《本草》序,炎帝以火德五,生于姜水,因而姓姜,有圣德,始教天下耕种五谷,故曰神农。味草木之滋,察寒热温平之性,辨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神而化之,作方书以疗民疾,立医道救民夭札,着《本草》四卷。至梁,陶弘景以《名医别录》加之为七卷。至唐,李绩、许孝崇等奉诏更复采摭,去陶氏之乖违,辨俗用之纰缪,纂修为二十卷,于今行焉。炎帝救民,泽及当时,恩垂万世,何休哉!

按《通鉴》《帝王世纪》《九鼎丹经》,黄帝姓公孙,讳轩辕,有熊国君之子,长于姬水,故又姓姬。生而神灵,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见日月星辰之象,着星官之书,占斗纲所建,始作甲子.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复命俞跗、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受青牛紫府先生,三皇天文以效,万神至具。适崆峒,问广成子,受以自然经。登玉阙,得玄女九鼎神丹。至茅山,采禹余粮烹之,得铜,还荆山之下,鼎湖之上。三炉定药,九鼎丹成。黄龙下迎,黄帝上升。群臣从上者七十余人。万姓仰望,故后世因名其处为鼎湖云。

按《素问》,黄帝时人,岐伯师也。岐伯相为问答,着为《内经》云。

按《内经》序,岐伯为黄帝之臣。帝师之,问医,着为《素问》《灵枢》,总为《内经》十八卷。唐太仆王冰次注,为医之祖书,脉理、病机、治法、针经、运气,靡不详尽。真天生圣人,以赞化育之书也,今行世。

黄帝臣,未详其姓。佐帝论脉经,穷究义理,附《素问》中。

黄帝臣,未详其姓。佐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有问对难经,究尽义理,以为经纶。自到于今赖之。

黄帝臣也,善医术。治病不以汤液醪醴、 石矫引、汤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炼精荡形,以去百病。

黄帝臣,俞跗弟也,其医术多与其兄同。

按《本草》序,为黄帝臣。撰《药性》四卷及《采药录》,纪其花叶形色,论其君臣佐使,相须相反,及立方处治寒热之宜,至今传之不泯。

按《素问》,雷公为黄帝臣,姓雷,名 ,善医。帝燕坐,召雷公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若能览观杂学,别异比类,通合道理,务明之,可以十全。若不能知,为世所怨。又曰∶子知医之道乎?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以治王侯。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愚蒙,以惑不闻。臣受业,传之以教,请诵《脉经》上下编。至于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云。

上古神医,以菅为席,以 为狗。人有疾求医,但北面而咒,十言即愈。古祝由科,此其由也。

按《列仙传》,黄帝时医也。善识马形气生死,治之即愈。有龙下,向之垂耳张口。师皇曰∶此龙有病,我能医之。乃针其唇及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又数有龙出其陂,师造而治之。一旦为龙负之而去,莫知所之。

尧帝时臣,以鸿术为尧医。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树树枯,祝鸟鸟坠。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统大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1. 五帝《古今医统大全》
  2. 五等虚实《扁鹊心书》
  3. 五癫《中医词典》
  4. 五等丸《备急千金要方》
  5. 五癫病候《诸病源候论》
  6. 五疸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7. 五癫方三首《外台秘要》
  8. 五疸门《医方考》
  9. 五癫秘方《华佗神方》
  10. 五疸《金匮钩玄》
  11. 五疔《中医词典》
  12. 五疸《卫生易简方》
  13. 五疔秘方《华佗神方》
  14. 五疸《明医指掌》
  15. 五毒草《证类本草》
  16. 五疸《万病回春》
  17. 五毒发背《中医词典》
  18. 五疸《古今医鉴》
  19. 五夺《中医名词词典》
  20. 五疸《寿世保元》
  21. 五夺《中医词典》
  22. 五疸《中医词典》
  23. 五夺不可泻《古今医统大全》
  24. 五瘅门(十则)《辨证录》
  25. 五夺不可泻《针灸素难要旨》
  26. 五代时蜀《中医名词词典》
  27. 五恶《中医词典》
  28. 五代《古今医统大全》
  29. 五发《中医词典》
  30. 五大《中医词典》
  31. 五发疽《中医词典》

《古今医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