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崔氏四花六穴并辨

《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治男子妇人五劳七伤,气血虚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五心烦热,四肢困倦,形容憔悴,并宜治之。

先二穴,令患人平分,正直立定,取一线绳蜡之,勿令展缩,于男左女右,脚底贴肉坚踏之。其绳前与大拇指端齐,后头循当脚根中心向后引绳,从脚端肚贴肉直上,至膂曲中大横纹(即委中穴)截断,次令患人解发分两边,令见头缝,自囟门平分至脑后脚,平身正坐,取向所截绳一头,令与鼻端齐,引绳向上,正循头缝至脑后,贴肉垂下,循脊内引绳向下,至绳尽处当脊骨中,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患人合口,将绳子按于口上,上两头至吻,却钧起绳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 三角样,下二角齐两吻截断,将此绳令尽处是穴,以白圈记之。(若妇人缠脚短小,非自然也。

若以量脚,索子加之于首,必不及也。今移下于肩 穴点定,引绳向下,至中指尽处截断,以代量足之用。)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次二穴,令患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绷绕项向前,双垂头与鸠尾齐。(胸前及骨间之尽处是也。双头齐截断,却翻双绳头向后,以绳子中心按于喉咙结骨上,其绳两头相垂,循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穴。)又取一绳,令患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截断,远于脊骨上墨点,横量如法,绳子两头以白圈记之,此是灸穴。以上是第二次点二穴。

前四穴同时灸之,各三七壮,累灸至百壮,候灸疮将瘥,又根据后法灸二穴。

又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绳,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墨点上,当脊骨直下起点,其绳子中心放在墨点上,于上下绳头尽处以白圈记之,此是灸处。以上是第三次点二穴。

通前共六穴,择取离日、火日灸之,百日内宜忌房室劳思,将息调养,饮食应时,寒热得中。未愈者,如前再灸一翻,无有不愈。

按∶《资生经》灸骨蒸劳瘵,取上二穴,合五椎两旁开三寸,乃心俞二穴是也。

心主血,劳为血病,故灸之。崔知悌取四花穴灸劳,按其量法《节要》中备载之,先比口吻阔狭样式,度裁纸四方,中煎一孔,取脊中墨点以纸中孔按上,其纸四角平取四花,是其膈俞、胆俞之四穴也。经曰∶血会膈俞。疏曰∶血病,治此。盖骨蒸劳热,血虚火盛,故取此以补之。胆为肝之腑脏血,故亦取之。崔氏止言四花,不言膈、胆俞四穴,为粗工告也。今世以四花科取其误也,故多不效。根据平取之,然要合三俞穴,方准有效。今以传讹,春甫一旦厘正,恐人不信,故载斜穴于前,而辨其误于后。知者审而用之,幸毋踵其误焉可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统大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1. 崔氏四花六穴并辨《古今医统大全》
  2. 崔氏四花六穴《类经图翼》
  3. 崔氏乌头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 崔氏取四花穴法《针灸大成》
  5. 崔世明《中医词典》
  6. 崔氏年立成图法一首《外台秘要》
  7. 崔文行解散《备急千金要方》
  8. 崔氏疗雀目方《外台秘要》
  9. 崔文子《中医词典》
  10. 崔氏方一十五首《外台秘要》
  11. 崔玄亮《中医词典》
  12. 崔氏方《妇人大全良方》
  13. 崔禹锡《中医词典》
  14. 崔氏方《妇人大全良方》
  15. 崔彧《中医词典》
  16. 崔氏方《妇人大全良方》
  17. 崔元裕《中医词典》
  18. 崔氏八味丸(金匮作汤。名生料八味丸)《张氏医通》
  19. 崔源《中医词典》
  20. 崔氏八味丸《医方考》
  21. 崔知悌《中医词典》
  22. 崔氏八味丸《金匮悬解》
  23. 催产素《生理学》
  24. 崔实《中医词典》
  25. 催产素《妇产科学》
  26. 崔尚书乳煎钟乳饵法二首《外台秘要》
  27. 催风使《证类本草》
  28. 崔瑞生《中医词典》
  29. 催眠疗法《医学心理学》
  30. 崔孟传《中医词典》
  31. 催命疬《中医词典》

《古今医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