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养生余录(下)\ 摄生要义

《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摄生之要,莫大乎存想。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见自己之收心,见自己之身,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

天地虚空中皆气,人身虚空中皆气。故呼出浊气,身中之气也;吸入清气,天地之气也。人在气中,如鱼游水中。鱼腹中不得水出入则死,人腹中不得气出入亦死,同其理也。善摄生者,必明于气之故矣。

欲修调气之术者,常得早食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许,正身偃卧,冥目握固,两足间相去五寸,两臂与体相去亦各五寸。先谓闭气,以鼻吸入,渐渐腹满,乃闭之,及不可忍,乃从口细细吐出,不可一呼则尽。气定,复如前闭之。始而十息,或二十息,不可忍,渐熟渐多,但能闭至八十息以上,则脏腑胸膈之间皆清气之布护矣。至于纯熟,当其气闭之时,鼻中唯有短息一寸余,所闭之气在中,如火蒸润,肺宫一绕,则身如委蛇,神在外,其快其美,有不可言之状。盖一气流通,表里上下彻达故也。其所闭之气渐消,则恍然复旧。此道以多为功,但能于日夜间得此以两度,久久耳目聪明,精神完固,体健身轻,则百疾消灭。

凡调气之初,务要体安气和,无与意争。若不安和,且止,后和乃为之。久而弗倦则善矣。

闭气如降龙伏虎,须达其神理,胸膈常宜虚空,不可饱满。若气有结滞,不得宣流,觉之盒饭用吐法以除之,如吹嘘呵嘻 噫呼之类是也。不然,泉源壅遏,必至逆流,疮疡中满之患作矣。

又苏氏养生诀云∶每夜自三更至五更,以未昧上拥被盘足,面东南叩齿三十六遍,握固冥目,以两手拄腰腹间,闭息,想心为炎火光明洞彻,下入丹田。待腹满气极,则徐出气,不得令耳闻。

复以舌抵齿,取华池水满口,低头咽下,送入丹田,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至丹田毕,再根据前为之。凡久闭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两手摩热,摩两脚心,则涌泉穴及腰脊两傍即肾堂,皆令热彻。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项,皆尽极热,仍按提鼻梁左右七下,梳头百梳而卧,熟睡至明。

或问养生炼气之道。曰∶养生者,节制之常也;炼气,则术也。何以言之?人生元气所禀,各有长短。自有知以来,为贪爱侵剥暴戾蠹蚀,故长者短,短者促,不得尽天年而终。是以圣智之人有养生之论,大要不出少思虑,寡嗜欲,节饮食,慎起居,顺时候,和气体,利关节而已矣。

能由是而行,则六气不能致伤,而诸疾不作,可以尽其天界元始之气而以寿终矣。使非有节,安能如是?故曰节制之常。

至于炼气之术,亦有至理。大抵造化之妙,阴阳配合,而道化生焉。人之得生,本诸精气,呼吸升降之间,而运动往来无滞。故吸则气升,遂以意引之,注于极上;呼则气降,遂以意引之,注于极下。久之,极上则髓海盈溢,遍达于诸骸;极下则气海充满,透彻于诸脉。此亦造化自然之机发如此。使非阴阳得类配合,虚无之气,虽能升降流转,亦不成化。故曰∶偏阳不生,孤阴不育。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已。

然则气无形质,何以交化?曰∶气以虚通,类同则感。譬之磁石引针,隔关潜达;灯头有烟,火光自趋。天机自然,非由人耳。是道也,自下而上,由上而下,往来运转,如环无端,与天符合。故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盗天之机,岂非术乎?

服食之法何如?曰∶《参同契》《龙虎经》《石函记》皆已言之。盖疏达腠理,坚固体质之义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汉而瘿,齿居晋而黄,乃所食气蒸性炼形,故不期而变,此亦至理存也。但伏炼金石,反以戕生矣。

雨雪者,云气所化。人之气亦能化液,故闭息伏气,可以不食。龟以吞气而寿,即此。今之医动以补阴滋阴为益气之妙方,不知血必籍气而后生,乃为真血。其水谷药味之所渗入者,终非元气之精也。血必待气而后运。气不能运,血滞脉理,而诸热诸疡之病作矣。故古之养生者只以调气为先,使阳为一身之主摄,而阴自生化,真异乎世医之见矣。(《雅述》)

夫存想者,以意御气之道,自内而达外者也。按摩者,开关利气之道,自外而达内者也。故医家行之,以佐宣通,而摄生者贵之,以泄壅滞。凡有行者,当在子后午前之时,平坐东向,以两手大指按拭两目过耳门,使两掌交会于项后,如此三九遍。次存想目中各有紫青绛三色气,如云霞郁浮出面前。再根据前按拭三九遍,复存想面前云气晖晖霍霍,灌入瞳子,咽咽华池之液二十口,乃开目以为常,坐起皆可行之,不必拘时。一年许,耳目便聪明,久为之,彻视数里,聪于绝响也。面上常欲得两手摩拭使热,则气常流行。作时先将两手摩热,然后以掌摩拭面目,高下随形,皆使极匝。如此三五过,却度手于项后及两鬓更互发,如栉头之状,亦数十过,令人面有光泽,皱斑不生,发不白,脉不浮外。久行五年不辍,色如少女,所谓山川行气,常盈不涸,而木石荣润是也。

耳欲得数按抑其左右,令人聪彻。鼻亦欲按其左右无数,令人气平。又常以两手按鼻及两目之背,上下按之无数,闭气为之,气通则上吐而复始,亦三九遍。能恒为之,鼻闻百步,眼乃洞观。《黄庭经》曰∶天中之岳精谨修,灵宅既清玉帝游,通利通路无终休,此之谓也。

凡人小有不快,即须按摩按捺,令百节用力,泄其邪气。凡人无问无事有事,须日要一度,令人自首至足,但系关节处,用手按擦各数十次,谓之大度关,先百会穴,次头四周,次两眉外,次目 ,次鼻准,次两耳孔及耳后,皆按之。次风池,次项左右,皆揉之。次两肩胛,次臂骨缝,次腕,次手十指,皆捻之。次脊背,或按之,或槌震之。次腰及肾堂,皆搓之。次胸乳,次腹,皆揉之无数。次股捶之。次两膝,次小腿,次足踝,次十指,次足心,皆两手捻之。若常能行此,则风气时去,不住腠理,是谓泄风。又常向肾堂及两足心,临卧时令童子用手搓摩,各以热透表里为度。摩肾堂热,则肾气透而易于生精;摩足心热,则涌泉穴透而血不下滞。

庄子曰∶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由是论之,导引之术,传自上世,其来久矣。故曰彭祖之所好。其来自修养家、医家所谈,无虑数百。今取其要约切当者十六条,参之诸论,大概备矣。

凡行导引法,常以夜半及平旦将起之时为之。此时气清腹虚,行之益人。先闭目握固,冥心静坐,叩齿三十六通。即以两手抱项,左右宛转二十四。(此可以去肾胁积聚风邪。)复以两手相叉,虚空托天,抑手按项二十四。(此可以除胸膈间邪气。)复以两手心掩两耳,却以第二指压第三指,弹击脑后二十四。(此可除风池邪气。)复以两手相促,按左膝左捩身,接右膝右捩身二十四。

(此可以去肝家风邪。)复以左手一向前一向后,如挽五石弓状二十四。(此可以去肾腋积邪。)

复大坐,展两手纽项,左右反顾肩膊二十四。(此可以去脾家积邪。)复两手握固,并拄两肋,摆撼两肩二十四。(此可以去腰肋间风邪。)复以两手大捶臂及膊,反捶背上连腰股各二十四。

(此可以去四肢胸臆之邪。)复大坐斜身偏倚,两手齐向上如托天状二十四。(此可以去肺间积聚之邪。)复大坐伸脚,以两手向前,低头攀脚二十次,却钩所伸脚屈在膝上,按摩之二十四。

(此可以去心胞络邪气。)复以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十三举。(此可以去心肝积邪。)复起立据床拔身,向背后视左右二十四。(此可以去肾间风热邪。复起立徐行,两手握固,左足前蹈,左手摆向前,右手摆向后;右足前蹈,右手摆向前,左手摆向后二十四。(此可以去两肩俞之邪。)

复以手向背上相捉,低身徐徐宛转二十四。(此可以去两胁之邪。)复以足相纽而行,前进十数步,后退十数步。复高坐伸腿,将两足纽向内,复纽向外,各二十四。(以上二条可以去两膝及两足间风邪。)

行此十六节讫,复端坐闭月,握固冥心,以舌拄上 ,搅取津液满口,漱三十六次,作谷谷声咽之。复闭气,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烧身体,内外蒸热乃止。按老子导引二十四势,婆罗门导引十二势,赤松子导引法十八势,钟离导引法十八势,胡见素五脏导引法十二势,在诸法中颇为妙解。然撮其切要,不过于此。学人能日行一二遍,久久体健身轻,百邪皆除,走及奔马,不复疲之矣。

脏腑内景,各有区别。达以行术,养生之要。参稽古论,述此明征。

凡人咽喉二窍,同出一脘,异涂施化。喉在前,主出纳;咽在后,主吞咽。喉系坚空,连接肺管,为气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窍,以激诸脉,行气之巨海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

水食同下,并归胃中,乃水谷之海也。二道并行,各不相犯。盖饮食必历气口而下。气口有形,谓之会厌。当饮食方咽,会厌则垂,厥口乃闭。故水谷下咽,了不犯喉。言语呼吸,则会厌开张。

当食言语,则水谷乘气送入喉脘,遂戕刺而咳矣。

喉之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为华盖。以覆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无有穷已,乃清浊之交运,人身之橐 也。

肺之下为心。心有系络,上属于肺。肺受清气,下乃灌注。外有胞络,裹赤黄脂。其象尖长圆扁,其色黑青赤黄。其中窍数,多寡各异,迥不相同。上通于舌,下无透窍,惟旁有系,一脉下连于肾而注气焉。

心之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着,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谓膻中也。

膈膜之下有肝。肝有独叶者,有二三叶者。其系亦上络心肺,为血之海。上通于目,下亦无窍。肝短叶下有胆。胆有汁,藏而不泄。此喉之一窍,施气运化,蒸熏流行,以成脉络者如此。

咽至胃长一尺六寸,通谓之咽门。咽下有膈膜,膈膜之下有胃,盛受饮食而腐熟之。其右有脾,与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刀镰。闻声则动,动则磨胃,食乃消化。

胃之下,左有小肠,后附脊膂,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脐上,共盘十六曲。右有大肠,即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叠积而下,亦盘十六曲

广肠附脊,以受回肠,左环叠积下辟,乃出滓秽之路。

广肠左侧为膀胱,乃津液之府。五味入胃,其液上升,化为血,以成骨髓。津液之余,流入下部,得血海之气施行,小肠渗出,膀胱渗入,而溲便注泄矣。

凡胃中腐熟水谷,其精气自胃之上口,曰贲门,传于肺,肺播于诸脉。其渣秽自胃之下口,曰幽门,传于小肠。至小肠下口阑门,泌别其汁,清者渗出小肠,而渗入膀胱。滓秽之浊,则转入大肠。膀胱赤白莹净,外无所入之窍,全假气化施行。气不能行,则膈不通而为病矣。三焦有名无形,主持诸气,以像三才。故呼吸升降,水谷往来,皆从此通达。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传胃中谷味之精气于肺,肺播于诸脏。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泌槽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下焦如渎,其气起于胃下脘,别回肠,注于膀胱,主出而不纳。此脾胃大小肠三焦乃咽之一窍,资生血气,转化槽粕而入出如此。

肾有二,精所舍也。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似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过屏翳穴后趋脊骨,下有大骨,任脊骨之端,如半寸许。中有两穴,是肾带经过处。上行夹脊至脑中,□□髓海。五脏之真,惟肾为根。

上下有窍,谷味之液,化而为精,人乃久生。肾虚精绝,其生乃灭。凡人肾虚,水不足也,补以燥药,以火炼水,其精乃灼。摄生者观于肾之神理,则夭寿之消息亦思过半矣。

人知饮食所以养生,不知饮食失调,亦所以害生。故能消息,使适其宜,是以贤 悟未病。

凡人饮食,无论四时,常欲温暖。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不欲苦饱,饱则筋脉横解,肠为。因而大饮,则气暴,逆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于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食后常以手摩腹数百遍,仰面呵气数百口,越趄缓行数百步,谓之消食。食后便卧,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病,盖荣卫不通,气血凝滞故尔。故食讫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佳。语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动然也。

食饱不得速步,走马登高涉险,气满而激,致伤脏腑。

不欲夜食。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日入之后,万响都绝,脾乃不磨,食之即不易消。

不消即损胃,损胃即不受谷气,气不受则多吐,多吐则转为反胃之疾矣。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为善尔。

食热物后不宜再食冷物,食冷物后不宜再食热物。冷热相激,必患牙齿

瓜果不时,禽兽自死,及生 煎火之肉,与夫多腻难消粉粥冷淘之物,皆能生痰,生疮疡,生瘕癖,并不宜食。

五味入口,不宜偏多。多则随其脏腑,各有所损。故咸多伤心,甘多伤肾,辛多伤肝,苦多伤肺,酸多伤脾。《内经》曰∶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肉痛而发落,偏之为害如此。故上者澹泊,其次中和,饮食之大节也。

酒,饮少则益人,过多则损人,气畅而止可也。饮少则能引滞气,导药力,润肌肤,益颜色,通荣卫,辟秽恶,过多而醉,则肝浮横,诸脉波激,由之败肾毁筋腐骨消胃,久之神散魄冥,不能饮食,独与酒宜,去死无日矣。饱食之后,尤宜忌之。饮觉过多,吐之为妙。饮酒后不可饮冷水冷茶,被酒引入肾中,停为冷毒,多时必腰膝沉重,膀胱冷痛,水肿消渴,挛 之疾作矣。酒后勿当风坐卧,袒肉操扇。此时毛孔尽开,风邪易入,感之令人四肢不遂。

不欲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食过则结积,饮过多则成痰癖。故曰∶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恐血气失常,卒然不救也。荒年饿莩饱食即死可验也。

嗟乎!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安恬脏腑,调顺血脉,以一身之气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恶饮食之药,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怿,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形神虚矣,安能保合太和,以臻遐龄?庄子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过也。其此之谓乎?

《左传》曰∶土浓水深,居之不疾。《淮南子》曰∶坚土人刚,弱土人肥,垢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耗土人丑。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湿气多肿,石气多力,阴气多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丘气多狂,野气多仁,陵气多贫。轻土人利,重土人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土多圣。

《素问·五常政大篇》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

岐伯曰∶东南方,阳也,其精降于下;西北方,阴也,其精奉于上。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

高者气寒,下者气热。帝曰∶其夭寿何如?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帝曰∶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由是观之,人之寿夭美恶,由于水土之气如此。善养生者择地而居,此为至要。

或曰∶古者巢居穴处,而人多寿,何也?曰∶古人淳朴,寡于嗜欲,此实寿本。况巢居则高迥而多寒,穴则固密而无风湿之患,岂不得寿?今之居处当何如?曰∶由水深土浓,阴精所奉之说观之,居处高耸,于生乃宜。曰∶生之所寓,人有定区。高山峻土,恶乎能举?曰∶有山阜则就山阜,临漫则起楼台,庶乎日袭阴气,而不为阳泄矣。古之仙人好楼居,得非以是乎哉?虽然,坐卧之处,必须固密。若值细隙之风毒,中人尤甚,久之成半身不遂,或角弓反张,或言语謇涩。盖身既中风,鬼邪易入,众病总集,遂致夭其天年耳。是故洼下之地不可处,慎其湿也;疏漏之地不可处,慎其风也;久闲之室不可处,慎其土气之恶也;幽冥之处不可处,慎其阴风雨之毒也。四者皆能病患,养生之士,尤宜避之也。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此造化之源,性命之根本也。故人之大欲,亦莫切于此。嗜而不知禁,则侵克年龄,蚕食精魄,喑然弗觉,而元神真气去矣,岂不可哀?

惟知道之士,禁其嗜纵,不至杜绝。虽美色在前,不过悦目畅志而已,决不肯恣其情欲,以伐性命。或问抱朴子曰∶伤生者岂非色欲之间乎?抱朴子曰∶然,长生之要,其在房中。上士知之,可以延年却病,其次不以自伐,下愚纵欲损寿而。是以古人于此,恒恒有节度。二十以前二日复,二十以后三日复,三十以后十日复,四十以后月复,五十以后三月复,六十以后七月复,又六十闭户。故时加撙节,保惜真元,以为一身之主命。不然,虽勤于吐纳导引服饵之术,而根本不固,亦终无益。

《内经》曰∶能知七损八益,(七者女子之血,八者男子之精。)则血气精气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故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智者有余,(自性而先行,故有余。)愚者不足,(察行而后学,故不足。)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益壮,壮者益治。盖谓男精女血,若能使之有余,则形气不衰,而寿命可保矣。不然,窍漏无度,中干以死,非精离人,人自离精也,可不戒哉?

养生之士,忌其人者有九∶或年高硕,或唇薄鼻大,或齿疏发黄,或痼疾,或情性不和,或有苗强硬,或声雄,或肉涩肢体不膏,或性悍妒忌,皆能损人,并不宜犯之。忌其时者十有一∶醉酒、饱食、远行疲乏、喜怒未定、女人月潮、冲冒寒暑、疾患未平、大小便讫、新沐浴后、犯毕出行、无情强为,皆能使人神气昏愦,心力不足,四体虚羸,肾脏怯弱,六情不均,万病乃作,特宜慎之。

至于天地晦冥,日月薄蚀,疾风甚雨,雷电震怒,此阴阳大变,六气失时之常,犯之不惟致疾,且亵污神明。倘成子女,形必不周,虽生而不育矣。

嗟乎!帏箔之情,易绾而难断,不可不以智能决也。佛书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贪欲不灭,苦亦不灭。苦不灭则生灭矣。养生者恶可不以智能决哉?

凡人呼吸出入,皆天地之气。故风寒暑湿之暴戾,偶一中人,人不胜天,则留而为病。故随时加摄,使阴阳中度,是谓先几防于未病。

春月,阳气闭藏于冬者渐发于外,故宜发散,以畅阳气。《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故人当二月一来,摘取东引桃枝并叶各一握,水三升煎取二升,以来早朝空心服之,即吐,却心膈痰饮宿热,则不为害。春深,稍宜和平将息,绵衣晚脱,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鼻塞咳嗽。但觉热则去之,觉冷即加之。加减俱要早起之时,若于食后日中,恐致感冒风寒。春不可衣薄,令人伤寒霍乱,消渴头痛。春冻未泮,衣欲下浓而上薄。

夏月人身阳气发引,伏阴在内,是人脱精神之时。特忌下利,以泄阴气。《内经》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故人常宜晏居静坐,节减嗜欲,调和心志。此时心王力衰,其真精化为水,至秋乃凝,尤须保啬,以固阴气。常食热物,使腹中温暖。生瓜果茄、冰水冷淘、粉粥蜂蜜,尤不可食。食多秋时必患痢疟。勿以冷水沐浴洗手面淋,皆使人得虚热,眼暗筋厥逆,霍乱转筋,阴黄之疾。勿当风卧,勿睡中使人挥扇。汗体毛孔开展,风邪易入。犯之使人患风痹不仁,手足不遂,言语謇涩之疾。年壮虽不即为害,亦种病根。气衰之人,如桴鼓应声矣。醉中尤宜忌之。

秋月当时,阳气收敛。不为吐及发汗,犯之令人脏腑消烁。《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若能知夏时多食冷物及生瓜果稍多,即宜以童子小便二升,并大腹槟榔五颗细切,煎取八合,下生姜汁一合,和腊雪三分,早为空心分为二服,泻二三行。夏月所食冷物及膀胱宿水,悉为驱逐而出,即不为患。此药是乘气汤,虽老年之人亦宜服之。泻后两三日,以薤白粥羊肾,空心服之,胜服补药。

冬月天地闭塞,血气藏,伏阳在内,心膈心热,但忌发汗,以泄阳气。《内经》曰∶冬三月,谓之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故人当时服浸酒之药,以迎阳气。虽然,亦不可过爱。绵衣当脱着,使渐渐加浓,虽大寒不得向火烘炙,损人目精。且手足能引火气入心,使人心脏燥热。小衣亦不宜大炙极暖。冬月天寒,阳气在内,已自郁热,若更加之炙衣重裘,近火醉酒,即阳气太甚。若遇春寒闭塞之久,不即发散,至春夏之交,阴气既入,不能摄阳气,必致有时行热疾,甚者狂走妄语,切宜忌之。故寒热适中,此为至要。凡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不欲卧星下,不欲眠中操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雨,皆不欲冒之。秋冬温足冻脑,春夏脑足俱冻。故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此之谓也。

夫养生者,卧起有四时早晚,饮食有至和之常。制利关节,有导引之方;流行荣卫,有吐纳之术。忍喜怒,以养阴阳之气;节嗜欲,以固真元之精。保形延命,可谓备矣。

使禁忌之理,知有未周,虽云小节之常,亦有大道之要。故食有侵性,不可不慎者。古语云∶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暮无大醉;一岁之忌,暮无远行;终身之忌,暮常护气。盖谓暮乃偃息之时,人若饱食,则腹中空虚之地少,而气之居内以养形者寡,癖瘕壅滞之患作矣,故暮当忌饱食。谓之一日,盖日日慎之也。酒毒酷悍,饮之大醉,则毒瓦斯必坏正气。况暮醉而卧,气溢形止,肠外由之腐烂,经络以之措解。一时不觉,久乃成疾。虽少壮之人,不可使一月之内有此一醉也,况中年以往之人乎?暮而远行,不惟有外触之虞,山川岚雾之气,冒之亦能损人真气,故皆宜忌之。以上三者不行,则真气常保无失,是终身能获真气矣。

又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大抵人之形气,时动时静,其机运而不滞。久于动静,未免有伤也。

睡不厌 ,觉不厌舒。 者,曲膝蜷股以左右肋侧卧,修养家所谓狮子眠是也。如此则气海深满,丹田常暖,肾水易生,益人弘多。舒体而卧,则气直而寡蓄,神散而不潜,故卧惟觉时可舒体耳。

凡人觉大小便即行,勿忍之。忍小便则膝冷成痹,忍大便则成气痔。小便勿努,努则令人两膝冷痛。大便勿努,努则令人腰痛目昏,气逆急故也,并宜任其自然。

凡人大劳则力乏绝,大饥则脏腑脉络有竭,大饱则腠理气溢,大渴则经脉蹶乱,大醉则精神散乱,大热则阴气解脱,大寒则血脉凝结,并能致疾。

凡心有爱,不用深爱;凡心有憎,不用深憎。凡喜至而心不荡,凡怒过而情不留,并能养神益寿。学道之功至此,乃至人对景忘情之妙,圣人养心定性之学,修养之术不足以尽之。

凡夜非调气之时,常习闭口而睡为佳。口开则失真气,且邪从口入,使牙齿为出入之气所触,后必病齿。凡睡而张口者,牙齿无不早落,可以验之。

湿衣及汗衣且不可久着,能伤人心肺之系,及发疮疡。

十步直墙下,勿得顺卧,风峻利,能令人发颠及体重。

凡大汗及新浴出,勿赤体。勿即脱衣当风。风入腠理,则成半身不遂。夜卧当耳处,勿令有孔隙,令人风吹耳聋。头项亦如之。

夜卧勿覆其头,得长寿,以常有天地之清气入腹中也。

古之善撮生者,居常少思虑,忍嗜欲,平喜怒,寡忧乐,澹好恶。世之美丽贵重物事,举不足以入其心。由是志意舒畅,形体安和,血气顺利,度百岁而后去矣。

寇氏曰∶人之未闻道者,放逸其心,迷于生乐,以精神徇智巧,以忧畏徇得失,以劳苦徇礼节,以身世徇财利。四徇不置,心为之疾矣。

极力劳形,躁暴气逆,当风纵酒,食嗜辛咸,肝为之病矣。饮食生冷,温凉失度,久坐久卧,太饱太饥,脾为之疾矣。呼叫过常,辩争陪答,冒犯寒暄,恣食咸苦,肺为之病矣。久坐湿地,强力入房,纵欲劳形,三田漏溢,肾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则重,重则必毙。呜呼!是皆弗思妄行而自取之也。卫生之士能慎此五者,可以终身无苦矣。经曰∶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此之谓欤!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统大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医统大全》书籍目录
  1. 摄生要义(养生余录 下)《古今医统大全》
  2. 摄生要言《急救广生集》
  3. 摄生杂话《吴医汇讲》
  4. 摄生篇《古今医统大全》
  5. 摄生之一(佚)《黄帝内经太素》
  6. 摄生类《类经》
  7. 摄食行为调节《生理学》
  8. 摄生《医经原旨》
  9. 摄氏—华氏温度换算《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0. 摄生《顾松园医镜》
  11. 摄养《脾胃论》
  12. 摄生《类经》
  13. 摄养良箴《寿世保元》
  14. 摄领疮候《诸病源候论》
  15. 摄养为本总论《灵素节注类编》
  16. 摄领疮《中医词典》
  17. 《本草纲目》
  18. 摄法歌《医宗金鉴》
  19. 《本草衍义》
  20. 摄法《中医词典》
  21. 麝蟾丸《小儿药证直诀》
  22. 赦日线《证类本草》
  23. 麝脐《本经逢原》
  24. 涉猎医书误人论《医学源流论》
  25. 麝脐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6. 射血分数《生理学》
  27. 麝脐香《本草乘雅半偈》
  28. 射罔《名医别录》
  29. 麝肉《饮膳正要》
  30. 射罔《千金翼方》
  31. 麝苏膏《外科全生集》

《古今医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