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机启微论
膏粱之变,滋味过也;气血之盛,禀受浓也;元阳上炎,阴不济也;邪入经络,内无御也;因生而化,因化而热。热为火,火性上炎。足厥阴肝为木,木生火,母妊子,子以淫胜,火发反克。而肝开窍于目,故肝受克,而目亦受病也。其病眵多 紧涩,赤脉贯睛。脏腑秘结者为重,重者芍药清肝散主之,通气利中丸主之。眵多 臊紧涩,赤脉贯睛,脏腑不秘结者为轻,轻者减去硝黄,芍药清肝散主之,黄连天花粉丸主之,火盛,服通气利中丸。目眶烂者,内服上药,外以黄连炉甘石散收其烂处,兼以点眼春雪膏、龙脑黄连膏、 鼻碧云散攻其淫热,此治淫热反克之法也。非膏粱之变,非气血之盛,非亢阳上炎,非邪入经络,毋用此也。用此则寒凉伤胃,生意不上升,反为所害,病岂不治而已也?噫!审诸。
□
风动物而生于热,譬如烈火焰而必吹,此物类感召而不能违间者也。因热而召,是为外来;久热不散,感而自生,是为内发。内外为邪,惟病则一。淫热之祸,条已如前,益以风邪,为害岂纤乎?风加头痛,风加鼻塞,风加肿胀,风加涕泪,风加脑巅沉重,风加眉骨酸疼,有一于此,羌活胜风汤主之。风加痒,则以杏仁、龙胆草泡散洗之。病者有此数证,或不服药,或误服药,翳必随之而生。翳如云雾,翳如丝缕,翳如秤星。翳如秤星者,或一点,或三四点,而至数十点。翳如螺盖者,为病久不去,治不如法,至极而至也。为服寒凉药过多,脾胃受伤,生意不能上升,渐而至也。然必要明经络,庶能应手。翳凡自内 而出,为手太阳、足太阳受邪,治在小肠膀胱经,加蔓荆子、苍术,羌活胜风汤主之。自锐 客主人而入者,为足少阳、手少阳、手太阳受邪,治在胆与三焦小肠经,加龙胆草、 本,少加人参,羌活胜风汤主之。自目系而下者,为足厥阴手少阴受邪,治在肝经心经,加黄连,倍加柴胡,羌活胜风汤主之。自抵过而上者,为手太阳受邪,治在小肠经,加木通、五味子,羌活胜风汤主之。热甚者,兼用治淫热之药, 鼻碧云散俱治已上之证,大抵如开锅盖法, 之随效,然力少而锐,宜不时用之以聚其力。虽然,早者易而久者难,渐而复渐,复而又复可也。急于复者即不治。今世医用磨翳药者有之,用手法揭翳者有之。噫!翳犹疮也,奚斯愈乎?庸者用此,非徒无益,增害尤甚。愚者受此,欣然而不悟,可叹也哉!故置风热不制之病治法。
□
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寒暑燥湿风之发耶,发而皆宜时,则万物俱生;寒暑燥湿风之发耶,发而皆不宜时,则万物俱死。故曰∶生于四时,死于四时。又曰∶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忧悲恐。喜怒忧悲恐之发耶,发而皆中节,则九窍俱生;喜怒忧悲恐之发耶,发皆不中节,则九窍俱死,故曰生于五脏,死于五脏。目,窍之一也,光明视见,纳山川之大,及亳芒之细,悉云霄之高,尽泉沙之深,至于鉴无穷而有穷,而有穷又不能为穷。反而聚之,则乍张乍敛,乍动乍静,为一泓一点之微者,岂力为强致而能此乎?是皆生生自然之道也。或因七情内伤,五贼外攘,饥饱不节,劳役异常。足阳明胃之脉,足太阴脾之脉,为戊己二土,生生之原也。七情五贼,总伤二脉,饥饱伤胃,劳役伤脾。戊己既病,则生生自然之体,不能为生生自然之用,故致其病,曰七情五贼劳役饥饱之病。其病红赤睛珠痛,痛如刺,应太阳。眼睫无力,常欲垂闭,不敢久视,久视则酸疼生翳,皆成陷下,所陷者,或圆或方,或长或短,或如点,或如缕,或如锥,或如凿。证有印此者,柴胡复生汤主之,黄连羊肝丸主之。痛睛甚者,当归养荣汤主之,助阳活血汤主之,加减地黄丸主之,决明益阴丸主之,加当归、黄连羊肝丸主之,龙脑黄连膏主之。以上数方,皆群队升发阳气之药,其中有用黄连、黄芩之类者,去五贼也。 鼻碧云散,亦可兼用。最忌大黄、芒硝、牵牛、石膏、栀子之剂,犯所忌,则病愈振。
□
血阴物,类地之水泉,性本静。行,其势也。行为阳,是阴中之阳,乃坎中有火之象。
阴外阳内,故行也;纯阴,故不行也。不行则凝,凝则经络不通。经曰∶足阳明胃之脉,常多气多血。又曰∶足阳明胃之脉,常生气生血,手太阳小肠之脉斜络于目 ,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 ,二经皆多血少气,血病不行,血多易凝。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五味淫则伤胃,胃伤血病,是为五味之邪,从本生也。又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遇寒则阻其化。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遇风则散其藏。一阻一散,血亦病焉。是为风寒之邪,从末生也。凡是邪胜,血病不行,不行渐滞,滞则易凝,凝则病始外见,以其斜络目 耶,以其起于目内 耶,故病环目青 ,如被物伤状。重者白睛亦,轻者或成斑点,然不痛不痒,无泪眵 羞涩之证,是曰血为邪胜,凝而不行之病。此病初起之时,大抵与伤寒证相似,一二日则显此病也,川芎行经散主之,消凝大 丸主之。
睛痛者,更以当归养荣汤主之。如此则凝复不滞,滞复能行,不行复行,邪消病除,血复如故,志此,无所不愈也;不志于此,无所愈也。
□
气阳物,类天之云雾,性本动。聚,其体也。聚为阴,是阳中之阴,乃离中有水之象。阳外阴内,故聚也;纯阳,故不聚也。不聚则散,散则经络不收。经曰∶足阳明胃之脉,常多气多血。又曰∶足阳明胃之脉,常生气生血。七情内伤,脾胃先病。怒,七情之一也,胃病脾病,气亦病焉。阴阳应象大论曰∶足厥阴肝主目,在志为怒,怒甚伤肝。伤脾胃则气不聚,伤肝则神水散。何则?
神水亦气聚也。其病无眵泪痛痒羞明紧涩之证,初但昏如雾露中行,渐空中有黑花,又渐睹物成二体,久则光不收,遂为废疾。盖其神水渐散而又散,终而尽散故也。初渐之次,宜以千金磁朱丸主之,镇坠药也;石斛夜光丸主之,羡补药也,益阴肾气丸主之,壮水药也。有热者,滋阴地黄丸主之。此病最难治,饵服上药,必要积以岁月,必要无饥饱劳役,必要驱七情五贼,必要德性纯粹,庶几易效。不然必废,废则终不复治。久病光不收者,亦不复治。一证因为暴怒,神水随散,光遂不收,都无初渐之次,此一得永不复治之证也。又一证为物所击,神水散,如暴怒之证,亦不复治,俗名为青盲者是也。世病者多不为审,概曰目昏无伤,始不经意,及成,世医亦不识,直曰热致,竟以凉药投。殊不知凉药又伤胃,况不知凉为秋为金,肝为春为木,凉药又伤肝,往往致废而然后已。病者犹不以药非,而委之曰命也;医者犹不自悟其药,而赘之曰病拙。吁,二者俱此,谁其罪乎?予累见也,故兼陈凉药之误。
□
轻清圆健者为天,故首象天;重浊方浓者为地,故足象地。飘腾往来者为云,故气象云;过流循环者为水,故血象水。天降地升,云腾水流,各宜其性,故万物生而无穷;阳平阴秘,气行血随,各得其调,故百骸理而有余。反此,则天地不降升,云水不腾流,各不宜其性矣;反此,则阴阳不平秘,气血不行随,各不得其调矣。故曰∶人身者,小天地也。《难经》曰∶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气行脉外。此血气分而不混,行而不阻也明矣。故如云腾水流之不相杂也。大抵血气如此,不欲相混,混则为阻,阻则成结,结则无所去还,故隐起于皮肤之中,遂为疣病,然各随经络而见。疣病自上眼睫而起者,乃手少阴心脉、足厥阴肝脉,血气混结而成也。初起时,但如豆许,血气衰者,遂止不复长,亦有久止而复长者,盛者则渐长,长而不已,如杯如盏,如碗如斗,皆自豆许致也。凡治在初,须择人神不犯之日,大要令病者食饱不饥,先汲冷井水洗眼如冰,勿使气血得行。然后以左手持铜筋,按眼睫上,右手翻眼皮令转,转则疣肉已突,换以左手大指按之,弗令得动移。复以右手持小眉刀尖,略破病处,更以两手大指甲捻之令出,则所出者如豆许小黄脂也。恐出而根不能断,宜更以眉刀尖断之,以井水再洗,洗后则无恙。要在手疾为巧。事毕须投以防风散结汤,数服即愈。此病非手法则不能去。何则?为血气初混时,药自可及,病者则不知其为血气混也。比结,则药不能及矣。故必用手法去,去毕,必又以升发之药散之。药手皆至,庶几了事。
□
积者,重叠不解之貌。热为阳,阳平为常,阳淫为邪。常邪则行,行则病易见,易见则易治,此则前篇淫热之病也。深邪则不行,不行积伏,因伏而又伏,日渐月聚,势不得不为积也。积已久,久则必溃,溃始病见,病见则难治。难治者,非不治也,为邪积久,比溃已深。
何则?溃犹败也。知败者,庶可以救。其病隐涩不自在,稍觉 ,视物微昏,内 穴开窍如针目,按之则沁沁脓出。有两目俱病者,有一目独病者,目属肝,内胱属膀胱。此盖二经积邪之所致也,故曰热积必溃之病,又曰漏睛眼者是也。竹叶泻经汤主之。大便不硬者,灭大黄,为用蜜剂解毒丸主之。不然,药误病久,终为枯害。
□
或问曰∶人有昼视通明,夜视罔见,虽有火光月色,终为不能睹物者,何也?答曰∶此阳衰不能抗阴之病。谚所谓雀盲者也,问曰∶何以知之?答曰∶黄帝生气通天论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又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又曰∶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故知也。问曰∶阳果何物耶?答曰∶凡人之气,应之四时者,春夏为阳也。应之一日者,平旦至昏为阳也。应之五脏六腑者,六腑为阳也。间曰∶阳何为而不能抗阴也?答曰∶人之有生,以脾胃中州为主也。灵兰秘典曰∶脾胃者,仓廪之官,在五行为土,土生万物,故为阳气之原。
其性好生恶杀,遇春夏乃生长,遇秋冬则收藏。或有忧思恐怒,劳役饥饱之类,过而不节,皆能伤动脾胃;脾胃受伤,则阳气下陷;阳气下陷,则于四时一日五脏六腑之中,阳气皆衰;阳气既衰,则于四时一日五脏六腑之中,阴气独盛;阴气既盛,故阳不能抗也。问曰∶何故夜视罔见?答曰∶目为肝,肝为足厥阴也;神水为肾,肾为足少阴也;肝为木,肾为水,水生木,盖亦相生而成也。况怒伤肝,恐伤肾,肝肾所伤,亦不能生也。昼为阳,天之阳也。昼为阳,人亦应之也。虽受忧思恐怒、劳役饥饱之伤,而阳气下陷,遇天之阳盛阴衰之时,我之阳气虽衰,不得不应之而升也,故犹能昼视通明。夜为阴,天之阴也。夜为阴,人亦应之也。既受忧思恐怒、劳役饥饱之伤,而阳气下陷,遇天阴盛阳衰之时,我之阳气既衰,不得不应之而伏也,故夜视罔所见也。问曰∶何以为治?答曰∶镇阴升阳之药,决明夜灵散主之。问曰∶病见富贵乎?贫贱者乎?答曰∶忧思恐怒,劳役饥饱,富贵者甚乎?惟其贫贱者,不能免甚也。
问者称善。
□
五脏无偏胜,虚阳无补法,六腑有调候,弱阴有强理。心肝脾肺肾,各有所滋生。一脏或有余,四脏俱不足。此五脏无偏胜也。或浮或为散,是曰阳无根。益之欲令实,翻致不能禁,此虚阳无补法也。膀胱大小肠,三焦胆包络,俾之各有主,平秘永不危,此六腑有调候也。衰弱不能济,遂使阳无御,反而欲匹之,要以方术盛,此弱阴有强理也。精微论曰∶心者五脏之专精,目者为其窍也,又为肝之窍。肾生骨,骨之精为神水。故肝木不平,内挟心火,为势妄行,火炎不制,神水受伤,上为内障,此五脏病也。劳役过多,心不行事,相火代之。五脏生成论曰∶诸脉皆属于目。相火者,心包络也,主百脉,上荣于目。
火盛则百脉沸腾,上为内障,此虚阳病也。膀胱小肠三焦胆,脉俱循于目,其精气亦皆上注而为目之精,精之窠为眼。四府一衰,则精气尽败,邪火乘之,上为内障,此六腑病也。神水黑眼,皆法于阴;白眼赤脉,皆法于阳。阴齐阳侔,故能为视。阴微不立,阳盛即淫。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上为内障,此弱阴病也。其病初起时,视觉微昏,常见空中有黑花,神水淡绿色。次则视歧,睹一成两,视神水淡白色。可为冲和养胃汤主之,益气聪明汤主之,千金磁朱丸主之,石斛夜明丸主之。有热者,以泻热黄连汤主之。久则不睹,神水绝白色,永为废疾也。然废疾亦有治法,先令病者以冷水洗眼如冰,气血不得流行为度,用左手大指次指按定眼珠,不令转动;次用右手持鸭舌针,去黑睛如米许,针之令入。白睛甚浓,欲入甚难,必要手准力完。重针则破,然后斜回针首,以针刀刮之,障落则明有落而复起者,起则重刮,刮之有至再三者,皆为洗不甚冷,气血不凝故也。障落之后,以棉裹黑豆数枚,令如杏核样,使病目垂闭,覆眼皮上,用软帛缠之,睛珠不得动移为度。如是五七日,才许开视,视勿劳也,亦须服上药,庶几无失。此法治者五六,不治者亦四五。五脏之病,虚阳之病,六腑之病弱阴之病,此四者皆为阴弱不能配阳也。噫!学人慎之。
□
天有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也;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七情内召,六邪外从,从而不休,随召见病。此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也。世病目赤为热,人所共知者也,然不审其赤分数等,各治不同。有白睛纯赤如火,热气炙人者,乃淫热反克之病也,治如淫热反克之病。有白睛赤而肿胀,外睫虚浮者,乃风热不制之病也,治如风热不制之病。有白睛淡赤而细脉深红,纵横错贯者,乃七情五贼劳役饥饱之病。有白睛不肿不胀,忽如血贯者,乃血为邪胜,凝而不行之病也,治如血为邪胜凝而不行之病有白睛微变青色,黑睛稍带白色,白黑之间,赤环如带,谓之抱轮红者,此邪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也。此病或因目病时内多房劳,皆能内伤元气,元气一虚,心火亢盛,故火能克金。金乃手太阴肺,白睛属肺;水乃足少阴肾,黑睛属肾,水本克火,水衰不能克,反受火制。故视物不明,昏如雾露中,或睛珠高低不平,其色如死,甚不光泽,赤带抱轮而红也。口干、舌苦,眵多羞涩,稍有热者,还阴救苦汤主之,黄连羊肝丸主之,川芎决明散主之。无口干舌苦,眵多羞涩者,助阳活血汤主之,神验锦鸠丸主之,万应蝉花散主之。有热无热,俱服千金磁朱丸,镇坠心火,滋益肾水,荣养元气,自然获愈也。噫!天之六邪,未必能害人也,惟人以七情召之而致也。
七情匿召,六邪安从。反此者岂止能避而已哉?犹当役之而后已也。
□
阴阳以和为本,过与不及,病皆生焉。急者,紧缩不解也;弛者,宽纵不收也。紧缩属阳,宽纵属阴,不解不收,皆为病也。手太阴肺为辛为金也,主一身皮毛,而目之上下睫之外者,亦其属也。手少阴心为丁,手太阳小肠为丙,丙丁为火,故为表里,故分上下,而目之上下睫之内者,亦其属也。足厥阴肝为乙,乙为木,其脉循上睫之内,火其子也,故与心合。
心肝小肠三经受邪,则阳火内盛,故上下睫之内,紧缩而不解也。肺金为火克,受克者必衰,衰则阴气外行,故目之上下睫之外者,宽纵而不收也。上下睫既内急外弛,故睫毛皆倒而刺里,睛既受刺,则深赤生翳者,睛受损也。故目所病者皆具,如羞明沙涩,畏风怕日,沁烂,或痛或痒,生眵流浪之证俱见。有用药夹于上睫之外者,欲弛者急,急者弛,而睫毛无倒刺之患者,非其治也。此徒能解厄于目前,而终复其病也。何则?为不审过与不及也,为不能除其原病也。治法当攀出内睑向外,速以三棱针乱刺出血,以左手大指甲迎其针锋。后以黄防风饮子主之,无比蔓荆子汤主之,决明益阴丸主之,菊花决明散主之, 鼻碧云散亦宜兼用。如是则紧缩自弛,宽纵渐急,或过不及,皆复为和。药夹之治,忍勿施也,徒为苦耳,智者宜审此。
□
人之有五脏者,犹天地之有五岳也;六腑者,犹天地之有四渎也;奇经者,犹四渎之外,别有江河也。奇经客邪,非十二经之治也,十二经之外,别有治奇经之法也。缪刺论曰∶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 始。启玄子王冰注曰∶以其脉起于足,上行至头而属目内 ,故病令人目痛从内 始也《针经》曰∶阴跷脉入鼽,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故阳跷受邪者,内 即赤,生脉如缕,缕根生瘀肉瘀肉生黄赤脂,脂横侵黑睛,渐蚀神水,此阳跷为病之次第也。或兼锐 而病者,以其合于太阳故也。锐 者,手太阳小肠之脉也。锐 之病,必轻于内 者,盖枝蔓所传者少,而正受者必多也,俗呼为攀睛,则其病也。还阴救苦汤主之,拨云退翳丸主之,栀子胜奇散主之,万应蝉花散主之,磨障灵光膏主之,消翳复明膏主之,朴硝黄连炉甘石泡散主之。病多药不能及者,宜治以手法,先用冷水洗,如针内障眼法,以左手按定,勿令得动移,略施小眉刀尖,剔去脂肉复以冷水洗净,仍作前药饵之。此治奇经客邪之法也,故并置其经络病始。
□
志于固者,则八风无以窥其隙;本于密者,则五脏何以受其邪?故生之者天也,召之者人也。
虽生弗召,莫能害也,为害不已,召之甚也。生气通天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阴阳应象大论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夫肉腠固,皮毛密,所以为害者,安从其来也?今为物之所伤,则皮毛肉腠之间,为隙必甚。所伤之际,岂无七情内移,而为卫气衰惫之原?二者俱召,风安不从?故伤于目之上下左右者,则目之上下左右俱病,当总作除风益损汤主之。伤于眉骨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手少阴有隙也,加黄连除风益损汤主之。伤于额者,病自抵过而上。伤于耳中者,病自锐而入,以其手太阳有隙也,加柴胡除风益损汤主之。伤于额交巅耳上角及脑者,病自内而出,以其足太阳有隙也,加苍术除风益损汤主之。伤于耳后耳角耳前者,病自客主人斜下,伤于颊者,病自锐 而入,以其手少阳有隙也,加枳壳除风益损汤主之。伤于头角耳前后及目锐后者,病自锐 而入,以其足少阳有隙也,加龙胆草除风益损汤主之。伤于额角及巅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足厥阴有隙也,加五味子除风益损汤主之。诸有热者,更当加黄芩,兼服加减地黄丸。伤甚者,须从权倍大黄,泻其败血。六节藏象论曰∶肝受血而能视。此盖滋血复血之药也,此治其本也。又有为物暴震,神水遂散,更不复治,故并识之于此。
□
伤寒病愈后,或有目复大病者,以其清阳之气不升,而余邪上走空窍也。其病隐涩赤胀,生翳羞明,头脑骨痛,宜作群队升发之剂饵之,数服斯愈。《伤寒论》曰∶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其伤于四时之气者,皆能为病。又生气通天论曰∶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五脏六腑一病则浊阴之气不得下,清阳之气不得上。今伤寒时病虽愈,浊阴清阳之气犹未来复,故余邪尚炽不休,故其走上而为目之害也是以一日而愈者,余邪在太阳;二日而愈者,余邪在阳明;三日而愈者,余邪在少阳;四日而愈者,余邪在太阴;五日而愈者,余邪在少阴,六日而愈者,余邪在厥阴,七日而复。是皆清阳不能出上窍,而复受其所害也,当为助清阳上出则治,以人参补阳汤主之,羌活胜风汤主之,加减地黄丸主之, 鼻碧云散亦宜用也。忌大黄、芒硝苦寒通利之剂,用之,必不治。
□
强者,盛而有力也;实者,坚而内充也。故有力者,强而欲搏;内充者,实而自收。是以阴阳无两强,亦无两实,惟强与实,以偏则病,内搏于身,上见于虚窍也。足少阴肾为水,肾之精上为神水。手厥阴心包络为相火,火强搏水,水实而自收。其病神水紧小,渐小而又小,积渐之至,竟如菜子许。又有神水外围,相类虫蚀者,然皆能睹而不昏,但微觉 羞涩耳。是皆阳气强盛而搏阴,阴气坚实而有御,虽受所搏,终止于边鄙皮肤也,内无所伤动。治法当抑阳缓阴则愈,以其强耶,故可抑;以其实耶,惟可缓而弗宜助,助之则反胜,抑阳酒连散主之。大抵强者则不易入,故以酒为之导引,欲其气味投合,入则可展其长。此反治也,还阴救苦汤主之,疗相火药也,亦宜用 鼻碧云散。然病世亦间见,医者要当识之。
□
六节藏象论曰∶肝受血而能视。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传为衄 瞑目。缪刺论曰∶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由此推之,目之为血所养者明矣。手少阴心生血,血荣于目,足厥阴肝开窍于目,肝亦多血,故血亡目病。男子衄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亡之过多者,皆能病焉。其为病睛珠痛,珠痛不能视,羞明隐涩,眼睫无力,眉骨太阳因为酸疼,当作芎归补血汤主之,当归养荣汤主之,除风益损汤主之,滋阴地黄丸主之。诸有热者,加黄芩;妇人产漏者,加阿胶;脾胃不谐,恶心不进食者,加生姜,复其血,使有所养则愈。然要忌咸物。宣明五气篇又曰∶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是忌。
□
东垣李明之曰∶诸斑疹皆从寒水逆流而作也。子以初生也,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呼吸者,阳也,而动作生焉。饥食母血,渴饮母血。饮食者,阴也,而形质生焉。阴具阳足,十月而降,口中恶血,因啼即下,却归男子生精之所,女子结胎之处。命宗所谓玄牝玄关者也。此血僻伏而不时发,或因乳食内伤,或因湿热下溜,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所僻伏者,乃为所发。初则膀胱壬水夹脊逆流,而克小肠丙火,故颈项以上先见也,次则肾经癸水又克心火,故胸腹已上次见也,终则二火炽盛反制寒水,故胸腹以下后见也。至此则五脏六腑皆疾也。七日齐,七日盛,七日谢,三七二十一日而愈者,为火数故也。愈后或有病疽病疮者,是皆余毒尚在不去者。今其病目者亦然。所害者与风热不制之病稍同而异,总以羚羊角散主之。便不硬者,减硝黄。未满二十一日而病作者,消毒化斑汤主之。此药功非浊能于目,盖专于 者之药也。不问初起已着,服之便令消化,稀者则不复出,方随四时加减。
□
卫气少而寒气乘之也,元气微而饮食伤之也。外乘内伤,酿而成之也。父母以其纯阳耶,故深冬不为裳;父母以其恶风那,故盛夏不解衣;父母以其数饥耶,故饲后强食之;父母以其或渴耶,故乳后更饮之。有愚戆而为父母者,又不审其寒暑饮食也,故寒而不为暖,暑而不能凉,饮而不至渴,食而不及饥。而小儿幽玄衔默,抱疾而不能自言,故外乘内伤,因循积渐,酿而成疳也。渴而易饥,食而瘦,腹胀下利,作嘶嘶声;日远不治,遂生目病。其病生翳,睫闭不能开,眵泪如糊,久而脓流,竟枯两目。何则?为阳气下走也,为阴气反上也。治法当如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各远其原,不反其常,是其治也。当作升阳降阴之剂,茯苓泻湿汤主之,升麻龙胆草饮子主之。此药非专于目,并治以上数证。然勿后,后则危也。为父母者其审诸。

- 原机启微论《古今医统大全》
- 原呼吸《医旨绪余》
- 原经水不行《女科秘要》
-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原经水不调《女科秘要》
- 原风湿《研经言》
- 原理《医用化学》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呼吸病学》
- 原理《动脉粥样硬化》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 原理上篇导言《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原例(次序略经更定)《本草分经》
- 原发性隐匿性肾小球疾病《肾脏病学》
- 原料血浆采集(单采知浆术)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理学》
- 原络配穴法《中医词典》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液病学》
- 原脉论(出《保命集》)《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原梦《察病指南》
- 原发性心肌病《病理学》
- 原平仲《中医词典》
- 原发性心肌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原气《中医名词词典》
-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原气《中医词典》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脏病学》
- 原禽类 水禽类 林禽类 畜类 兽类 鼠类《本草从新》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原荣卫《研经言》
《古今医统大全》
- 作者:徐春甫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56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序五
- 序六
- 序七
- 内经要旨序
- 跋
- 凡例
- 助梓缙绅诸公氏号
-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 卷之二 内经要旨(上)
- 卷之二 内经要旨(下)
- 卷之三 翼医通考(上)
-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
-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
- 神农尝百草论
- 亢则害承乃制论
- 四气所伤论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论
- 不治已病治未病论
- 治病必求其本论
- 阳有余阴不足论
-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论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论
- 泻南方补北方论
- 积热沉寒论
- 春宣论
- 明医周汉卿序
- 明医戴原礼序
- 望闻问切订
- 阴阳之理一以贯之
- 造化之蕴水火尽之
- 形神之妙太极分之
- 调摄之要元精主之
- 用药如用兵
- 四方风土不同服药亦异
- 医书
- 内经素问
- 难经
- 伤寒论
- 天元玉册
- 玄珠密语
- 中藏经
- 圣济经
- 医贵临机应变难于执方
- 卷之三 翼医通考(下)
- 卷之四 内经脉候
- 脉诀辨妄
- 内经气口诊候
- 内经三部九候脉法
- 诊候有三
- 脉状奇偶
- 庞安常脉论
- 持脉总论
- 脉分三部五脏
- 脉有七诊九候
- 诊脉三要(滑氏)
- 脉察六字
- 脉明表里虚实
- 神门命门人迎辨
- 四时脉候
- 二十六脉主病
- 统属诊法候病
- 脉分三部主病
- 脉形气逆顺
- 脉病逆顺
- 六部平脉
- 脉有阴阳乘伏
- 脉有重阴重阳脱阴脱阳
- 奇经八脉为病
- 促结代脉辨
- 高阳生脉诀假名
- 脉大必痛进说
- 脉法部位表里虚实主病提纲
- 七情脉
- 妊娠脉
- 脉证相反
- 脉证似反
- 人脉不应
- 各部不胜脉
- 胜负扶抑脉
- 平人止脉
- 真脏止脉
- 无脉侯
- 南北政脉不应
- 五逆脉
- 六绝脉
- 七死脉
- 至脉损脉死期脉候
- 久病死期候
- 虚数死期候
- 死脉总类
- 卷之五 运气易览
- 学五运六气纲领
- 运气易览序
- 运气说
- 论四时气候
- 论六十日交气日刻
- 六十年交气日刻
- 生成数论
- 论交六气时日
- 六化论
- 论主气
- 论客气
- 起司天在泉并客气
- 论标本
- 论五天五运之气
- 论月建
- 论五音建运
- 论纪运(平气)
- 论太少气运相临同化
- 论五行胜复
- 论胜复
- 论六十年客气
- 论天地六气
- 论天符
- 论岁会
- 论同天符同岁会
- 干德符
- 论手足经
- 论六病
- 论治法
- 论六脉
- 论南北政
- 论气运加临尺寸脉候不应交反说
- 五运主病治例
- 六气主病治法例
- 五运主方治例
- 五运六气平治汤
- 论主运大运太少相生
- 大运主运太少相因歌
- 司天在泉大运主运定局
- 论正化度邪化度
- 论主运上下太少相生
- 运气诸说总例
- 论九宫分野
- 十二支纳音
- 六气标本论
- 卷之六 经穴发明
- 取穴尺寸图说
- 手阳明大肠经穴图
- 足阳明胃经穴图
- 足太阴脾经穴图
- 手少阴心经穴图
- 手太阳小肠经穴图
- 足太阳膀胱经穴图
- 足少阴肾经穴图
-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图
- 手少阳三焦经穴图
- 足少阳胆经穴图
- 足厥阴肝经穴图
- 十五络脉穴辨
- 奇经任脉穴图
- 督脉之图
- 奇经冲脉
- 奇经带脉
- 奇经阳跷脉
- 奇经阴跷脉
- 奇经阳维脉
- 奇经阴维脉
- 十二井荥俞原经合穴
- 五脏募俞穴
- 八会穴
- 凡经脉丈尺
- 卷之七 针灸直指
- 素问针灸方宜始论
- 灵枢九针论
- 九针式
- 九针所宜
- 内经补泻
- 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
- 人身左右补泻不同
- 用针十四法
- 缪刺
- 巨刺
- 经刺
- 刺脉虚实浅深
- 刺宜从时
- 刺逆四时
- 刺避
- 五夺不可泻
- 下针法
- 出针法
- 金针辨义
- 煮针法
- 火针
- 温针
- 暖针
- 晕针
- 折针
- 刺王公布衣之异
- 经脉交会八穴歌
- 八法合十干八卦歌
- 八法飞腾手诀歌
- 薛真人天星十一穴歌
- 十二经脉昼夜流注歌
- 古人有不行针要知针理
- 针灸手宜得其入
- 艾灸方宜
- 艾叶
- 艾灸补泻
- 艾炷大小
- 点艾火
- 壮数多少
- 灸法
- 炷火先后
- 灸寒热
- 灸疮要发
- 贴灸疮
- 洗灸疮
- 灸宜保养
- 灸忌食物房劳
- 避人神论
- 逐日人神所在不宜刺灸
- 尻神指诀
- 每月血忌
- 十二建人神
- 十二部人神
- 禁针歌
- 禁炙歌
- 太乙人神歌
- 补泻雪心歌
- 天元太乙歌
- 玉龙赋
- 标幽赋
- 通玄指要赋
- 灵光赋
- 席弘赋
- 铜人指要赋
- 肘后歌
- 百证赋
- 诸证针灸经穴
- 秦承祖灸鬼法
- 崔氏四花六穴并辨
- 骑竹马灸
- 卷之七 附录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卷之十二
- 卷之十三
- 卷之十四
- 伤寒门(下) 小便不利
- 伤寒门(下) 小便自利
- 伤寒门(下) 小便数
- 伤寒门(下) 发黄
- 伤寒门(下) 发斑
- 伤寒门(下) 狐惑
- 伤寒门(下) 多眠
- 伤寒门(下) 不得眠
- 伤寒门(下) 短气
- 伤寒门(下) 蛔厥
- 伤寒门(下) 水气
- 伤寒门(下) 百合病
- 伤寒门(下) 阴阳易
- 伤寒门(下) 劳复
- 伤寒门(下) 食复
- 伤寒门(下) 过经不解
- 伤寒门(下) 汗后不解
- 伤寒门(下) 下后不解
- 伤寒门(下) 下后热
- 伤寒门(下) 汗后恶寒
- 伤寒门(下) 汗吐下不解
- 伤寒门(下) 急下急温
- 伤寒门(下) 伤寒见风
- 伤寒门(下) 伤风见寒
- 伤寒门(下) 类伤寒四证(痰证、食积、虚烦、香港脚)
- 伤寒门(下) 三阳合病
- 伤寒门(下) 合病
- 伤寒门(下) 并病
- 伤寒门(下) 热病
- 伤寒门(下) 温病
- 伤寒门(下) 温疟
- 伤寒门(下) 温毒
- 伤寒门(下) 风温
- 伤寒门(下) 中湿
- 伤寒门(下) 中?
- 伤寒门(下) 脏结
- 伤寒门(下) 舌上胎
- 伤寒门(下) 杜学士三十六般辨视舌色法
- 卷之十四
- 伤寒补遗 昼夜偏剧
- 伤寒补遗 饮酒复剧
- 伤寒补遗 瘥后昏沉
- 伤寒补遗 坏证
- 伤寒补遗 不仁
- 伤寒补遗 火邪
- 伤寒补遗 循衣摸床
- 伤寒补遗 直视
- 伤寒补遗 遗尿
- 伤寒补遗 下脓血
- 伤寒补遗 伤寒十劝
- 伤寒补遗 伤寒禁忌
- 伤寒补遗 陶氏伤寒十四法
- 伤寒补遗 伤寒死候
- 伤寒补遗 伤寒刺灸《保命集》
- 伤寒补遗 伤寒诸证所属
- 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 伤寒药方 诸方目
- 伤寒药方 六法方钞
- 伤寒药方 伤寒药制煎煮法
- 卷之十五
- 卷之十六
- 卷之十七
- 卷之十八
- 卷之十九
- 卷之二十
- 卷之二十一
- 卷之二十二
- 卷之二十三
- 卷之二十四
- 卷之二十五
- 卷之二十六
- 卷之二十七
- 卷之二十八
- 卷之二十九
- 卷之三十
- 卷之三十一
- 卷之三十二
- 卷之三十三
- 卷之三十四
- 卷之三十五
- 卷之三十六
- 卷之三十七
- 卷之三十八
- 卷之三十九
- 卷之四十
- 卷之四十一
- 卷之四十二
- 卷之四十三
- 卷之四十四
- 卷之四十五
- 卷之四十六
- 卷之四十七
- 卷之四十八
- 卷之四十九
- 卷之五十
- 卷之五十一
- 卷之五十二
- 卷之五十三
- 卷之五十四
- 卷之五十五
- 卷之五十六
- 卷之五十七
- 卷之五十八
- 卷之五十九
- 卷之六十
- 卷之六十一
- 卷之六十二
- 卷之六十三
- 卷之六十四
- 卷之六十五
- 卷之六十六
- 卷之六十七
- 卷之六十八
- 卷之六十九
- 卷之七十
- 卷之七十一
- 卷之七十二
- 卷之七十三
- 卷之七十四
- 卷之七十五
- 卷之七十六
- 卷之七十七
- 卷之七十八
- 卷之七十九
- 卷之八十
-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 外科理例(上) 内托
- 外科理例(上) 流注
- 外科理例(上) 悬痈
- 外科理例(上) 囊痈
- 外科理例(上) 下疳
- 外科理例(上) 便毒
- 外科理例(上) 乳痈
- 外科理例(上) 腹痈
- 外科理例(上) 疔疮
- 卷之八十一
- 外科理例(下) 脑疽
- 外科理例(下) 鬓疽
- 外科理例(下) 胁疽
- 外科理例(下) 胸疡
- 外科理例(下) 背疽
- 外科理例(下) 腰疽
- 外科理例(下) 臀痈
- 外科理例(下) 脱疽
- 外科理例(下) 杨梅疮
- 外科理例(下) 便毒
- 外科理例(下) 疳疮
- 外科理例(下) 天疮
- 外科理例(下) 肠痈证
- 外科理例(下) 石痈
- 外科理例(下) 漆疮
- 外科理例(下) 疮
- 外科理例(下) 疥疮
- 外科理例(下) 诸方论
- 外科理例(下) 外科附方
- 卷之八十二
- 妇科心镜(上) 极一方总论
- 妇科心镜(上) 产宝方论
- 妇科心镜(上) 博济方论
- 妇科心镜(上) 寇宗论
- 妇科心镜(上) 脉候
- 妇科心镜(上) 通用方论
- 妇科心镜(上) 中风门
- 妇科心镜(上) 血风瘾疹瘙痒门
- 妇科心镜(上) 头目眩晕门
- 妇科心镜(上) 干血气痨候
- 妇科心镜(上) 痨擦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梦与鬼交候
- 妇科心镜(上) 五心烦热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客热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恶寒候
- 妇科心镜(上) 恶寒发热似疟非疟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伤寒候
- 妇科心镜(上) 热入血室候
- 妇科心镜(上) 咳嗽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霍乱吐利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呕吐候
- 妇科心镜(上) 妇人翻胃吐食候
- 卷之八十三
- 妇科心镜(下) 癖诸气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瘕候
- 妇科心镜(下) 血气心腹疼痛候
- 妇科心镜(下) 血气凝寒小腹痛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心胸嘈杂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吐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衄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大便下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尿血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小便频数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转脬不得小便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遗尿失禁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淋沥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阴户肿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阴痒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阴冷候
- 妇科心镜(下) 大便不通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泄泻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滞下候
- 妇科心镜(下) 腰痛候
- 妇科心镜(下) 香港脚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痔漏候
- 妇科心镜(下) 妇人脱肛候
- 妇科心镜(下) 补遗方
- 妇科心镜(下) 妇女赤白带下论
- 妇科心镜(下) 崩漏方论
- 螽斯广育 汪衢序
- 卷之八十四
- 卷之八十五
- 胎产须知 胎养古说
- 胎产须知 胎教古论
- 胎产须知 胎感应验
- 胎产须知 形气相感
- 胎产须知 转女为男法
- 胎产须知 验男女法
- 胎产须知 辨脉法
- 胎产须知 妊娠服药禁
- 胎产须知 妊娠饮食忌
- 胎产须知 安胎论
- 胎产须知 妊娠恶阻
- 胎产须知 妊娠子肿
- 胎产须知 妊娠子烦
- 胎产须知 妊娠子满
- 胎产须知 妊娠子淋
- 胎产须知 妊娠子痫
- 胎产须知 妊娠子悬
- 胎产须知 妊娠不语
- 胎产须知 治怀胎惯堕之病
- 胎产须知 产前余论
- 胎产须知 临产须知
- 胎产须知 催生用药时宜
- 胎产须知 催生用药之义
- 胎产须知 产后余谕
- 胎产须知 产后须知(十四条)
- 胎产须知 产后一十八证
- 胎产须知 黑龙丹序
- 胎产须知 治案三条
- 胎产须知 易简诸方
- 胎产须知 产后褥劳方
- 胎产须知 产后乳汁方
- 补遗 【附】断产方法
- 卷之八十六 老老余编(上)
- 卷之八十七 老老余编(下)
- 卷之八十八
- 幼幼汇集(上) 形肖天地论
- 幼幼汇集(上) 胎气禀受不同论
- 幼幼汇集(上) 联珠论
- 幼幼汇集(上) 多服种子热药遗患胎源论
- 幼幼汇集(上) 妊妇不守禁忌生子多疾论
- 幼幼汇集(上) 婴幼论
- 幼幼汇集(上) 护养
- 幼幼汇集(上) 乳哺
- 幼幼汇集(上) 除胎毒
- 幼幼汇集(上) 择乳母
- 幼幼汇集(上) 颅囟论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初生总论
- 幼幼汇集(上) 论色脉
- 幼幼汇集(上) 虎口三关脉诀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寿夭相法
- 幼幼汇集(上) 五窍相通应证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得病之源
- 幼幼汇集(上) 养子日用法
- 幼幼汇集(上) 养子十法
- 幼幼汇集(上) 听声验病诀
- 幼幼汇集(上) 五脏虚实主病
- 幼幼汇集(上) 小儿诸病状
- 幼幼汇集(上) 小儿轻易服药戒
- 幼幼汇集(上) 小儿鸡医于大人
- 幼幼汇集(上) 小儿十五候死证
- 幼幼汇集(上) 胎热证第一
- 幼幼汇集(上) 胎寒证第二
- 幼幼汇集(上) 胎肥证第三
- 幼幼汇集(上) 胎怯证第四
- 幼幼汇集(上) 胎惊候第五
- 幼幼汇集(上) 胎黄候第六
- 幼幼汇集(上) 脐风候第七
- 幼幼汇集(上) 撮口候第八
- 幼幼汇集(上) 口噤候第九
- 幼幼汇集(上) 锁肛证第十
- 幼幼汇集(上) 脐突候第十一
- 幼幼汇集(上) 眼闭候第十二
- 幼幼汇集(上) 惊风门第十三
- 幼幼汇集(上) 急惊风候第十四
- 幼幼汇集(上) 慢惊风候第十五
- 幼幼汇集(上) 夜啼候第十六
- 幼幼汇集(上) 哭无声候第十七
- 幼幼汇集(上) 客忤候第十八
- 幼幼汇集(上) 物触候第十九
- 幼幼汇集(上) 天钓候第二十
- 幼幼汇集(上) 内钓候第二十一
- 幼幼汇集(上) 痫证候第二十二
- 幼幼汇集(上) 伤寒候第二十三
- 幼幼汇集(上) 【附】四时感冒
- 幼幼汇集(上) 中暑候第二十四
- 幼幼汇集(上) 湿证候第二十五
- 幼幼汇集(上) 诸热候第二十六
- 幼幼汇集(上) 牙疳候第二十七
- 卷之八十九
- 幼幼汇集(中) 脾胃门(第一)
- 幼幼汇集(中) 疳证门(第二)
- 幼幼汇集(中) 丁奚哺露(第三)
- 幼幼汇集(中) 呕吐门(第四)
- 幼幼汇集(中) 泄泻门(第五)
- 幼幼汇集(中) 霍乱吐泻门(第六)
- 幼幼汇集(中) 痢疾门(第七)
- 幼幼汇集(中) 腹痛门(第八)
- 幼幼汇集(中) 积滞门(第九)
- 幼幼汇集(中) 痞癖门(第十)
- 幼幼汇集(中) 肿胀门(第十一)
- 幼幼汇集(中) 蛔虫门(第十二)
- 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第十三)
- 幼幼汇集(中) 疟疾门(第十四)
- 幼幼汇集(中) 黄胆门(第十五)
- 卷之九十
- 幼幼汇集(下) 阴肿疝气(第十六)
- 幼幼汇集(下) 盘肠气(第十七)
- 幼幼汇集(下) 诸汗门(第十八)
- 幼幼汇集(下) 诸淋候(第十九)
- 幼幼汇集(下) 白浊门(第二十)
- 幼幼汇集(下) 遗尿门(第二十一)
- 幼幼汇集(下) 大小便不通候(第二十二)
- 幼幼汇集(下) 便血脏毒(第二十三)
- 幼幼汇集(下) 脱肛痔证候(第二十四)
- 幼幼汇集(下) 五软五硬候(第二十五)
- 幼幼汇集(下) 白虎证(第二十六)
- 幼幼汇集(下) ?病证(第二十七)
- 幼幼汇集(下) 龟胸龟背证(第二十八)
- 幼幼汇集(下) 语迟候(第二十九)
- 幼幼汇集(下) 齿迟候(第三十)
- 幼幼汇集(下) 行迟候(第三十一)
- 幼幼汇集(下) 鹤膝候(第三十二)
- 幼幼汇集(下) 发斑候(第三十三)
- 幼幼汇集(下) 赤游丹毒(第三十四)
- 幼幼汇集(下) 痈毒肿疖(第三十五)
- 幼幼汇集(下) 悬瘫候(第三十六)
- 幼幼汇集(下) 瘰候(第三十七)
- 幼幼汇集(下) 诸疮癣疥候(第三十八)
- 幼幼汇集(下) 小儿灸法(第三十九)
- 卷之九十一
- 卷之九十二
- 奇病续抄
- 太乙散之功
- 胸中虫患
- 蛟龙病
- 疮破雀飞
- 人渐缩小
- 视物倒植
- 视直如曲
- 呕物如舌
- 消食笼
- 孕妇腹内钟鸣
- 妇人异疾
- 产妇腹中痒
- 产后肠痒
- 王氏异疾
- 杯中蛇影
- 食挂
- 土瓜异貌
- 血留颜
- 玄虫变发
- 柳椹坚牙
- 赤苋成鳖
- 咒枣治疟
- 发不退落
- 龙骨秘精
- 一体作两人
- 鼻中毛出长如线
- 皮肉蟹走
- 灸疮出血片如蝴蝶
- 浑身虱出
- 发如铜丝
- 毛如铁条
- 肉出如锥
- 眼前常见飞鸟
- 眼珠垂出
- 饮油快意
- 揩断虫出
- 身如波浪声
- 白俱黑
- 齿皆摇动
- 口内肉球
- 指甲倒
- 疮如猫眼
- 胁破肠出
- 气出不散
- 头面发热有光
- 浑身生泡如棠梨
- 醉吞水蛭
- 小便出粪
- 流精不歇
- 面肿如蛇
- 肠中虫出
- 遍身赤肉
- 疮如樱桃
- 肢肿如石击之有声
- 肠脱
- 鼻中出水成虾
- 足底长疔
- 四肢脱节
- 喉间别窍
- 脐漏
- 眉病
- 毫孔出血
- 脑窍
- 蛇瘕
- 龙瘕
- 鳖瘕
- 鸡瘕
- 胞漏
- 尸厥
- 蛇头疮
- 人面疮
- 心漏
- 心疾见狮
- 观壁皆莲
- 乳悬
- 水道出线
- 剩骨痈
- 灸火出血
- 头皮蛆出
- 痘烂生蛆
- 窍有声如儿啼
- 应声虫
- 指节断落
- 耳内鸣如雀声
- 舌出寸余
- 舌胀满口
- 舌出不牧
- 妇人生虫
- 眼中血出
- 奶头裂
- 人被鬼击
- 身红点
- 身紫泡
- 头如斗
- 红丝瘤
- 蛇入人窍
- 产后食茶
- 闻雷昏倒
- 别有一喉
- 三阴交血出
- 项肿与头相统
- 痒入骨髓
- 小儿遍体痒
- 盘肠产
- 产户一物如胞
- 胸间溃窍
- 玉茎长肿
- 耳内生紫疔
- 阴茎肿大
- 新婚逆意
- 阴户如石
- 疮血如溺
- 日夜小便百余次
- 皮生恶物
- 鸡子愈痨
- 吐物断酒
- 鹅虱入耳
- 念木瓜愈足
- 闭耳出虫
- 自吹目尘
- 猫胎治噎
- 可久针肉龟
- 视正为斜
- 邹妻发瘕
- 诸脑柔物
- 鸡卵制蜈蚣
- 巧治骨哽
- 胆衡
- 误吞线锤
- 韭可坠金
- 卷之九十三 经验秘方
-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 本草图经叙
- 雷公炮制论叙
- 神农本草经分上中下三品
- 出产收采藏蓄市买俱宜明辨
- 药有四气五味
- 药用必明六化
- 药有轻清重浊
- 药用气味所宜
- 五宜
- 五禁
- 五入
- 五伤
- 六陈药
- 十八反
- 十九畏
- 七方
- 十齐
- 五位补泻
- 内淫药治
- 毒药疗病则度
- 各经引使主治药
- 东垣用药凡例
- 治气药论
- 治血药论
- 治火药论
- 治痰药例
- 治风药例
- 寒药治例
- 治湿药例
- 治燥药例
- 药品异名便考
- 本草草部
- 卷之九十五 本草集要(下)
- 卷之九十六 救荒本草
- 卷之九十七
- 制法备录
- 药剂丸散汤膏各有所宜不得违制
- 药剂分两
- 煎药则例
- 服药序次
- 服药禁忌
- 当禁不禁犯禁必死
- 不必忌而忌之过
- 因时用药例
- 炮制十七法
- 诸药制法
- 秋石阴阳二炼法
- 秋石阴阳二炼辨
- 制玄明粉法(冬月可制)
- 制鹿角胶霜法
- 青礞石法
- 制钟乳粉法
- 升阳起石法
- 炼青金法
- 打灵砂法
- 炼银朱法
- 炒黄丹法
- 升轻粉法
- 造雷火针法
- 制金银屑法
- 制风化硝法
- 花蕊石法
- 取竹沥荆沥法
- 升粉霜法
- 炒铅粉法
- 制玉露霜法
- 取蟠桃酒法
- 取红铅法
- 取蟾酥法
- 收秋露水法
- 收腊雪水
- 收澡丝汤法
- 熬金樱膏法
- 造百药煎法
- 造半夏曲法
- 造神曲法
- 制艾叶法
- 制灯芯法
- 制黄精法
- 制菟丝子法
- 制铁砂法
- 研犀角法
- 制乳香没药法
- 制附子法
- 粉铜法
- 粉铁法
- 粉锡法
- 死硝法
- 死盐法
- 死砒法
- 制硫黄法
- 取铁华粉法
- 制古铜钱法
- 取人中黄法
- 制亚芙蓉法
- 造乌梅法
- 造淡豆豉法
- 江西淡豆豉法
- 造楂糕法
- 造枯蒌饼法
- 取清明水制明目膏法
- 收青鱼胆法
- 制旱莲椹子膏
- 卷之九十八
- 卷之九十九
- 养生余录(上) 总论养生篇
- 养生余录(上) 养生主论
- 养生余录(上) 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绝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早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纵
- 养生余录(上) 欲不可强
- 养生余录(上) 欲有所忌
- 养生余录(上) 欲有所避
- 养生余录(上) 地元之寿起居有常者得之
- 养生余录(上) 养生之道
- 养生余录(上) 喜乐
- 养生余录(上) 忿怒
- 养生余录(上) 悲哀
- 养生余录(上) 思虑
- 养生余录(上) 忧愁
- 养生余录(上) 惊恐
- 养生余录(上) 憎爱
- 养生余录(上) 视听
- 养生余录(上) 疑惑
- 养生余录(上) 谈笑
- 养生余录(上) 津唾
- 养生余录(上) 起居
- 养生余录(上) 行立
- 养生余录(上) 坐卧
- 养生余录(上) 沐浴洗面
- 养生余录(上) 栉发
- 养生余录(上) 大小府
- 养生余录(上) 衣着
- 养生余录(上) 天时避忌
- 养生余录(上) 四时调摄
- 养生余录(上) 旦暮避忌
- 养生余录(上) 杂忌
- 卷之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