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或内分泌疾病。其内分泌改变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所引起的碳水化物、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的代谢紊乱。其临床表现有糖耐量低减,高血糖,糖尿和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乏力(三多一少)等症状。其得不到满意的治疗,易并发心血管、肾脏、眼部及神经等病变;严重病例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以致威胁生命。但如能及早治疗,使病情控制,病人寿限可明显延长,而且能从事正常工作。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认识较早。战国时期《内经·素问》中,名之为消渴症。病因与肥胖有关,提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对其症状描述为“肺消者,饮一溲二”。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此病的治疗和并发症。书中说“治之愈否,属在病者……”,“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灭也;不知此者,纵有金丹可救”。“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思虑有大痛”。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不欲饱食便卧,亦不宜终日久坐……”。“食毕即须行步,令稍畅而坐卧”。强调了适当体力活动的必要性。总之,祖国医学的某些提法符合近代医学的观点。
世界其它文明古国,如埃及、希腊、罗马、印度等在古医书中也有关于糖尿病的记载。Diabetes是希腊医生Aretaens(公元30~90年)提出的,意思是“尿水通畅”之意。Mellitus是1672年英国Thamas Willis描述糖尿病人的尿“甜如蜜”,后由William Cullen在Diabetes后面加上了mellitus。当时仅视此病为肾脏功能衰竭所致,并未与胰脏联系起来。1869年,德国医生Langerhams发现胰脏有特殊的小岛组织,并命名为兰格罕小岛(Islands of Langerhams)。1889年,德国von Merring 和Minkowski发现狗切除胰岛素后即引起糖尿病,确定了胰脏与糖尿病的关系。1922年,加拿大生理学家Banting和Best从狗的胰腺提取了胰岛素,并应用于临床。1965年,我国首先合成了胰岛素,随着美国、德国也相继合成。自此,为糖尿病的治疗增添了内容。此外,对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因、诊断方法以及预防治疗等方面还都在大力研究中。
众所公认,营养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自胰岛素应用后,营养治疗原则亦由30年代的低热能、低碳水化物、高脂肪的饮食改为目前所主张的合理控制热能,适当提高碳水化物和食物纤维的摄入,减少脂肪进量。碳水化物占总热能的比值已由过去的20%增至45~65%。学者们认为提高碳水化物,减少脂肪进量是有利于防治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但是,饮食内容的改变对长期并发症的影响未弄清,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概述《临床营养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述《临床基础检验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述《急诊医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述《康复医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述《康复医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述《基础护理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述《基础护理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述《基础护理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述《基础护理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述《基础护理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述《医院药学》
- 概念及电流类型《理疗学》
- 概述《医院药学》
- 概念《动脉粥样硬化》
- 概述《医院药学》
- 概念《医学免疫学》
- 概述《医院药学》
- 概念《医学免疫学》
- 概述《医院药学》
- 概念《医学免疫学》
- 概述《医院药学》
《临床营养学》
- 第一篇 营养概论
- 1 热能
- 2 蛋白质
- 3 脂类
- 4 碳水化物
- 5 维生素
- 5.1 前言
- 5.2 维生素A
- 5.3 维生素D
- 5.4 维生素E
- 5.5 维生素K
- 5.6 维生素B1
- 5.7 维生素B2
- 5.8 尼克酸
- 5.9 维生素B6
- 5.10 叶酸
- 5.11 维生素B12
- 5.12 维生素C
- 5.13 泛酸与生物素
- 参考文献
- 6 无机盐(常量元素)
- 7 微量元素
- 8 健康人营养
- 第二篇 营养缺乏病
- 9 引言
- 10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 11 维生素A缺乏病
- 11.1 病因学
- 11.2 维生素A缺乏病的病理与缺乏症状
- 11.3 维生素A缺乏病的诊断
- 11.4 维生素A缺乏病的预防
- 11.5 治疗
- 11.6 维生素A过多或中毒
- 11.7 维生素A与肿瘤的关系
- 11.8 维生素A与锌的关系
- 11.9 维生素A与药物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12 维生素B1缺乏病
- 13 维生素B2缺乏病
- 14 癞皮病
- 15 维生素C缺乏病
- 16 维生素D缺乏病
- 17 营养性贫血
- 18 锌缺乏
- 19 碘缺乏病与碘过多病
- 19.1 前言
- 19.2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历史与流行病学
- 19.3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 19.4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临床与诊断
- 19.5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
- 19.6 结语
- 19.7 碘过多病
- 19.8 高碘甲状腺肿的主要临床表现
- 19.9 高碘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 19.10 高碘甲状腺肿的预防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20 缺硒与克山病
- 20.1 引言
- 20.2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
- 20.3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
- 20.4 克山病的病因
- 20.5 克山病的病理改变
- 20.6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
- 20.7 克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20.8 克山病的治疗
- 20.9 克山病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21 必需脂肪酸缺乏病
- 第三篇 疾病与营养
- 22 引言
- 23 肥胖
- 24 糖尿病
- 25 痛风
- 26 胃肠道疾病
- 27 肝胆系统疾病
- 27.1 营养性肝脏疾病的原因
- 27.2 病毒性肝炎
- 27.3 脂肪肝
- 27.4 肝硬变(肝硬化)
- 27.5 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肝昏迷)
- 27.6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氏病)
- 27.7 胆系结石和感染(胆石症与胆囊炎)
- 参考文献
- 28 心血管疾病
- 29 肾脏疾病
- 30 营养与遗传
- 31 营养与癌瘤
- 32 营养与感染和免疫
- 33 营养与烧伤
- 34 食物与过敏
- 35 营养与口腔疾病
- 36 几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
- 第四篇 特殊饮食与营养
- 37 外科创伤与营养
- 38 胃肠外营养
- 38.1 前言
- 38.2 影响营养的代谢因素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8.4 胃肠外营养的种类
- 38.5 胃肠外营养的指征
- 38.6 静脉用营养制剂
- 38.7 营养素的需要量
- 38.8 胃肠外营养的实施
- 38.9 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 38.10 胃肠外营养的监测
- 38.11 胃肠外营养的组织和护理
- 33.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9 要素膳
- 39.1 前言
- 39.2 要素膳的分类
- 39.3 要素膳的组成
- 39.4 要素膳的氮源
- 39.5 要素膳的性质
- 39.6 要素膳的生理
- 39.7 要素膳的适应证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9.9 使用方法
- 39.10 要素膳的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40 临床检查用饮食
- 40.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功能检查
- 40.2 甲状旁腺的功能检查
- 40.3 检查肾脏功能的试验饮食
- 40.4 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试验饮食
- 40.5 检查小肠功能的粪脂测定试验饮食
- 40.6 检查先天性非溶血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的低热量试
- 40.7 隐血试验饮食
- 40.8 胆囊造影饮食
- 参考文献
- 41 特殊条件下的营养
- 41.1 电离辐射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2 高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3 低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4 有害物质与营养素的关系
- 41.5 噪声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6 救生条件下的营养保证
- 41.7 应激状态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2 膳食调查
- 附录: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