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脉候部位

《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此专指两手之脉也。李仕材曰∶季胁,小肋也,在胁下两旁。尺外者,尺脉前半部也。前以候阳,后以候阴。背为阳,肾附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所谓腹者,凡大小肠、膀胱、命门皆在其中矣。以上诸部,俱言左右,而此独不分者,以两尺皆主乎肾也。中附上者,言尺之上,即关脉也。左外者,左关之前半部也;内者,后半部也。肝亦附近于背,故外以候肝,内以候膈,膈者,中焦之膈膜,胆腑俱在其中矣。右关之前,所以候胃,关后所以候脾,脾胃皆在中州,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也。本篇止言五脏,而不及他腑,独言胃者,以五脏皆禀气于胃,而为脏腑之海,则脏腑之气亦可见乎此也。上附上者,关上寸脉也。五脏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后以候胸中,胸中,膈膜以上皆是也。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后以候膻中,膻中者,心包络之别名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者,重申上下内外之义也。统而言之,寸为前,尺为后;分而言之,上半部为前,下半部为后。上竟上者,言脉则尽于鱼际,在体则应乎胸喉也;下竟下者,在脉则尽于尺部,在体则应乎少腹腰膝足也。此章首言尺,以次及于寸,自内而至外者,以尺为根本,寸为枝叶也。按内外二字,诸注皆云内侧外侧,若以侧言,必脉形匾阔,或有两条乃可耳,不然于义不通矣。如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下竟下者,皆内外之义也。观《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上三爻为外卦,下三爻为内卦,则上下内外之义昭然矣。余观李仕材举卦象以明上下内外之义,甚为确当,然其错处颇多。盖经之论阴阳也,随地变化,各有义理,不可混淆。若举周身而言,则背为阳,腹为阴;若以表里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若以营卫而言,则营为阴,卫为阳;若以腑脏而言,则腑为阳,脏为阴也。脉者,根于脏腑之气血,流行出入,升降于表里者也,故当以脏腑之阴阳为主,不当以腹背阴阳淆混也。夫阳之升,自然行上行表,自内出外;阴主降,自然行下行里,自外入内。故经文止言五脏一胃之部位,而他腑之气,即可就阴阳之理而推之,以诊其脉也。经言左关之前以候肝,后以候膈,膈者,膈膜空洞之地,候其气血,有无窒滞而已。如右寸之前以候肺,后以候胸中,一律也。若胆,实连缀于肝,且与肝合为表里,而腑为阳,理当浮部候胆,沉部候肝也。《难经》言左为肾,右为命门,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则尺脉浮部当候膀胱,沉部候肾,而命门独候于右尺者,因后天卦干在西北,正人身之右尺脉,以有先天之元阳所在,是人之命根,要如门户之固密,故称命门也。今仕材言背为阳,肾附于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腹者,凡大小肠、膀胱、命门皆在其中矣。又言膈者,胆在其中也。此皆凭臆之说,不独脏腑部位错乱,而阴阳至理全失矣。仕材医学精诣,独其论脉,每有似是而非者。余三集《活人新书》首卷,有诊脉纲要一篇,凡自古疑惑而聚讼不休者,余皆本《易》理、《灵》、《素》、《难经》,详辨明晰,可为定论矣。其聚讼者,皆未究圣经至理故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灵素节注类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1. 脉候部位《灵素节注类编》
  2. 脉候(伤寒门 上)《古今医统大全》
  3. 脉候篇《古今医统大全》
  4. 脉候(妇科心镜 上)《古今医统大全》
  5. 脉会《中医词典》
  6. 脉候《慈幼新书》
  7. 脉极《圣济总录》
  8. 脉候《证治准绳·幼科》
  9. 脉极《中医词典》
  10.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11. 脉极《备急千金要方》
  12.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13. 脉极论一首《外台秘要》
  14.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15. 脉兼望闻问同察《脉理求真》
  16.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17. 脉见有力无力难凭《脉理求真》
  18.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19. 脉见有子《医宗金鉴》
  20.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21. 脉见有子《妇科心法要诀》
  22.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23. 脉解《素问悬解》
  24.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25. 脉解《素问悬解》
  26.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27. 脉解篇《黄帝内经·素问》
  28.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29. 脉紧无汗《四圣悬枢》
  30. 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31. 脉经题要《目经大成》

《灵素节注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