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生杂话

《吴医汇讲》书籍目录

命门真火,藏于两肾之中,性门真水,藏于一心之内。人但言命门真火,而不参究性门真水何也?因真阳之火,能生真阴之水故也。殊不知性命相生,水火不可以一息不交。天一所生之水,为我生身之始,水中能生真火,人皆未究。况保真阴之水,则真阳之火常存而不散;若真阴一衰,则真阳无附,飞扬上越,变为邪火,能返涸真阴之水,岂不危哉!

火性本燥烈发扬,而肾中相火偏职闭藏,水性本柔弱蛰藏,而心精三合,独主清利。则知性以位变,水火本无二气。

嘘气即有水,阳化阴也,蒸水即有气,阴化阳也;灯因膏而不灭,阳根据阴也,水因火而不冰,阴根据阳也。相需如此,可以知其情性矣。

补心气,益心精而不见效者,则知命门火衰、肾水不足,何也?命门之火,即心火之根,肾水之精,即心精之源。

心无水则孤火上逆,肾无火则寒水下凝。水弱火炎,则肺金受克,阳焰飞扬于上焦,而生咳喘、咯血等病,下虚则上盛也。火弱水刚,则肝木失养,浊阴凝结于下焦,而生癃闭、壅肿、精寒等病,上虚则下实也。水火两平,阴阳斯无偏胜。

脾之权在肾,胃之权在心,自下而上水滋土,自上而下火生土也。脾土属阴,生于相火而健行不息,胃土属阳,传导于大肠而容受无穷,总在主纳之肾,于是土以火生也。脾虚则胃滞而不食,脾实则胃运而能食,总在主出之肺,于是气机流动也。故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

人身之痰,最能为害。势涌如潮,势衰如汐。风、寒、湿、燥,随气而生,体实、体虚,随人而致。浊则浓,清则稀。五藏六腑无盛痰之所,上下升降无时而定,又与正气不两立,殆犹天地间阴云瘴雾耳。

周身气血,无不贯通。故古人用针通其外,由外及内,以和气血;用药通其里,由内及外,以和气血,其理一而已矣。至于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盖指本来原通,而今塞者言,或在内,或在外,一通则不痛,宜十二经络藏府,各随其处而通之,若通别处,则痛处未知,而他处反为掣动矣。

补、戒急授而骤壅,伐、戒亟夺而峻利,用之不当,皆能致害。故攻热失宜,热未去而寒复作,寒热各踞于其所,反致温凉并禁,良医莫措矣;攻寒亦然。

人但知冬不藏精者致病,而不知夏不藏精者更甚焉。尝见怯弱之人,而当酷暑,每云气欲闷绝,可知中 而死者,直因气之闷绝也。夫人值摇精,恒多气促,与当暑之气闷不甚相远。《经》曰∶“热伤气”,又曰∶“壮火食气。”余故曰夏令之炎威,甚于冬令之寒,苟不藏精,壮者至秋而发为伏暑,怯者即中 而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吴医汇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吴医汇讲》书籍目录
  1. 摄生杂话《吴医汇讲》
  2. 摄生要义(养生余录 下)《古今医统大全》
  3. 摄生之一(佚)《黄帝内经太素》
  4. 摄生要言《急救广生集》
  5. 摄食行为调节《生理学》
  6. 摄生篇《古今医统大全》
  7. 摄氏—华氏温度换算《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8. 摄生类《类经》
  9. 摄养《脾胃论》
  10. 摄生《医经原旨》
  11. 摄养良箴《寿世保元》
  12. 摄生《顾松园医镜》
  13. 摄养为本总论《灵素节注类编》
  14. 摄生《类经》
  15. 《本草纲目》
  16. 摄领疮候《诸病源候论》
  17. 《本草衍义》
  18. 摄领疮《中医词典》
  19. 麝蟾丸《小儿药证直诀》
  20. 摄法歌《医宗金鉴》
  21. 麝脐《本经逢原》
  22. 摄法《中医词典》
  23. 麝脐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4. 赦日线《证类本草》
  25. 麝脐香《本草乘雅半偈》
  26. 涉猎医书误人论《医学源流论》
  27. 麝肉《饮膳正要》
  28. 射血分数《生理学》
  29. 麝苏膏《外科全生集》
  30. 射罔《名医别录》
  31. 麝香《神农本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