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有五法
汤剂。煎成清液也。补须要熟。利不嫌生。并先较定水数煎蚀多寡之不同耳。去暴病用之。
取其易升易散。易行经络。故曰汤者荡也。治至高之分加酒煎。去湿加生姜煎。补元气加大枣煎。发散风寒加葱白煎。去膈病加蜜煎。止痛加醋煎。凡诸补汤。渣滓两剂并合。加原水数。复煎。待熟饮之。亦敌一剂新药。其发表攻里二者。虽前药取效。不必煎渣也。从缓从急之不同故耳。
膏剂。熬成稠膏也。药分两虽多。水煎膏宜久。渣滓复煎数次。绞取浓汁。以熬成耳。
去久病用之。取其始蚀力大。滋补胶固。故曰膏者胶也。凡可服之膏。或水或酒随熬渣。犹酒煮饮之。可摩之膏。或酒或醋随熬滓。宜捣数患处。此盖尽药力也。
散剂。研成细末也。宜施制合。不堪久留。恐走泄气味。服之无效耳。去急病用之。不循经络。只去胃中及肠腑之积。故曰。散者散也。气味浓者汤调服。气味薄者煎熟和酒服。
丸剂。作成丸粒也。治下焦之疾者。如梧子大。治中焦疾者。如绿豆大。治上焦疾者。
如粒米大。因病不能速去。取其舒缓。逐渐成功。故曰。丸者缓也。用水丸者。或蒸饼作稀糊丸者。取其易化。而治上焦也。用稠面和丸者。或饭糊丸者。取略迟化。能达中焦也。或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泡半夏、南星。欲去湿痰者。以生姜自然汁。取稀糊为丸。亦取其易化也。神曲丸者。取其消食。山药糊丸者。取其涩。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易循经络。
蜡丸取其难化。能固护药之味气。势力全备。直过膈而作效也。
渍酒。渍煮药酒也。药须细锉。绢袋盛之。入酒。罐密封。如常法煮熟。埋地日久。气烈味浓。早晚频吞。经络速达。或攻或补。并着奇功。滓滤出曝干。捣末别渍。力虽稍缓。服亦益人。为散亦佳。切勿倾弃。
补虚损症。宜少饮。缓取效。攻风湿症。宜多饮。速取效。凡丸药用蜜。每药末一斤。
则用蜜十二两。文火煎炼。掠去沸沫。令色黄。滴水成珠为度。再加水四两和匀。如此丸庶可晒干。经久不坏。或用重汤熬炼成珠。尤妙。

- 药有五法《寿世保元》
- 药有四气五味《古今医统大全》
- 药有阴阳《医学集成》
- 药有轻清重浊《古今医统大全》
- 药浴《中医养生学》
- 药用气味所宜《古今医统大全》
- 药园《中医词典》
- 药用寒温补泻,当察患者体质《余无言医案》
- 药园生《中医词典》
- 药用根梢法《医学启源》
- 药园师《中医词典》
- 药用必明六化《古今医统大全》
- 药源性疾病《预防医学》
- 药引《医述》
- 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医院药学》
- 药引《中医词典》
-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医院药学》
- 药验论《研经言》
- 药源性疾病的治疗《医院药学》
- 药学研究与药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 药源性中毒《预防医学》
- 药学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 药熨《中医词典》
- 药学信息科工作制度《医院药学》
- 药枕方《养生导引秘籍》
- 药学信息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医院药学》
- 药疹《急诊医学》
- 药学信息管理工作的任务《医院药学》
- 药疹《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药学人员配备管理的含义《医院药学》
- 药疹《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寿世保元》
- 作者:龚廷贤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年—1644年
- 卷一
- 医说
-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 五脏补泻主治例
- 十二经络
- 奇经八脉
- 诊脉
-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
- 内因脉
- 外因脉
- 不内不外因脉
- 定死脉形候歌
- 脉辨生死
- 诊杂病生死脉歌
- 诊暴病歌
- 诸脉宜忌生死
- 扁鹊华佗察声色秘诀
- 诊五脏六腑气绝症候
- 脏腑论
- 血气论
- 脾胃论
- 五运六气论
- 五运主病
- 亢则害承乃制体用说
- 医论
- 卷一本草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儿科总论
- 急惊
- 慢惊
- 慢脾
- 诸疳
- 积癖
- 热症
- 感冒
- 脾胃
- 伤食
- 吐泻
- 痢疾
- 疟疾
- 痰喘
- 咳嗽
- 发痧
- 通治
- 变蒸论
- 初生杂症论
- 胎热
- 胎寒
- 胎肥
- 胎怯
- 胎黄
- 胎惊
- 锁肚
- 不乳
- 撮口
- 噤风
- 脐风
- 客忤
- 不尿
- 夜啼
- 中恶
- 天吊
- 鹅口
- 口疮
- 重舌
- 木舌
- 弄舌
- 牙疳
- 吃泥土
- 丹毒、赤游
- 喉痹、乳蛾
- 眼疾
- 耳疾
- 鼻疮
- 头疮
- 脐疮
- 虫痛
- 尾骨痛
- 阴肿疝气
- 盘肠气痛
- 脱肛
- 遗尿
- 尿浊
- 便血
- 下淋
- 吐血、衄血
- 大小便闭
- 水肿
- 黄胆
- 汗症
- 解颅
- 鹤节
- 行迟
- 语迟
- 齿迟
- 诸迟
- 龟胸
- 龟背
- 滞颐
- 囟陷
- 囟填
- 手拳
- 脚拳
- 痘疮
- 疹
- 卷九·外科诸症
- 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