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味辛、苦,气平、寒。阴也。无毒。多生汉中府,(属陕西。)通行十二经。畏萆 杀雄黄毒,恶细辛宜使殷 。状与木通近似,气吹亦贯两头。卖家因难得真,多采似者假代。殊不知气味大异,无益有伤。
凡觅拯 ,甚宜细审。种因根苗各治,名分汉木两呼,汉防己是根,破之纹作车辐解,黄实馨香;木防己是苗,皮皱上有丁足子,青白虚软。宗此辩认,庶不差讹。
并刮净粗皮,才咀成薄片。汉者主水气,名载君行;(音杭。)木香理风邪,职佥使列。
故云∶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痛脚痛,及利大小二便,退膀胱积热,消痈散肿,非用汉者不能成功。若疗肺气喘嗽、膈间支满,并除中风挛急、风寒湿疟热邪,此又全仗木者以取效也。
(谟)按∶东垣云∶防己性苦,寒,纯阴。能泻血中湿热,通血中滞塞。补阴泄阳,助秋冬、泻春夏之药也。譬诸于人,则险而健者类之。夫险健者,每每幸灾乐祸,遇有风尘之警,必竟借为乱阶。然而见善亦喜,见恶亦怒。如善用之,可使御敌凶暴之人,冲突险固之地,亦不为无益者也。故凡瞑眩之药,圣人安得因之而便废耶!亦必存之以待善用。
今夫防己闻其臭则可恶,下咽则令身心烦乱,饮食减少,药之瞑眩,诚为拇拙。至于通行十二经,以去湿热壅塞肿疼,反治下注香港脚,除膀胱积热而庇其基,则非此不可,诚为行经之仙药也。然在人善用而不错尔。复有不可用者数端,今悉举陈使知警省。如饮食劳倦、阴虚内热、元气、谷气已亏之病,而以防己泻去大便,则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大渴引饮,是热在下焦气分,宜渗泻之,其防己乃下焦血药,此不可用二也;如外感风寒,邪传肺经,气分湿热而小便黄赤,甚至不通,此上焦气病,禁用血药,此不可用三也;若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虚渴,宜补以人参、葛根之甘温,倘用苦寒之剂,则促危亡,此不可用四也。仍不止如此,但上焦湿热者皆不可用。若系下焦湿热流入十二经,以至二阴不通,必须审用可也。学人宜并览之。

- 防己《本草蒙筌》
- 防己《本草备要》
- 防己《本草易读》
- 防己《汤液本草》
- 防己《冯氏锦囊秘录》
- 防己《新修本草》
- 防己《医学入门》
- 防己《本草经集注》
- 防己《证类本草》
- 防己《长沙药解》
- 防己《顾松园医镜》
- 防己《药笼小品》
- 防己《本草求真》
- 防己《千金翼方》
- 防己《本草新编》
- 防己《雷公炮制药性解》
- 防己《本经逢原》
- 防己《雷公炮炙论》
- 防己《本草从新》
- 防己《本草纲目》
- 防己《中药学》
- 防己《神农本草经》
- 防己《本草思辨录》
- 防感外邪《中医儿科学》
- 防己《本草崇原》
- 防感《丹台玉案》
- 防己《本草便读》
- 防腐剂《医学微生物学》
- 防己《本草经解》
- 防风煮散方《备急千金要方》
- 防己《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本草蒙筌》
- 作者:陈嘉谟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总论
- 卷之一
- 草部上
- 卷之二
- 草部中
- 卷之三
- 草部下
- 卷之四
- 木部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卷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