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
味苦、酸、咸。一云辛、甘,气寒。无毒。黔蜀虽生,南海为上。首类猪顶仅一角,(或云∶犀有二角,一在额上者,为兕犀。一在鼻上者,为胡帽犀。牯犀亦有之,但一角者居多。)腹若牛足每三蹄。其皮一孔三毛,色黑好食棘叶。有水陆(水犀、陆犀。)系各种类,分贵贱悉以粟纹。(犀数种俱有粟纹,乃取纹之精粗以为贵贱也。)通天犀角独优,纹现百物才是。(其犀胎时见天上物命过并形于角,故云∶通天,欲验于月下,以水盆映上,知通天矣。)此犀日饮浊水,恶照影形;海人设法捕求,沿插栈木。犀来往椅木少憩,木折损犀亦倒地。足直(前足直不能屈。)难竟起走,捕者由是获擒。取角售人,为世至宝。置米中鸡骇,(亦名骇鸡犀。)挂檐际乌惊。缚足过涧水自开,簪髻晓行露不惹。饮馔毒能试,(投内白沫疏起则有毒,否则无毒也。)屋舍尘可除。(昔石保吉官陈州,悉毁旧廨,欲新之,见风尘辄自分去,人以怪疑不知,腰系辟尘犀带也。)毁照莫测深潭,尽见水底怪物。(见晋《温峤传》。)造器者煮熟弗效,采新者性烈方佳。错屑锯杪尖,纸裹怀中先抱;(沾人气则易捣,故曰人气粉犀。)治病选黑色,择肌粗皱润光。使松脂经入阳明,恶雷丸尤忌盐酱。(诸角俱忌。)杀钩吻鸩羽蛇毒,山瘴溪毒百毒皆除;辟尸疰鬼疰恶邪,狐魅精邪诸邪尽遣。伤寒温疫,能解热烦。疮肿痈疽,专破脓血。镇肝明目,安心定神。孕妇忌之,因消胎气。
牯犀角有小毒,多作撒豆斑纹。为带系腰,色深炫目。化肿痈脓血成水,退时热烦闷发狂。风毒竟驱,心神亦镇。邪精鬼魅,悉却难侵。 犀角乃甚良,斑白分明细腻。因纹不杂,又谓斑犀。造器惟堪,克药不及。鼻角治病为上,气味无毒大寒。攻心下 热烦,除肠中赤白泄痢。中恶中毒俱治,风痫风肿总医。肉味甘温,功劣于角。啖过多腹易烦胀,(麝香少许和水,吞之即解。)入山林路不失迷。疗恶蛇咬伤及血痢痔 ,驱海外瘴气并蛊疰精邪。
(谟)按∶丹溪云∶犀角属阳,其性走散,比诸角尤甚。习俗痘疮后,多用以散余毒。
若无余毒、或血虚、或有燥热发者用之,祸不旋踵。又云∶鹿取茸,犀取尖,以力之精锐在是,匪此为然。诸角取尖,俱相同也。
第一卷升麻款后 (谟)按宜参看。

- 犀角《本草蒙筌》
- 犀角《本草备要》
- 犀角《本草易读》
- 犀角《汤液本草》
- 犀角《冯氏锦囊秘录》
- 犀角《本草衍义》
- 犀角《医学入门》
- 犀角《海药本草》
- 犀角《证类本草》
- 犀角《食疗本草》
- 犀角《顾松园医镜》
- 犀角《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犀角《本草求真》
- 犀角《新修本草》
- 犀角《本草新编》
- 犀角《本草经集注》
- 犀角《本经逢原》
- 犀角《饮膳正要》
- 犀角《本草从新》
- 犀角《玉楸药解》
- 犀角《中药学》
- 犀角《药笼小品》
- 犀角《本草思辨录》
- 犀角《千金翼方》
- 犀角《本草崇原》
- 犀角《雷公炮制药性解》
- 犀角《本草便读》
- 犀角《雷公炮炙论》
- 犀角《本草经解》
- 犀角《神农本草经》
- 犀角《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本草蒙筌》
- 作者:陈嘉谟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总论
- 卷之一
- 草部上
- 卷之二
- 草部中
- 卷之三
- 草部下
- 卷之四
- 木部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卷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