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本草蒙筌》书籍目录

味甘、淡,气平。属金。降也,阳中阴也。无毒。近道俱有,云贵(云南、贵州)独佳。产深山谷中,在枯松根底。由木被斧斤砍伐,或老遭风雹折摧。枝叶不复上升,津气旋向下泄。凝结成块,乃名茯苓。因其本体相离,故取附之之义。小如鹅卵,大若匏瓜。犹类龟鳖人形,并尚沉重结实。(四五斤一块者愈佳。)久藏留自无朽蛀,初收采须仗阴干。咀片水煎,黑皮净削。研末丸服,赤筋尽淘。(茯苓中有赤筋,最损目,为丸散久服者,研细末,入细布袋中,以冷水揉摆,如作葛粉状,澄取粉,而筋滓在袋中者,弃去不用,若煎汤则不须尔。)方益心脾,不损眼目。忌酸物,恶白蔹,仍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种赤白主治略异,经上下行走自殊。赤茯苓入心脾小肠,属己丙丁,泻利专主;白茯苓入膀胱并车前;利血仅在腰脐,效同白术。为除湿行水圣药,乃养神益智仙丹。生津液缓脾,驱痰火益肺。和魂炼魄,开胃浓肠。

却惊痫,安胎孕。久服耐老,延年不饥。倘汗多阴虚者误煎,伤元夭寿;若小便素利者过服,助燥损明。暴病有余相宜,久病不足切禁。凡须细察,不可妄投。茯神附结本根,因津泄少;谓既不离其本,故此为名。体比苓略松,皮与木须去。所忌畏恶,悉仿于前。专理心经,善补心气。止恍惚惊悸,除恚怒健忘

心木名松节载经,偏风致口 僻治验。

(谟)按∶经注有曰∶松木既焦,根尚能生物者何也?盖因精英未沦,沾其土气,不能不为物尔。正犹马勃、菌簟、五芝木耳石耳之类,多生枯木润石粪土之上,则可知焉。其上菟丝下有伏苓之说,甚为轻信者矣。又曰∶茯苓为在天之阳,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泻下耶?经云∶气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泻下,亦不离乎阳之本体,故入手足太阳经焉。丹溪又曰∶茯苓、猪苓泽泻各有行水之能,久服损人。八味丸用之,亦不过接引诸药,归久积陈垢,以为搬运之功也。

第一卷白术款后(谟)按∶宜参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本草蒙筌》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本草蒙筌》书籍目录
  1. 茯苓《本草蒙筌》
  2. 茯苓《本草备要》
  3. 茯苓《本草易读》
  4. 茯苓《汤液本草》
  5. 茯苓《证类本草》
  6. 茯苓《本草衍义》
  7. 茯苓《顾松园医镜》
  8. 茯苓《吴普本草》
  9. 茯苓《本草求真》
  10. 茯苓《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11. 茯苓《本经逢原》
  12. 茯苓《新修本草》
  13. 茯苓《本草从新》
  14. 茯苓《本草经集注》
  15. 茯苓《中药学》
  16. 茯苓《长沙药解》
  17. 茯苓《本草思辨录》
  18. 茯苓《药笼小品》
  19. 茯苓《本草崇原》
  20. 茯苓《千金翼方》
  21. 茯苓《本草便读》
  22. 茯苓《雷公炮炙论》
  23. 茯苓《本草经解》
  24. 茯苓《本草纲目》
  25. 茯苓《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26. 茯连茶《茶饮保健》
  27. 茯苓《名医别录》
  28. 怫郁歌《伤寒百证歌》
  29. 茯苓《本草分经》
  30. 怫郁《伤寒括要》
  31. 茯苓《本草分经》

《本草蒙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