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味辛,气微温。气味俱轻,升也,阳也。无毒。荆扬多种,(荆州属湖广、扬州注前。)
秋月采根。沙藏常得新鲜,四时不缺。应用制莨(音浪)菪(音浪)半朴(莨菪子、半夏、浓朴,)恶鼠粪芩连(天鼠粪、黄芩、黄连。)为使秦椒,入药凭证。去皮热,留皮凉。佐大枣益气浓肠,兼竹溺豁痰利窍。杀半夏毒,不麻戟咽喉。润地黄炒,免滞泥胸膈。同陈茶叶(多年者佳)煎汁,疫痢禁口者可苏;拌生盐炒泡汤,宿食裹痰者即吐。益脾开胃口,(或问∶生姜辛温入肺,何是入胃口?东坦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物者,谓之胃口,与肺药。霍乱转筋欲饮佳。赤肿痛眼无疮,铜钱刮汁点效。行津液调合荣卫,去狐臭通畅神明。宜啖春初,辟疠且助生发。勿食秋后,泄气犹损寿元。夜气敛收,尤全禁忌。《论语》虽曰∶不撤姜食。然必食之以时,又不可过于多尔。姜屑(北干姜不热,北生姜不润。)和酒服,能治偏风;姜皮作散调,(五皮散用。)堪消浮肿。 去皮日曝,又名干姜。(汉州造干姜法∶以水淹姜三日,去皮,又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方曝干,酿于瓮中三日乃成。)干则味辛专窜而不收,堪治表,解散风寒湿痹,鼻塞头疼,发热狂邪;炮苦能止而不移,可温中,调吐泻之疾。表证肺寒咳嗽,仗五味子相助建功;里证脉绝无阳,资黑附子为引取效。若疗血虚寒热,加入补阴药煎;能引血药上升,入于气分生血。
故产血去多,热发骤盛者,倍用治之,而弗疑也。炒黑止唾血痢血良,煨研塞水泻溏泻妙。
遇阴阳易证,用取汗立差。
一云∶泻脾非泻正气。盖脾中寒湿,须干姜辛热以燥之,故曰泻耳。

- 姜《本草蒙筌》
- 将息禁忌论一首《外台秘要》
- 姜白通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将息法《医学心悟》
- 姜半夏《中药炮制》
- 将息法《外科十法》
- 姜参半夏丸《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将瘟舌《敖氏伤寒金镜录》
- 姜蚕《药鉴》
- 将军之官《中医词典》
- 姜茶散《冯氏锦囊秘录》
- 将军丸《冯氏锦囊秘录》
- 姜茶汤《保健药膳》
- 将护孕妇论《妇人大全良方》
- 姜茶饮《保健药膳》
- 将护《证治准绳·疡医》
- 姜茶饮《食物疗法》
- 将成慢脾风《医学衷中参西录》
- 姜茶饮《时病论歌括新编》
- 将变内障眼《圣济总录》
- 姜茶饮《医方论》
- 江猪《饮膳正要》
- 姜茶饮(《圣济总录》)《中医饮食营养学》
- 江中采出芦《证类本草》
- 姜茶治痢法《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江之兰《中医词典》
- 姜春华老师治慢性肝炎恢复转氨酶方《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江镇(1850-1906年)《中医词典》
- 姜春华老师治慢性肝炎恢复转氨酶方《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江喆《中医词典》
- 姜粉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本草蒙筌》
- 作者:陈嘉谟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总论
- 卷之一
- 草部上
- 卷之二
- 草部中
- 卷之三
- 草部下
- 卷之四
- 木部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卷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