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用
汤∶煎成清液也。补须要熟,利不嫌生。并生较定水数,煎蚀多寡之不同耳。去暴病用之,取其易升、易散、易行经络。故曰∶汤者,荡也。
治至高之分,加酒煎。去湿,加生姜煎。补元气,加大枣煎。发散风寒,加葱白煎。去膈病,加蜜煎。止痛,加醋煎。凡诸补汤,渣滓两剂并合,加原水数复煎,待熟饮之,亦敌一剂新药。其发表、攻里二者,惟煎头药取效,不必煎渣也,从缓从急之不同故尔。
膏∶熬成稠膏也。药分两须多,水煎熬宜久。渣滓复煎数次,绞聚浓汁,以熬成尔。去久病用之,取其如饴,力大滋补胶固,故曰∶膏者,胶也。
可服之膏,或水、或酒随熬,滓犹酒煮饮之。可摩之膏、或油、或醋随熬,滓宜捣敷患处。此盖兼尽药力也。
散∶研成细末也。宜旋制合,不堪久留,恐走泄气味,服之无效尔。去急病用之,不循经络,只去胃中及脏腑之积,故曰∶散者,散也。
气味浓者,白汤调服。气味薄者,煎熟和滓服。
丸∶作成圆粒也。治下焦疾者,如梧桐子大。治中焦疾者,如绿豆大。治上焦疾者,如米粒大。因病不能速去,取其舒缓,逐旋成功,故曰∶丸者,缓也。
用水丸者,或蒸饼作稀糊丸者,取至易化,而治上焦也。用稠面糊丸者,或饭糊丸者,取略迟化,能达中焦也。或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犯半夏、南星。欲去湿痰者,以生姜自然汁作稀糊为丸,亦取其易化也。神曲糊丸者,取其消食。山药糊丸者,取其止涩。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蜡丸者,取其难化,能固护药之气味,势力全备,直过膈而作效也。
渍酒;渍煮酒药也。药须细锉,绢袋盛之,入酒罐密封。如常法煮熟,地埋日久,气烈味浓。蚤晚频吞,经络速达。
或攻或补,并着奇功。滓漉出曝干,微捣末别渍。力虽稍缓,服弃。补虚损证,宜少饮旋取效;攻风湿证,宜多饮速取效。

- 五用《本草蒙筌》
- 五硬症《儿科萃精》
- 五用《冯氏锦囊秘录》
- 五硬五软《医学纲目》
- 五用乖违病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五硬第二十七问《婴童百问》
- 五有余《中医词典》
- 五硬《慈幼新书》
- 五有余,五不足《中医名词词典》
- 五硬《幼科铁镜》
- 五俞穴(五腧穴)《中医名词词典》
- 五硬《幼科心法要诀》
- 五羽石《千金翼方》
- 五硬《保婴撮要》
- 五羽石《新修本草》
- 五硬《证治准绳·幼科》
- 五羽石《证类本草》
- 五硬《中医词典》
- 五羽石《名医别录》
- 五瘿丸方《备急千金要方》
- 五郁《中医词典》
- 五瘿方八首《外台秘要》
- 五郁发期(一首)《医经国小》
- 五瘿《中医词典》
- 五郁六郁解《叶选医衡》
- 五瘿《圣济总录》
- 五郁论《医经溯洄集》
- 五营运大论篇《疡医大全》
- 五郁门(六则)《辨证录》
- 五营运大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 五郁一首(集见内经至元正纪大论)《医经国小》
《本草蒙筌》
- 作者:陈嘉谟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总论
- 卷之一
- 草部上
- 卷之二
- 草部中
- 卷之三
- 草部下
- 卷之四
- 木部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卷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