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耆
味甘,气微温。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种有三品,治无两般。
木耆茎短理横,功力殊劣;(此为下品。)缺岁多收倍用,煎服亦宜。(《本经》不载州土,必出如 之贱,自产谷田,凶年多收,亦可代粮也。)水耆生白水、赤水二乡西。)白水颇胜;(此为中品。)
绵耆出山西沁州绵上,(乡名有巡检司。)此品极佳。(此为上品。)咸因地产佥名,总待秋采入药。久留易蛀,勤曝难侵。务选单服不歧,直如箭干,皮色褐润,肉白心黄,折柔软类绵,嚼甘甜近蜜。如斯应病,获效如神。市多采苜蓿根假充,谓之土黄耆媒利。殊不知此坚脆(音翠)味苦,能令人瘦;耆柔软味甘,易致人肥。
每被乱真,尤宜细认。夫耆者,恶白鲜、龟甲,制去头、刮皮。生用治痈疽,蜜炙补虚损。
入手少阳,入足太阴。主丈夫小儿五劳七伤,骨蒸体瘦,消渴腹痛,泻痢肠风;治女子妇人月候不匀,血崩带下,胎前产后,气耗血虚。益元阳,泻阴火。扶危济弱,略亚人参。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以司开阖。固盗汗自汗,无汗则发,有汗则止;托阴疮癞疮,排脓止痛,长肉生肌。外行皮毛,中补脾胃。下治伤寒,尺脉不至。是上中下、内外、三焦药也。性畏防风,而防风能制黄耆,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盖相畏而相使者,故二味世多相须而用。《衍之功,药中呼为羊肉。久服勿已,耐老延年。
(谟)按∶参耆甘温,俱能补益。证属虚损,堪并建功。但人参惟补元气调中,黄耆兼补卫气实表。所补既略差异,共剂岂可等分!务尊专能,用为君主。君药宜重,臣辅减轻。君胜乎臣,天下方治。臣强于主,国祚渐危。此理势自然,药剂仿之,亦不可不注意也。如患内伤,脾胃衰弱,饮食怕进,怠惰嗜眠,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及夫胀满痞塞,力乏形羸,脉息虚微,精神短少等证,治之悉宜补中益气,当以人参加重为君,黄耆减轻为臣。若系表虚,腠理不固,自汗盗汗,渐致亡阳,并诸溃疡,多耗脓血,婴儿痘疹,未灌全浆,一切阴毒不起之疾,治之又宜实卫护荣,须让黄耆倍用为主,人参少入为辅焉。是故治病在药,用药由人。切勿索骥按图,务须活泼泼地。先正尝曰∶医无定体,应变而施。药不执方,合宜而用。又云∶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佐之以热则热,佐之以寒则寒。如补中益气汤,虽加当归,当归血药也,因势寡,则被参耆所据,故专益气佥名;又当归补血汤,纵倍黄耆,黄耆气药也,为性缓,亦随当归所引,惟以补血标首。佐肉桂附子少热,八味丸云然;加黄 知母微寒,补阴丸是尔。举隅而反,触类而推。则方药之应乎病机,病机之合乎方药。总在君臣佐使之弗失,才致轻重缓急之适中。时医不以本草加工,欲望制方。如是之通变合宜者,正犹学射而不操夫弓矢,其不能也决矣。

- 黄耆《本草蒙筌》
- 黄耆《神农本草经》
- 黄耆《中药学》
- 黄荠水《本草备要》
- 黄耆赤风汤《医林改错》
- 黄芪猪肝汤《保健药膳》
- 黄耆防风汤《医林改错》
- 黄芪粥《食物疗法》
- 黄耆甘草汤《医林改错》
- 黄芪粥《保健药膳》
- 黄耆桂枝五物汤方《医宗金鉴》
- 黄芪蒸乳鸽《保健药膳》
- 黄耆建中汤《医宗金鉴》
- 黄芪银耳炖鸡《保健药膳》
- 黄耆建中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黄芪五物汤证治推论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黄耆建中汤方《医宗金鉴》
- 黄芪五物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黄耆建中汤证(附列门人治验)《经方实验录》
- 黄芪五物汤《时病论歌括新编》
-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方《医宗金鉴》
- 黄芪五物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黄耆桃红汤《医林改错》
- 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伤寒杂病论》
- 黄耆五物汤《医宗金鉴》
- 黄芪芍药桂枝汤方《伤寒杂病论》
- 黄气《中医词典》
- 黄芪芍药桂酒汤《金匮悬解》
- 黄气病兼痧《痧胀玉衡》
- 黄芪芍药桂酒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黄茄根及茎叶《本草易读》
《本草蒙筌》
- 作者:陈嘉谟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总论
- 卷之一
- 草部上
- 卷之二
- 草部中
- 卷之三
- 草部下
- 卷之四
- 木部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卷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