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
味苦、甘、辛,气大热。有毒。酿匪一等,糯米、粟米、秫米、黍米,并可酿造。名亦多般。(醇酒、清酒、白酒、黄酒、腊八酒、清明酒、绿豆酒、羔儿酒,如此多名,不能尽述。)惟糯米面曲者为良,能引经行药势最捷。因走诸经不止,称与附子同功。叶辛甘苦相殊,治上中下分用。辛者能散,通行一身之表,直至极高顶头;甘者能缓居中;苦者能下;淡则竟利小便而速下也。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驻颜色,荣肌肤,通血脉,浓肠胃。御雾露瘴气,敌风雪寒威。诸恶立驱,百邪竟辟。消悉遣兴,扬意宣言。虽然佳酝常称,犹有狂药别号。若恣饮助火,则乱性损身。烂胃腐肠,蒸筋溃髓。伤神减寿,为害匪轻。倘入药共酿,凡主治又异。姜酒疗厥逆客忤,紫酒(即豆淋酒)理螈偏风。葱豉酒解烦热而散风寒,桑椹酒益五脏以明耳目。狗肉汁酿酒日饮,大补元阳;葡萄肉浸酒时尝,甚消痰癖。牛膝干地黄酒更妙,渐滋阴衰;枸杞仙灵脾酒尤佳,专扶阳痿。
又等社酒,亦有小能。
指纳婴儿口中,可令速语;口含喷屋四壁,堪逐蚊蝇。糟 跌伤,行瘀止痛。亦驱蛇毒,仍合冻疮。
(谟)按∶大寒凝海,惟酒不冰。因性热多,独异群物。丹溪亦曰∶酒乃湿中发热,近于相火,醉后颤栗。即此可知,正所谓恶寒非寒,明是热证然也。性却喜升,气必随辅,痰壅上膈,溺涩下焦,肺受贼邪,金体大燥,寒凉恣饮,热郁于中,肺气得之,尤大伤耗。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疮疥,或鼻 ,或泻痢,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其久也病深,或为消渴,为内疽,为肺痿,为痔漏,为鼓胀,为黄胆,为失明,为哮喘,为劳嗽,为吐衄,为癫痫,为难治之病。倘非具眼,未易处治,可不谨乎!

- 酒《本草蒙筌》
- 酒《本草备要》
- 酒《古今医统大全》
- 酒《汤液本草》
- 酒《医学入门》
- 酒《本草衍义》
- 酒《证类本草》
- 酒《食疗本草》
- 酒《顾松园医镜》
- 酒《新修本草》
- 酒《本草求真》
- 酒《饮膳正要》
- 酒《本草新编》
- 酒《药笼小品》
- 酒《本经逢原》
- 酒《千金翼方》
- 酒《本草从新》
- 酒《雷公炮制药性解》
- 酒《得配本草》
- 酒《本草纲目》
- 酒《冷庐医话》
- 韭子一物丸《医方考》
- 酒《本草便读》
- 韭子小茴香蛇床子川椒天雄附子总考《医方考》
- 酒《本草经解》
- 韭子丸《备急千金要方》
- 酒《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韭子散《备急千金要方》
- 酒《名医别录》
- 韭子(韭菜根)《中药学》
- 酒《本草分经》
《本草蒙筌》
- 作者:陈嘉谟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总论
- 卷之一
- 草部上
- 卷之二
- 草部中
- 卷之三
- 草部下
- 卷之四
- 木部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卷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