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味苦,气大寒。味极浓。阴中之阴,降也。无毒。形同牛舌,产自蜀川。必得重实锦纹,勿用轻松朽黑。使黄芩一味,入阳明二经。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达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并载舟楫(桔梗)少停,仍缓国老(甘草)不坠。有斯佐助,才去病邪。如欲下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久煎方服。入剂多寡,看人实虚。盖性惟沉不浮,故用直走莫守。调中化食,霎时水谷利通;推陈致新,顷刻肠胃荡涤。
夺土郁,无壅滞,定祸乱,建太平。因有峻烈威风,特加将军名号。仍导瘀血,更滚顽痰。
破症坚积聚止疼,败痈疽热毒消肿。勿服太过,下多亡阴。若研末鸡清调稠,可敷上火疮取效。
(谟)按∶大黄极寒,硫黄极热。二黄气味悬隔,何号将军相同?盖硫黄系至阳之精,大黄乃至阴之类。一能破邪归正,挺出阳精;一能推陈致新,戡定祸乱。并有过乎诸药之能,宜其同得居上之号也。

- 大黄《本草蒙筌》
- 大黄《本草备要》
- 大黄《本草易读》
- 大黄《汤液本草》
- 大黄《冯氏锦囊秘录》
- 大黄《本草衍义》
- 大黄《医学入门》
- 大黄《吴普本草》
- 大黄《顾松园医镜》
- 大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大黄《本草求真》
- 大黄《新修本草》
- 大黄《本草新编》
- 大黄《中药炮制》
- 大黄《本经逢原》
- 大黄《长沙药解》
- 大黄《本草从新》
- 大黄《药笼小品》
- 大黄《得配本草》
- 大黄《雷公炮制药性解》
- 大黄《中药学》
- 大黄《雷公炮炙论》
- 大黄《轩岐救正论》
- 大黄《本草纲目》
- 大黄《本草思辨录》
- 大黄《神农本草经》
- 大黄《本草崇原》
- 大患后生翳《银海精微》
- 大黄《本草便读》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理学》
- 大黄《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 作者:陈嘉谟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总论
- 卷之一
- 草部上
- 卷之二
- 草部中
- 卷之三
- 草部下
- 卷之四
- 木部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卷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