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本经逢原》书籍目录

甘淡平无毒。入补气药,人乳润蒸入利水药,桂酒拌晒入补阴药,童便浸切。一种栽莳而成者曰莳苓,出浙中,但白不坚,入药少力。凡用须去尽皮膜则不伤真气,以皮能泄利,利津液。膜能阻滞经络也。

《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发明 茯苓得松之余气而成,甘淡性平,能守五脏真气;其性先升后降,入手足太阴、少阴,足太阳、阳明。开胃化痰,利水定悸,止呕逆泄泻,除湿气,散虚热,《本经》治胸胁逆气,以其降泄也。忧恚惊悸心下结痛,以其上通心气也。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以其导热、滋干流通津液也。《本草》言其利小便,伐胃邪。东垣云,小便多者能止,涩者能通,又大便泻者可止,大便约者可通。丹溪言阴虚者不宜用,义似相反者,何哉?

茯苓淡渗,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言其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经》言,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知淡渗之性,必先上升而后下降,膀胱气化而小便利矣。若肺气盛则上盛下虚,上盛则烦满喘乏,下虚则痿 软弱而小便频。茯苓先升后降,引热下渗,故小便多者能止也。大便泻者,胃气不和,不能分利水谷,偏渗大肠而泄注也,茯苓分利阴阳则泻自止矣。大便约者以膀胱之水不行,膀胱硬满,上撑大肠,故大便不能下通也,宜茯苓先利小便,则大便随出也。至若肺虚则遗溺,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胞遗热于膀胱则遗溺,膀胱不约为遗溺,厥阴病则遗溺,皆虚热也。必上热下寒,当用升阳之药,非茯苓辈淡渗所宜,故阴虚不宜用也。此物有行水之功,久服损人。八味丸用之,不过接引他药归就肾经,去胞中久陈积垢,为搬运之功耳。是以阴虚精滑而不觉,及小便不禁者,皆不可服,以其走津也。其赤者入丙丁,但主导赤而已。其皮治水肿、肤肿、通水道、开腠理胜于大腹皮之耗气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本经逢原》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本经逢原》书籍目录
  1. 茯苓《本经逢原》
  2. 茯苓《本草求真》
  3. 茯苓《本草从新》
  4. 茯苓《顾松园医镜》
  5. 茯苓《中药学》
  6. 茯苓《证类本草》
  7. 茯苓《本草思辨录》
  8. 茯苓《本草易读》
  9. 茯苓《本草崇原》
  10. 茯苓《本草蒙筌》
  11. 茯苓《本草便读》
  12. 茯苓《本草备要》
  13. 茯苓《本草经解》
  14. 茯苓《汤液本草》
  15. 茯苓《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16. 茯苓《本草衍义》
  17. 茯苓《名医别录》
  18. 茯苓《吴普本草》
  19. 茯苓《本草分经》
  20. 茯苓《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21. 茯苓《本草分经》
  22. 茯苓《新修本草》
  23. 茯苓《本草分经》
  24. 茯苓《本草经集注》
  25. 茯苓《本草分经》
  26. 茯苓《长沙药解》
  27. 茯苓《本草害利》
  28. 茯苓《药笼小品》
  29. 茯苓《本草撮要》
  30. 茯苓《千金翼方》
  31. 茯苓《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