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气平,味淡。味甘而淡,阳也。无毒。
白者,入手太阴经、足太阳经,少阳经;《象》云∶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而赤或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大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真气,夭人寿。医云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去皮用。
《心》云∶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湿淫所胜,小便不利。淡味渗,泄阳也。治水缓脾,生精导气。
《珍》云∶甘,纯阳。渗泄止渴。
《本草》云∶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消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液》云∶入足少阴,手足太阳。色白者,入辛壬癸;赤者,入丙丁。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味甘、平,如何是利小便。

- 茯苓《汤液本草》
- 茯苓《本草衍义》
- 茯苓《本草备要》
- 茯苓《吴普本草》
- 茯苓《本草蒙筌》
- 茯苓《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茯苓《本草易读》
- 茯苓《新修本草》
- 茯苓《证类本草》
- 茯苓《本草经集注》
- 茯苓《顾松园医镜》
- 茯苓《长沙药解》
- 茯苓《本草求真》
- 茯苓《药笼小品》
- 茯苓《本经逢原》
- 茯苓《千金翼方》
- 茯苓《本草从新》
- 茯苓《雷公炮炙论》
- 茯苓《中药学》
- 茯苓《本草纲目》
- 茯苓《本草思辨录》
- 茯连茶《茶饮保健》
- 茯苓《本草崇原》
- 怫郁歌《伤寒百证歌》
- 茯苓《本草便读》
- 怫郁《伤寒括要》
- 茯苓《本草经解》
- 怫郁《医效秘传》
- 茯苓《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怫郁《伤寒六书》
- 茯苓《名医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