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温脉案
汤 高年冬温犯肺,医用伤寒发表,致燥渴热烦。又进柴葛解肌,呛咳痰多,竟夜无寐。夫伤寒传足经,温邪犯手经,原不同治,况温邪忌汗,表散即是劫津,诊脉虚数,目赤舌绛,温已化热,再令液涸,必延昏痉。
宜甘润生津,苦辛降气,麦冬、杏仁、栝蒌、山栀、知母、贝母、桑皮、橘红。二服热减嗽定。因小溲赤涩,去桑皮,加沙参、赤苓、木通、百合煎汤。再经调理而康。
李 冬温表热传里,唇燥舌干,渴饮呕沫,大便迫泻稀水无度,脉濡缓。乃湿甚生热。饮以鲜芦根汤,随用黄芩、栝蒌、通草、赤苓、车前子、猪苓、半夏曲。数服呕渴自利悉定。去猪苓、夏曲,加滑石、灯心,渗利湿热而愈。
景氏 冬温挟虚,灼热咳嗽,因误治邪陷营分,便血甚多,阴液内涸,舌黑齿焦,神机不发,脉左虚数,右浮疾,耳聋目瞑,颊红,遗溺失禁,此阴欲竭而孤阳浮也。急救液以存阴。用生地、犀角汁、五味子、阿胶、沙参、麦冬、石斛、鸡子黄。三服能呻吟转侧,第脉虚全不受按。去犀角,加洋参、茯神、枣仁、白芍。再服舌润神清,不饥不食,此上脘热痰结也,再加川贝、蒌霜,嗣因肺虚,气不化液。用复脉汤去姜、桂、麻仁,加归、芍,浊痰降,大便得行,脉匀有神而纳谷颇少,此脾阳困而未苏也。改用潞参。茯神、炙草、白术、谷芽、归、芍、莲。枣而食进。
耿 深秋阴疟,冬初重感异气,寒热呕闷,医谓伤寒,发表不应。即用承气,更加苍、朴,头晕壮热,烦渴下利。更医,亦谓伤寒漏底,症属不治。延至目闭语谵,唇泡齿黑,舌干焦而缩。伊芳祖系予隔邑从姑丈,年八十矣。来曰∶三子仅存此一线,今病至危奈何?诊脉右虚数,左弦数。予谓此温邪耳,病在上焦,只宜轻剂疏解气分,硝黄苦寒直降,与无形弥漫热邪何干。苍、朴温燥,劫津助灼,今液涸神昏,邪入心包。
急速生津清热,扫涤心包痰阻,庶望转机。犀角(五分磨汁)、鲜菖蒲(三钱捣汁冲服)、山栀、连翘(各八分)、鲜生地、鲜石斛(各五钱)、沙参、蒌霜、麦冬、贝母(各二钱)、竹茹(三钱)。一服舌润神苏热减。因小水短赤,原方加元参(二钱)、灯心、车前(各五分)。再服热退索食,颐下肿痛,是名遗毒。由感症初失于疏理,仍须清解主治。用豆豉、桔梗、花粉、竹叶、牛蒡、贝母、翘、陈、归、草。数服而消。
袁 阴疟数年,既伤生冷,更感异气;始则寒热咳喘,继则谵烦不寐,上则唇燥舌灰鼻煤,中则咳呕胸胁牵痛,下则遗溺自利污溏,脉弦大数。医不识何症,漫言阴虚垂绝,举家哀恳。勉疏蛤粉、熟地补剂。予谓此温邪化燥,三焦皆受,岂堪涩腻壅邪,治以疏泄则愈,安得此脉便死耶!因思邪从上受,取之上。用薄荷、山栀、桑皮、杏仁、蒌仁、贝母、橘红、石斛、梨皮、赤苓、灯心。明晨嗽烦悉定,胸胁痛平,舌苔浮润矣。
越三日,因心事枨触,午寒晡热,气粗语谵,脉弦大而浮,舌心干,唇齿燥。予谓脉易得汗,但须救液以清心胃燔灼。先用生地、天冬、麦冬、犀角、花粉、石斛、莲子心等。再诊胃脉大,舌心无润,用石膏、知母、竹叶、生白芍、二冬等,脉候乃平,汗出热退七八。逾日舌尖再见干绛,印堂发出红斑,仍属心阳炽盛。随用生地、鲜藕、阿胶(另化)、菖蒲、元参、丹参、天冬,防其热陷心营。二服舌尖润,红斑较淡。后用生地、阿胶、生鳖甲、丹皮、白芍、青蒿等,汗彻身凉,调理而平。

- 冬温脉案《类证治裁》
- 冬温伏邪《也是山人医案》
- 冬温痰火《凌临灵方》
- 冬温辨《医门补要》
- 冬温条辨十条《六因条辨》
- 冬温、寒疫、瘟疫《伤寒心法要诀》
- 冬温为病《丹溪治法心要》
- 冬温《眉寿堂方案选存》
- 冬温温毒条论《六因条辨》
- 冬温《温热暑疫全书》
- 冬夏火热篇《外经微言》
- 冬温《温病正宗》
- 冬应中权《中医名词词典》
- 冬温《儿科萃精》
- 冬应中权《中医词典》
- 冬温《时病论》
- 冬月咳嗽《中医词典》
- 冬温《回春录》
- 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类经》
- 冬温《吴鞠通医案》
- 冬月手足折裂《是斋百一选方》
- 冬温《中医词典》
- 冬至叶蛰宫说《针灸聚英》
- 冬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 冬至叶蛰宫说《针经指南》
- 冬温《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冬至一阳生《思考中医》
- 冬温《中医名词词典》
- 董炳《中医词典》
- 冬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 董采《中医词典》
《类证治裁》
- 作者:林佩琴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重锓类证治裁序
- 序四
- 自序
- 皇清例授文林郎先考羲桐府君传略
- 凡例
- 卷之首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重锓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