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膝风论治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利,两膝壅肿,内外皆痛,腿细膝粗,如鹤之膝,是名鹤膝风。多由足三阴经亏损,风邪乘之使然。治在活血荣筋,兼理风湿。十全大补汤加杜仲、牛膝、羌活、独活。初起漫肿不红,屈伸不利,用葱熨法内消之,或隔蒜灸,内服大防风汤。切忌针刺。或用陈芥子研细,葱姜汁和白蜜调涂。一伏时,患上起泡,泡干皮脱,自愈。若寒热齐作,五积交加散加乌药、僵蚕。若皮色不变,大腿通肿,神效散。若无根虚火,倏忽发热,十全大补汤。血虚发热面赤,脉大而渴,当归补血汤。阴虚形瘦发热,六味地黄汤。若挟湿热,苍龟丸,或二妙散。若系风湿,换骨丹、散膝汤。若侵水湿,蒸膝汤。食少面黄,六君子汤。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屈伸不利,活络丹。成脓溃烂,大防风汤。脓清肌肉不生,或头晕吐痰,八味地黄丸加鹿茸、牛膝。由脚软渐成鹤膝,独活寄生汤。但一膝引痛,上下不甚肿而微红者,名膝游风。防风通圣散加木瓜、牛膝,或换骨丹。或膝两旁肿痛,憎寒壮热,肿处手不可近者,名膝眼毒。胜金丹、仙方活命饮加牛膝。或膝盖上肿痛,亦发寒热,名膝痈。治同上。
《医通》曰∶妇人鹤膝风,因郁怒致损肝脾,而为风邪所袭,或先肢体筋挛,膝渐大,腿渐细,如鹤膝状。
其肿高赤痛者易治,漫肿不红痛者难治。二三月溃而脓稠者易治,半载后溃而脓清者难治。误用攻伐,复伤元气,尤为难治。宜固元气为主。其食少体倦,六君子汤。晡热内热,寒热往来,逍遥散。发热恶寒,十全大补汤。惊悸少寐,归脾汤。月经过期,补中益气汤。月经先期,加味逍遥散。肾阴虚弱,六味地黄丸。凡溃后宜大补脾胃,若脓出反痛,或寒热烦渴,皆属气血亏损,治以培补为宜。八珍汤。
小儿鹤膝风,多因先天肾气衰薄,阴寒凝聚于腰膝。古方以六味丸补肾水,以鹿茸引至骨节而壮里,此治本良法也。
喻嘉言曰∶鹤膝风,即风寒湿之痹于膝者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未可先治其膝,宜养气血,使肌肉渐荣,再治其膝可也。此与治偏枯之症,大同小异,急溉其未枯者,使气血流行而复荣。倘不如此,但用麻黄防风等散风之药,鲜有不全枯者。故治鹤膝而急攻其痹,必并其足痿而不用矣。

- 鹤膝风论治《类证治裁》
- 鹤膝风方《卫生宝鉴》
- 鹤膝风门《张氏医通》
- 鹤膝风(即历节之类)《医学纲目》
- 鹤膝风门主方《疡医大全》
- 鹤膝风 人面疮 肾脏风疮 疮 脚跟疮(附脚肚疮及 口疮) 脚发 嵌甲疮 脚指丫疮 脚背发《医学入门》
- 鹤膝风门主论《疡医大全》
- 鹤膝风《外科十三方考》
- 鹤膝风秘方《华佗神方》
- 鹤膝风《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 鹤膝风诗《医学实在易》
- 鹤膝风《幼科铁镜》
- 鹤膝风痰《中医名词词典》
- 鹤膝风《回生集》
- 鹤膝行迟《保婴撮要》
- 鹤膝风《时方妙用》
- 鹤膝候(幼幼汇集 下)《古今医统大全》
- 鹤膝风《外科全生集》
- 鹤膝节《中医词典》
- 鹤膝风《幼科心法要诀》
- 鹤膝论《婴童类萃》
- 鹤膝风《奇方类编》
- 鹤膝门(二则)《辨证录》
- 鹤膝风《医学从众录》
- 鹤膝痰《中医词典》
- 鹤膝风《奇效简便良方》
- 鹤膝证治《幼幼集成》
- 鹤膝风《医学实在易》
- 鹤血毒《奇效简便良方》
- 鹤膝风《周慎斋遗书》
- 黑白肥瘦刺《针灸素难要旨》
《类证治裁》
- 作者:林佩琴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重锓类证治裁序
- 序四
- 自序
- 皇清例授文林郎先考羲桐府君传略
- 凡例
- 卷之首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重锓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