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冬温
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人感之而即病者,即为冬温。对劳苦出汗之人,温气多袭于表;对冬不藏精,肾经不足之人,温气多袭于里,冬温之病,虽发于冬时,然用药之法,却与伤寒大异。盖温则气泄,寒则气敛,二气本属相反,如误用辛温必变症迭出。冬温之症,头痛有汗,咳嗽口渴,不恶寒而反恶热,或面浮,咽疼胸痛,阳脉浮滑有力者,乃温邪窜入肺经也,宜用辛凉解表法加连翘、象贝治之。口渴甚者,是温邪入于胃腑,再加芦根、花粉治之。如或下痢,阴脉不浮而滑,是温邪已陷入里,宜清凉透邪法加葛根、黄芩治之。倘热势转甚,神昏谵语,舌苔转黑者为难治。急以清热宣窍法或紫雪丹抢治之。
(歌括)
应寒反温病冬温,温气袭表劳汗身。
肾虚之体温袭里,此因冬不藏精成。
用药之法各有别,冬温伤寒各不同。
温则气泄寒气敛,误用辛温变症生。
头痛有汗咳渴浮,不寒恶热咽胸疼。
浮滑有力温窜肺,辛凉解表贝翘增。
下痢温邪陷入里,清热透邪加葛芩。
热甚昏谵苔转黑,祛热宣窍紫雪斟。

- 冬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 冬为伤寒《医学纲目》
- 冬温《中医名词词典》
- 冬天面唇皱破《奇效简便良方》
- 冬温《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冬霜《得配本草》
- 冬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 冬霜《证类本草》
- 冬温《中医词典》
- 冬霜《饮食须知》
- 冬温《吴鞠通医案》
- 冬霜《本草纲目》
- 冬温《回春录》
- 冬时用药诸方《养老奉亲书》
- 冬温《时病论》
- 冬时摄养《养老奉亲书》
- 冬温《儿科萃精》
- 冬石《中医名词词典》
- 冬温《温病正宗》
- 冬伤于寒大意《时病论》
- 冬温《温热暑疫全书》
-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此事难知》
- 冬温《眉寿堂方案选存》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何以伤于寒者而病又何以冬所伤者而春必病《张聿青医案》
- 冬温、寒疫、瘟疫《伤寒心法要诀》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不按跷春不病温义不同《读医随笔》
- 冬温辨《医门补要》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时病论》
- 冬温伏邪《也是山人医案》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夏伤于暑秋必疟《侣山堂类辩》
- 冬温脉案《类证治裁》
《时病论歌括新编》
- 作者:周选堂 制作:“E书时空”
- 作者周选堂简介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正文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