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脉案
潘 呃逆连声,日夜不止。医用丁香柿蒂散加白蔻、木香、刀豆荚之属,随止随发,闷绝而苏,坐不能卧。
诊其脉虚浮而疾,逆气自丹田上升,直犯清道,此肝邪犯胃也。丁、蒂、蔻、香,辛温助火,何济于事。用重以镇逆法,旋复代赭汤去人参,加石决明(醋 )、刺蒺藜(醋炒)以泻肝,半夏(青盐制)以降痰,沉香(磨汁)以下气,一啜逆气镇定,神安熟寐。梦一老妪,引小儿以手捋其左胁曰∶愈矣。醒而呃逆大减,再剂若失。问所梦何人,予曰此镇肝而心脾之神得安也。盖脾之神黄婆,心之神婴儿云。
薛 痰火呃逆,身热咳嗽,脉浮数。此肺受火灼,膈上痰结,遂失整肃下降之权。治用苦辛降逆。橘皮竹茹汤去参、草,加山栀、杏仁、前胡、贝母、栝蒌、豆豉、郁金汁,再剂悉平。
潘 冬初寒热自利,烦渴不寐,呕吐浊痰,右脉小数模糊,左关弦而微劲。是协热下利,胃虚木欲乘土,必作哕逆。治先表里清解,仿景岳柴陈煎。柴胡、黄芩、半夏曲、茯苓、陈皮、栝蒌、枳壳、姜,寒热退,烦渴解,而呃果作。此系浊痰不降,木气上升,宜降痰兼镇逆。用苏子、杏仁(俱炒研)、橘红、竹茹、茯苓、赭石、石决明(醋 研)、姜汁。一服左关脉平,再服呃逆亦定。惟右关虚,乃商镇补中宫法,所谓胃虚则呃也。用山药、扁豆、薏仁(俱炒)、炙草、半夏、陈皮、茯苓、沉香汁,呃平。但宵分少寐,上脘略闷,则痰沫随气上泛,呃仍间作。治用通摄,佐以运脾,所谓脾能为胃行其津液也。蒌仁、煨姜、薏米(生)、茯神、橘白、砂仁、半夏、莲子。气平呃止思食,前方去蒌仁,加潞参、山药、枣仁,健饭如初。
包 呃逆呕沫,食后为剧,是肝胃病。据述阴疟愈后,夏秋浴池,兼啖生冷,遂致呕呃,不时寒懔。
夫肺主皮毛,水寒外袭,感病在经,胃主通纳,生冷伤阳,气随浊逆,怯寒乃肺卫虚,非在经客邪。仲景以呕涎沫为肝病,肝病必犯阳明胃腑。先用温通泄浊,吴茱萸汤加半夏、椒目,呕逆止。再用旋复代赭汤而呃平。
桂 病后脉虚疾,左关尺尤 ,胃虚呃逆,必肝肾之气上奔,而阳明当其冲,因作呃也。化痰利气,是开其道矣。有年体虚,法当镇摄。牡蛎(醋 ,三钱)、石决明( 研,二钱)、赭石(钱半)、竹茹(二钱)、潞参、降香末(各三钱)。一服呃止。再剂去决明、赭石,加茯神、枣仁、远志、山药。服,脉亦和。

- 呃脉案《类证治裁》
- 呃哕《血证论》
- 呃逆《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呃嗳案《丁甘仁医案》
- 呃逆《医学集成》
- 呃《医学真传》
- 呃逆《中医名词词典》
- 呃《临证指南医案》
- 呃逆《医法圆通》
- 呃《医述》
- 呃逆《医理真传》
- 额叶症状群《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呃逆《景岳全书》
- 额上黑《中医词典》
- 呃逆《止园医话》
- 额颅(额)《中医名词词典》
- 呃逆《气功外气疗法》
- 额颅《中医词典》
- 呃逆《傅青主男科》
- 额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呃逆《中医词典》
- 额疽《外科心法要诀》
- 呃逆《经验麻科》
- 额疽《证治准绳·疡医》
- 呃逆《疫疹一得》
- 额疽《医宗金鉴》
- 呃逆《续名医类案》
- 额疽《中医词典》
- 呃逆《医学入门》
- 额角(头角)《中医名词词典》
- 呃逆《医述》
《类证治裁》
- 作者:林佩琴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重锓类证治裁序
- 序四
- 自序
- 皇清例授文林郎先考羲桐府君传略
- 凡例
- 卷之首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重锓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