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症论治
夏至前发为温症,夏至后发为热症。二症有因冬时伏寒,有因当时乍感,其冬月伤寒,至春夏变为温热者,邪有浅深,则发有迟速。(柯韵伯曰,凡病伤寒而成者,根实种于郁火,其人肾阳有余,好行淫欲,外伤于寒。虚阳陷入阴中,冬不遽发,寒日少而蓄热浅,则阳火应春气而病温,寒日多而郁热深,则阳火应夏气而病暑。沈芊绿曰∶春温有不尽由伏寒,由现感春时之邪而病亦名温者,夏热有不尽由伏寒,由现感夏时之邪而病亦名热者。皆自内达外,无表症。若有表症,必重感外邪。温病以黄芩汤为主方,因春温之发,当少阳司令也。热病以白虎汤为主方,因夏热之发,当阳明司令也。且热甚于温,必以白虎汤重为整肃,以其时方炎暑,其症不恶寒,反恶热,自汗而渴,脉洪大。故以石膏之辛寒,清胃腑蕴蓄之热,以知母之苦寒,净少阳伏邪之源,以甘草、粳米之甘平,保肺胃之气,而热可除也。若舌上苔滑者,尚有表邪,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热在里,必耗津,人参白虎汤主之。如恶热烦渴腹满,舌黄燥,或干黑者,宜下,凉膈散、承气汤。热兼暑湿者,凉膈散合天水散。小便不利者,竹叶石膏汤。其感夏令之邪,当时即发者,邪由口鼻吸入,治在手经,不当用足经方。其法与前乍感温症条同参。

- 热症论治《类证治裁》
- 热症论《古今医彻》
- 热症门《石室秘录》
- 热症《幼科折衷》
- 热症饮水得汗而愈《友渔斋医话》
- 热症《寿世保元》
- 热治法《石室秘录》
- 热症《胎产秘书》
- 热中《中医名词词典》
- 热症《中医名词词典》
- 热中《中医词典》
- 热证论治(二十三共十一条)《景岳全书》
- 热中寒中《灵素节注类编》
- 热证变虚论《张氏医通》
- 热中消中《灵素节注类编》
- 热证《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 热肿《圣济总录》
- 热证《中医诊断学》
- 热注大肠《疫疹一得》
- 热证《厘正按摩要术》
- 热灼肾阴《中医名词词典》
- 热证《活幼心书》
- 人HLA基因图及其遗传特征《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热证《古今医案按》
- 人白蛋白(或丙种球蛋白)纯度测定《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热证《全生指迷方》
- 人白蛋白残留铝离子会计师测定(铝试剂法)《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热证《中医词典》
- 人白蛋白吸收度测定《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热阵《目经大成》
-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医学免疫学》
《类证治裁》
- 作者:林佩琴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重锓类证治裁序
- 序四
- 自序
- 皇清例授文林郎先考羲桐府君传略
- 凡例
- 卷之首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重锓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