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胆脉案

《类证治裁》书籍目录

许 伤精发黄,头眩面浮,腰膝乏力,足心如烙,脉洪大而虚。用薛氏六味丸,君茯苓,去泽泻,加生地牛膝(酒蒸熟)、莲子、薏仁,汤丸兼服,饭后用甘菊(炒)、黑山栀、嫩桑叶钩藤泡汤,服数月而痊。

贡 劳伤元气,发黄,食减气少,目黄面晦。仿仲景法,以黄 建中汤去桂、参,入参苓白术散治之,效。后服莲子、薏米、红枣等调理,此专调补脾元,不与诸疸例治,若一例茵陈栀子涤除湿热,恐变成胀满矣。

石 阳黄乃从热化,瘀热在里,蒸动胆液,泄而为黄,明如橘子,今目黄面色亮,头眩,胸痞不渴,肢倦少力,手足心热,大肠结,遇劳则甚,脉右大左虚濡。虽系湿甚生热,然平人脉大为劳,且疸久不愈,乃劳力伤气之候。用补中参渗湿法,潞参、茯苓、薏米、于术(各钱半)、鸡内金茵陈针砂(各二钱)、山栀、甘菊丹皮(各一钱)、炙草(五分)。数服眩痞除,食颇加,去甘菊、山栀,加黄 、白芍(俱炒,二钱)、莲子(炒,十粒)。又数服,黄渐退。

某 长夏暑湿外蒸,水谷内蕴,脾阳失运,头眩欲呕,面如熏黄,食入作胀,午后烦而溺赤,脉濡,左略大。先宜厘清法,羚羊角、山栀、茵陈、赤茯、薏仁、制半夏砂仁壳滑石石斛车前子灯心,三服诸症已减。改为浓朴(姜制)、枳壳(炒)、陈皮大腹皮薄荷、茵陈,二服胀除,黄未退,欲速。更医,用沉香、焦术等燥品,忽发颧疸,又用犀角黄连,午前后潮热,用生地、知母,黄势更剧,面晦黑,寒热额汗,腹满呕泻,舌苔腻白,膈有粘涎。复商治,予谓此湿胜也。湿壅则生热,治宜渗湿。用四苓散半夏曲橘白、薏仁、煨姜,午前服泻减,呕沫犹是,暑湿交蒸,浊涎失降,脉见濡数,亦热从湿化象也。更用胃苓汤白术,加制半夏、生薏仁、煨姜,其苍术(生用)

锅巴汤煎,呕止泻少,惟烦热之起伏,随太阳之升沉,午未特甚,则湿去而热留也。因用黄芩、丹皮、山栀、赤苓、地骨皮栝蒌根汁,加六一散(一钱)冲服。泻热悉止,惟神倦嗜卧,卧觉口燥,津不上朝于肺。用参、麦入加味逍遥散内,扶元生津,兼散郁蒸,脉息乃平,惟左关较大。仿《石室秘录》,用白术(五钱)、茯苓(三钱)、薏仁(一两)、龙胆草、山栀、茵陈(各一钱)、潞参、黄 (各二钱)、燥脾湿,培真元,佐泻火,后仍欲速效,误服前医滋阴之剂,遂成不治。

脾虚伤湿,病发阴黄,数年面浮足肿,头眩唇白,便后血,与调补药稍愈。近便血虽止,溏而不爽,小水短数,腹大而硬,身热体倦,脉细小濡数。与补中升提佐以淡渗,腿足肿退,脉较有神。继与潞参、生术、赤苓、丹皮、黑山栀、茵陈、牡蛎升麻。大便爽,热较轻,中脘偶痛。去丹、栀、升、术,加木香陈皮白芍,痛除。改用肾气汤去山萸、泽泻附子,加炮姜,腹渐软,后因不慎于口,竞以胀终。

耿 久疸神疲,头眩面浮,不时热渴,脉虚大阳浮不敛。宜摄阴和阳。牡蛎、白芍、五味洋参熟地麦冬石斛、橹豆皮,数服效。

钱 黄胆伤食,腹胀溺黄,用健脾分消之品,加入茵陈汤,腹胀如故,拟阳明胃腑瘀热郁蒸。用禹余粮(醋 ,七次)、生地、松萝茶(各四两)、绿矾( ,一两)、枣肉(煨),研捣为丸。服愈。

唐 童年面黄,能食目眩,发热不时,由湿甚生热,热蒸变黄,胃热谷消,此为谷疸。宜猪肚丸

入秋,食后胀眩便溏,脉虚小,热与湿搏,由太阴不运,少阳化风。主理脾阳,佐以熄风。生白术、潞参、陈皮、薏仁、鸡内金半夏曲(俱炒)、茵陈、赤苓、甘菊(炒)、天麻(煨),服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证治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证治裁》书籍目录
  1. 黄胆脉案《类证治裁》
  2. 黄胆论治《类证治裁》
  3. 黄胆脉候《类证治裁》
  4. 黄胆论(附黄病)《婴童类萃》
  5. 黄胆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6. 黄胆论《症因脉治》
  7. 黄胆门《幼科指南》
  8. 黄胆论《卫生宝鉴》
  9. 黄胆门(附黄肿 附黄汗)《丹台玉案》
  10. 黄胆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1. 黄胆门(幼幼汇集 中)《古今医统大全》
  12. 黄胆解《儿科萃精》
  13. 黄胆秘方《华佗神方》
  14. 黄胆简便方《幼幼集成》
  15. 黄胆尿赤《奇效简便良方》
  16. 黄胆兼外感《医学衷中参西录》
  17. 黄胆尿赤《回生集》
  18. 黄胆兼目疾论《银海指南》
  19. 黄胆取黄法屡试屡验《回生集》
  20. 黄胆候《诸病源候论》
  21. 黄胆痧《痧胀玉衡》
  22. 黄胆黑疸说《研经言》
  23. 黄胆神方《奇方类编》
  24. 黄胆黑疸《读医随笔》
  25. 黄胆统论《圣济总录》
  26. 黄胆方十三首《外台秘要》
  27. 黄胆小便不利及腹满喘方二首《外台秘要》
  28. 黄胆方《仁术便览》
  29. 黄胆章《医学妙谛》
  30. 黄胆大小总论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31. 黄胆证毋拘五证宜别三焦论《叶选医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