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脉案
蒋 色苍形瘦,是体质本属木火,食入脘阻呕沫。经言三阳结,谓之膈。夫三阳皆行津液,而肾实五液之主。有年肾水衰,三阳热结,腐浊不行,势必上犯,此格拒之由,香岩先生所谓阳结于上,阴衰于下也。
通阳不用辛热,存阴勿以滋腻。一则瘦人虑虚其阴,一则浊沫可导而下。半夏(青盐拌制)、竹茹、蒌霜、熟地炭、杞子炭、牛膝炭、茯苓、薤白、姜汁。数服渐受粥饮,兼服牛乳数月不吐。
耿 年近古稀,两尺脉微,右关弦迟,气噎梗食,吐出涎沫,气平食入。夫弦为木旺,迟为胃寒。弦迟在右,胃受肝克,传化失司,治在泄肝温胃,痰水自降。丁香、益智仁煨、苏子霜、茯苓、青皮、砂仁、姜(煨)。
数服痰气两平。
陈 酒客中虚,气阻成噎,必有蒸湿酿痰。脉来迟弱,中脘阳衰,饮米粥亦拒,得热酒辄行,明系阳微欲结。法宜通阳则胸脘得展,湿痰得降,而运纳有权。潞参、茯神、茯苓、砂仁、丁香、半夏(姜制)、广皮、姜、枣煎。数服,粥饮不拒矣。后再加干姜(炮淡,二分)、益智仁(生研),数服胸舒而纳食。
某氏 因恼怒曾呕瘀血,已是肝逆。今胸痛吐沫,脉涩尺微,食入反出,火土两衰,蒸化无力,乃脾肾阳衰候也。然犯辛燥,又虞动血,择其辛温通降者宜之。韭子(炒研)、苏子、沙苑子、砂仁、降香(汁冲)、茯苓、半夏曲、益智子(煨研),数服食进,痛沫悉止。
钟氏 脾胃阳衰,浊饮不降,食入胀痛,有吐逆反胃之虞。右脉濡涩,左脉弦。宜泄肝浊以通腑阳。
浓朴(姜制,五分)、椒目(六分)、茯苓(三钱)、半夏(姜制,钱半)、苏子(炒研,七分)、枳壳(炒)、陈皮,加姜,此三因七气汤加法,气降则饮降矣。再服呕胀减,大便得通,嗣用温脾胃,兼辛通降逆。半夏、砂仁、韭子(炒研)、益智仁(煨研)、茯苓、石见穿、生姜。数服渐纳谷食矣。
丁 中年丧子,悲惋成噎,脘痛吐食。此清阳不旋,逆气不降,宜善自排遣,达观随化,非药石能愈之。贝母、郁金、茯神、制半夏、栝蒌、韭白汁、姜汁、苏子汁冲服。痛呕俱减。
族某 客冬怫悒吐食,粒米不纳,仅进粥饮。今春怯寒吐沫,二便俱少,脉细涩模糊,浊逆阳微,肝肾不主吸气。岂容再服萸、地酸腻,阅所服方,竞不识辛通大旨,仿两通厥阴、阳明主治为近理。苏子、杏仁、川贝、益智、橘白、潞参、茯苓、制半夏、姜汁、韭白汁冲服。数剂涎沫少,粥饮多进,间进牛乳,亦不吐。

- 噎膈脉案《类证治裁》
- 噎膈论《医贯》
- 噎膈门《张氏医通》
- 噎膈论《症因脉治》
- 噎膈门《医方考》
- 噎膈解《素灵微蕴》
- 噎膈门(附梅 气)《丹台玉案》
- 噎膈极验方《奇效简便良方》
- 噎膈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噎膈根原《四圣心源》
- 噎膈证《明医指掌》
- 噎膈反胃之辨《医学读书记》
- 噎候《诸病源候论》
- 噎膈反胃章《医学妙谛》
- 噎气《回春录》
- 噎膈反胃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 噎塞《备急千金要方》
- 噎膈反胃脉缓论《三指禅》
- 蠮螉《神农本草经》
- 噎膈反胃脉候《类证治裁》
- 冶冻死方《回生集》
- 噎膈反胃论治《类证治裁》
- 冶诸热证《育婴家秘》
- 噎膈反胃本于阴枯阳结论《叶选医衡》
- 野白术《本草从新》
- 噎膈反胃《也是山人医案》
- 野薄荷《滇南本草》
- 噎膈反胃《时方妙用》
- 野瘭《中医词典》
- 噎膈反胃《灵素节注类编》
- 野菜谱《中医词典》
《类证治裁》
- 作者:林佩琴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重锓类证治裁序
- 序四
- 自序
- 皇清例授文林郎先考羲桐府君传略
- 凡例
- 卷之首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重锓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