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脉案

《类证治裁》书籍目录

杨 冬月办公,夜半猝倒榻下,不省人事,身热痰壅,口 舌强,四肢不收,脉左虚涩,右浮滑。

先用姜汁热挑与之,痰顿豁。暂用疏风化痰药宣通经隧,神识渐清,右体稍能转侧,但左体不遂,语言模糊。

症属真阴素虚,以河间地黄饮子,去桂、附、巴戟,加杞子、牛膝(俱酒蒸)、木瓜何首乌。数十服,诸症渐退,稍能步履,惟左手不遂。前方加桂枝姜黄数剂,左腋时时微汗,不一月,左手如常。

按此症乃风自火出,火自阴亏,水不涵木,肝风内煽,痰火上乘,堵塞清窍,是以猝倒无知也。口者,胃脉挟口环唇,寒则筋急,热则筋弛,或左急右缓,或右急左缓。(《张氏医通》曰∶左寒右热则左急而右缓,右寒左热则右急而左缓;盖左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中寒则逼热于左,阳气不得宣通故也。)舌强者,舌本心苗,肾脉系舌本,心火盛,肾水衰,故舌强。肝主筋,胃主四肢,肝胃血虚,则筋不荣而成痿软也。左脉涩则水亏,右脉滑则痰盛,此偏枯之象已具,但非暂进豁痰,则经隧不开,汤液难下。用地黄饮子减去阳药,正以五志过极而生火,法当滋阴而风火自熄。河间谓中风瘫痪,非肝木之风,亦非外中于风,乃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猝倒无知也,亦有因五志过极而猝中者,皆非热甚,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制地黄饮子,原主补肾之真阴。但阴虚有二,有阴中之水虚,有阴中之火虚,火虚者桂、附、巴戟可全用,水虚者非所宜也。

族某 左体麻木,胫骨刺痛,腰膝痿软,能饮多痰,脉左大右濡,此阴虚生热而挟湿痰也。用薛氏六味地黄丸作汤剂,君茯苓,加生术、薏仁、牛膝黄柏(俱酒炒)。十数服诸症悉退,步履如初。丹溪以麻为气虚,木为湿痰败血,其胫骨刺痛者,肾虚挟火也,腰膝痿软,肾将惫矣。法当戒饮,以六味汤滋化源,而君茯苓,佐术、薏,引用牛膝、黄柏以泄湿热,利腰膝,不犯先哲类中禁用风燥之例。

李 右体不遂,艰于行步,已为三年痼疾,辞以难治。询所苦,曰∶大便甚难,但得爽利为幸耳。

诊其脉,右三部全伏,左三部洪大无伦。因思右枯既久,腑阳必衰,大肠曲折至右畔,传送自迟,宜从风秘法,以辛通濡润,如搜风顺气丸。但命火衰微,右体冰冷,先用崔氏桂附八味丸作煎剂,二服便爽,右肢运动稍活,后于八味丸苁蓉当归,蜜丸服。效。

孙 高年上盛下虚,头眩肢麻,耳鸣舌强,值少阳司令,肝风内震,脉象浮洪,消谷善饥,便溏汗泄,皆液虚风动之咎。交夏火旺,遂口 言謇,此风火袭络,类中显然,最防倾仆痰涌。又午刻火升,头汗身热,其由来则本阴不交阳,无攻风劫痰之理。治以水涵木,兼摄虚阳。熟地(五钱)、五味子(五分)、麦冬(钱半)、茯神(三钱)、牡蛎(醋 研三钱)、甘菊(炒钱半)、鲜石斛(三钱)、白芍(二钱)、川贝母(钱半)、丹皮(一钱)、阿胶(水化二钱)。三服诸症悉退,脉渐平,惟夜卧少安帖,此肝虚而魂失静镇也。原剂中加龙骨( 七分),接服无间。另订膏方,即用前味加洋参萸肉莲实桑枝(取嫩者),熬膏收贮,窨退火气,每服五钱。能加意调摄,可望回春。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证治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证治裁》书籍目录
  1. 中风脉案《类证治裁》
  2. 中风论治《类证治裁》
  3. 中风脉候《类证治裁》
  4. 中风论(徐氏书)《针灸大成》
  5. 中风脉候吉凶《冯氏锦囊秘录》
  6. 中风论(附破伤风 鸡爪风)《婴童类萃》
  7. 中风门《张氏医通》
  8. 中风论(出洁古家珍)《卫生宝鉴》
  9. 中风门《医方考》
  10. 中风论《侣山堂类辩》
  11. 中风门《医学心悟》
  12. 中风论《古今医彻》
  13. 中风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14. 中风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5. 中风门《养生导引秘籍》
  16. 中风论《医门法律》
  17. 中风门《养生导引法》
  18. 中风论《医学源流论》
  19. 中风门(二十五则)《辨证录》
  20.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金匮玉函经二注》
  21. 中风门(妇科心镜 上)《古今医统大全》
  22.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高注金匮要略》
  23. 中风门(附痫症)《丹台玉案》
  24.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二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25. 中风门方《医门法律》
  26.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27. 中风门要药《冯氏锦囊秘录》
  28.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心典》
  29. 中风秘方《华佗神方》
  30.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浅注》
  31. 中风偏枯治法刍议《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