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方
〔里虚〕益阴汤 萸 地 丹 芍 麦 味 山药 泽泻 灯草 地骨皮 莲子 虚加人参。
〔表里〕黄 汤 地 茯苓 天冬 麻黄根 肉桂 龙骨(各一钱) 麦冬 五味 防风(各八分)
归草(各七分)
〔阳虚〕 附汤 附(各二钱) 姜(十片)
〔阴虚〕当归地黄汤 归 芍 苓 术 柏 陈 草 人参 熟地 生地 知母 浮麦 枣
〔自汗〕黄 建中汤 见本卷衄血。
〔酒风〕白术散 白术(一两二钱五分) 防风(一两五钱) 牡蛎(三钱)
〔心汗〕朱砂安神丸 黄连(五钱) 炙草 生地(各三钱半) 当归(二钱半) 朱砂(一钱半)
〔肾汗〕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补肾〕还少丹 见一卷中风。
〔肺汗〕黄 六一汤 (六钱) 草(一两) 煎服。
〔肾汗〕五味子汤 五味 山萸 龙骨 牡蛎 何首乌 远志 五倍子 地骨皮
〔盗汗〕参苓散 参 苓 枣仁
〔心肾〕心肾丸 参 归 地 苓 味 牛膝 苁蓉 菟丝子 山药 鹿茸 附子 龙骨 远志
〔心惕〕柏子仁汤 柏子仁 半夏曲(各二两) 牡蛎 人参 白术 麻黄根 五味(各一两)
麦麸(半两) 枣肉为丸。
〔病后〕十全大补汤 见一卷中风。
〔津脱〕大补元煎 见一卷中风。
〔痰汗〕理中降痰汤 参 术 姜 草 名理中汤,此加苓、夏、苏子。
〔汗痉〕防风当归汤 芎 归 防 地
〔亡阳〕桂枝加附子汤 桂 芍 草 姜 枣 名桂枝汤,此加附子。
〔风湿〕防己黄 汤 见一卷湿。
〔少阳〕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三阳〕白虎汤 见一卷中风。
〔蓄血〕犀角地黄汤 见一卷温。
〔血瘀〕桃仁承气汤 见一卷疫。
〔胃热〕五苓散 见一卷温。
〔发黄〕茵陈蒿汤 见一卷湿。
〔阴阳〕逍遥散 见一卷火。
〔理湿〕调卫汤 麻黄根 黄 羌 麦冬 地 归 草 芩 夏 猪苓 苏木 红花 五味子
〔阳明〕大柴胡汤 见一卷温。
〔心汗〕参归腰子 人参 当归(各五钱) 猪腰(一个煮) 再蒸。
〔肾虚〕安肾丸 芦巴 补骨脂 川楝子 茴香 续断(各一两半) 杏仁 桃仁 山药茯苓(各一两)
〔外治〕牡矾丹 牡蛎粉 黄丹(各二两) 枯矾(四两) 研擦。
〔血汗〕夺命散 朱砂 寒水石 麝香 等分,每服五分,又名定命散。
〔产血汗〕 皮汤 皮烧灰 米饮下, 肉煮食,更妙。
〔外治〕红粉散 麻黄根 牡蛎(各一两) 赤石脂 龙骨(各五钱) 绢包擦之。
〔补虚〕大补黄 汤 参 术 草 芎 归 萸 五味 桂心 防风(各一两) 茯苓(一两半)
熟地 苁蓉(各三两) 姜 枣
〔阴血〕生脉散 见一卷暑。
〔培元〕保元汤 见一卷火。
〔偏枯〕人参养营汤 见本卷劳瘵。
〔发表〕小续命汤 见一卷中风。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幼幼集成》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审视瑶函》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明医杂着》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温病正宗》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医贯》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六因条辨》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原机启微》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外科精义》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小儿药证直诀》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外科医镜》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并注《口齿类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并注《女科撮要》
《类证治裁》
- 作者:林佩琴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重锓类证治裁序
- 序四
- 自序
- 皇清例授文林郎先考羲桐府君传略
- 凡例
- 卷之首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重锓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