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湿症论治

《类证治裁》书籍目录

(风湿 湿热 寒湿 暑湿 中湿附)

湿为阴邪,乃重浊有质,不比暑热弥漫无形,其自外受者,雾露泥水,由地气之上蒸,经所谓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自内生者,水谷生冷,由脾阳之不运,经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湿蒸于上,则头胀如蒙,经所谓因于湿,首如裹也。湿感于下,则跗肿攻注,经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也。在经络则痹痿重着,经所谓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也。在脏腑,则呕恶肿胀,小水赤涩,经所谓湿胜则濡泻也。又或在肌表,则恶寒自汗;在肉分,则麻木浮肿;其身重如山,不利转侧;腰膝肿,筋骨痛

小溲秘,大便溏。则有湿兼风者,有湿兼热者,有湿兼寒者,有湿兼暑者,有中湿而口 舌强,昏不知人,类中风者。不得误作中风症治。在表在上,宜微汗;在里在下,宜渗泄;中虚,宜实脾;挟风而外感者,宜解肌;挟寒而在半表半里者,宜温散;挟暑热而滞于三焦者,宜清利分消;其湿热蒸痰,内闭昏厥者,宜宣窍逐秽,此治湿之要也。

〔湿阻上焦〕头胀脘闷,不饥溺涩,宜开肺气,通膀胱。桔梗通草滑石半夏栝蒌浓朴杏仁、蔻仁、薏米、茯苓香豉淡竹叶等。

〔湿滞中焦〕肠胃属腑,湿久生热,传送既钝,大便不爽,宜主温通,佐淡渗,如枳壳砂仁壳橘白草果藿香半夏曲大腹皮猪苓泽泻之类。脾阳不运,湿郁腹膨,用术、朴、姜、半之类,以温运之。

以苓、泽、腹皮滑石之类,以渗泄之。兼寒,实脾饮。兼风,胜湿汤。

〔湿痰阻窍〕湿郁蒸痰,神呆语謇。宜主开郁,佐辛香。郁金石菖蒲、浓朴、半夏佩兰金银花茯神、栝萎、枳壳之类。神昏内闭,邪入心包,宜芳香宣窍。佩兰银花露、犀角连翘心等送至宝丹

〔湿流关节〕体酸骨痛,不利屈伸,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其夹风者,必加烦热,流走拘急。防风汤

夹寒者,必加挛痛浮肿。五积散加减。风寒湿合则成痹。详痹。

〔风湿〕一身尽痛,属风湿相搏。除湿羌活汤。肢体烦痛,头重鼻塞,或泻利,或下清血,为风木之邪,内干湿土,神术汤。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 汤。仲景论风湿之脉,浮虚而涩。

〔湿热〕脉滑数,溺赤涩,引饮自汗,属湿热。宜主清火,佐分利,清热渗湿汤,或小厘清饮。湿盛身痛,溺涩体重,发渴,五苓散羌活。身黄如橘色,溺涩腹微满,茵陈蒿汤。身黄溺涩而渴,五苓散茵陈

烦热溺涩而渴,桂苓甘露饮。湿热相搏,清热渗湿汤。肩背沉重,肢节烦痛,或遍身痛,脚膝肿痛,属外因湿热,当归拈痛饮。湿热之内因,则水肿小便不利,五苓散、神芎丸之类。分轻重之泄,后用实脾之剂调理。六君子汤异功散。阴虚多火,兼走精者,湿袭精窍也,虎潜丸,或加白术牡蛎。有气如火,从脚下起入腹,属湿郁成热,二妙丸牛膝防己。叔和《脉经》云∶湿热之脉滑疾。

〔寒湿〕脉不滑数,溺清便利,身痛无汗,关节不利,牵掣作痛,属寒湿,宜温利,七味渗湿汤、五苓散。

脉虚者宜温补,理中汤茯苓、薏米。四肢浮肿,不利屈伸,大便多溏,除湿汤。或升阳除湿汤。腰痛身重,小便不利,肾着汤。如寒热之气中于外,此与内生之湿不同,宜温而兼散,五积散,或加味五苓散。叔和《脉经》云∶脉大而浮,虚而涩,皆寒湿。

〔暑湿〕溽暑酿湿,呕吐泻利,六和汤。先伤于湿,因而中暑,两胫逆冷,胸满头重,妄言多汗,脉阳弱阴急,病名湿温,切不可汗。苍术白虎汤。 仲景论中暑之脉,弦细芤迟,若兼湿,则虚濡,或虚涩。

〔中湿〕关节重痛,浮肿喘满腹胀,昏闷不知人,脉必沉缓或沉微,属中湿。除湿汤。有破伤处,因澡浴湿入疮口,昏迷沉重,身强直,口噤,状类中湿,名破伤湿。白术酒,或用 牡蛎粉二钱,甘草汤调服。仍取粉敷疮口。叔和《脉经》云∶脉沉而缓,沉而细,皆中湿。

沈氏云∶湿在上,宜防风,风能燥湿也;湿在中,宜苍术,土干燥湿也;湿在下,宜利溺,开沟利湿也。湿在周身,宜乌药羌活。湿在两臂,宜桑条、威灵仙。湿在两股,宜牛膝防风、萆 。分部位治之。

其伤湿由肾虚者,腰冷如坐水中,肾着汤。由脾虚者,腹满吐酸,苓姜术桂汤。体气虚弱者,身重便溏,清燥汤。酒湿者,呕泻发热葛花解酲汤。坐卧湿地,当风凉,足膝拘挛者,独活寄生汤。年老衰惫,妇人肾虚血竭,致腰脚痛者,独活寄生汤脾胃不和,伏湿水泻者,加味平胃散脾湿泄泻者,胃苓汤苍术丸

湿家治法,大概宜发微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仲景谓湿家忌汗,以身本有汗,易至亡阳,故湿温症误发其汗,名曰重 ,所宜深戒。然久冒风凉,以水灌汗,遏郁生阳,又不得不微汗之。不可大发汗,大发汗则湿去热留,防其变症。东垣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真阳素虚之人,汗出,小便滴沥,正泉竭而阳欲亡之候。若以为湿热而大利之,真阳无水,顷刻脱离而死矣。不宜过利,第去其六七,即改用理脾之剂,否则亏其肾水。罗氏曰∶春夏之交,病如伤寒,其人汗自出,肢体重痛,转侧难,小便不利,此名风湿。

因时令阴雨,或坐卧卑湿,或引饮过多,宜利小便,五苓散。湿去则愈。切忌汗下,误则不救。医不识症,误作伤风治之,发汗死,下之亦死。丹溪曰∶湿本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润,秋凉则万物燥也。

夫热郁生湿,湿生痰,用二陈汤加酒黄芩、羌活、防风,去风行湿。以风能胜湿也。又曰∶湿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平胃散主之。湿在上,宜微汗而解,不欲汗多。忌麻黄葛根等,宜防己黄 汤。湿在中下,宜利小便,五苓散主之。此淡渗治湿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证治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证治裁》书籍目录
  1. 湿症论治《类证治裁》
  2. 湿症(合参)《伤寒指掌》
  3. 湿症脉候《类证治裁》
  4. 湿症《药症忌宜》
  5. 湿症用酒辨《外科全生集》
  6. 湿症《医学实在易》
  7. 湿症章《医学妙谛》
  8. 湿症《证治汇补》
  9. 湿中《中医词典》
  10. 湿症《评琴书屋医略》
  11. 湿肿《中医词典》
  12. 湿证诗《医学实在易》
  13. 湿肿《外科正宗》
  14. 湿证候(幼幼汇集 上)《古今医统大全》
  15. 湿肿门主方《疡医大全》
  16. 湿证非易治之病《温病正宗》
  17. 湿肿门主论《疡医大全》
  18. 湿证《伤寒总病论》
  19. 湿浊《中医名词词典》
  20. 湿证《伤寒总病论》
  21. 湿浊《中医词典》
  22. 湿证《医学摘粹》
  23. 湿浊内生《中医基础理论》
  24. 湿证《医学摘粹》
  25. 湿浊上升要诀《华佗神方》
  26. 湿证《明医指掌》
  27. 湿阻《中医内科学》
  28. 湿证《古今名医汇粹》
  29. 湿阻气分《中医名词词典》
  30. 湿证《医学正传》
  31. 湿阻气分《中医词典》

《类证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