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肺痈论治
肺痿者津枯叶悴,因热在上焦,咳久伤肺,始则寒热自汗,口吐浊沫,或吐红丝脓血,脉数而虚者是也。
肺痈者,咽干吐脓,因风热客肺,蕴毒成痈,始则恶寒毛耸,喉间燥咳,胸前隐痛,痰脓腥臭,按右胁必痛,着左卧则喘,脉滑数有力者是也。肺痿伤在无形之气,气伤者调其元。肺痈毒结有形之血,血结者排其毒,此治法之概也。分而论之,肺痿由津液枯燥,至肺管日窒,咳声不扬,动即气喘,治在补气血,生津液,佐以止嗽消痰。宜人参、玉竹、五味、阿胶、白芍、麦冬、当归、熟地、紫菀、川贝、杏仁等。其肺劳成痿,虚热咳血者,人参固本丸,不时噙化。肺虚喘急自汗者,安肺汤。往来寒热,自汗烦渴者,紫菀散加银柴胡,姜用蜜制。咳脓血,发热盗汗者,劫劳散。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炙甘草汤。痰嗽午热声嘶者,紫菀散加丹皮、姜、枣。喘咳失音咯血者,人参蛤蚧散。其虚寒羸瘦,嘘吸胸满者,千金生姜温中汤。凡肺痿症,咳唾咽燥,欲饮水者,自愈。张口短气者,危。肺伤咯血喉哑者,不治。肺痈由热蒸肺窍,至咳吐臭痰,胸胁刺痛,呼吸不利,治在利气疏痰,降火排脓,宜安肺桔梗汤。
初起肺受风寒喘嗽者,小青龙汤散解之。喘不得卧,胸胀者,葶苈大枣泻肺汤泻之。肺气不化,水道不利者,苇茎汤疏利之。苇茎汤大疏肺气,使湿浊悉从溺孔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者,皂荚丸涤之。皂荚丸荡涤痰浊,无坚不入。咳脓腥秽者,桔梗汤开提之。咳而短气溺少者,参 补肺汤调之。体倦食少脾虚者,参术补脾汤养之。脓已 者,排脓散,或金鲤汤,或薏苡根煎汁饮,大效。痰中带血胸痛者,枯梗杏仁煎,或肺痈神汤主之。吐脓咽痛者,甘桔汤加杏仁、贝母。痈久不敛者,川槿汤。如思虑劳心致动阴火,痰臭转甚者,六味丸加麦冬、紫菀。二症溃后,宜补脾肺,滋肾水,不宜专攻其疮。凡肺痈症初起,痰觉腥臭,用陈腌芥卤温服,或浓煎荷叶汁加白蜜服效。咳则微痛,痛在胸右,为肺之长叶,坐卧如常,饮食知味者,易治;若溃后寒热胁痛,痛在胸左,为肺之短叶,或坐卧不安,饮食无味者,难治;若喘鸣不休,坐不得卧,咯吐脓血,色如败卤,饮食艰进。声哑鼻扇者,不治。肺痈已破入风者,浓煎葱白香豉汤频服。然多不救。

- 肺痿肺痈论治《类证治裁》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论三首、脉证四条、方十五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肺痿肺痈脉候《类证治裁》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 肺痿肺痈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金匮要略心典》
- 肺痿咯血秘方《华佗神方》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金匮要略浅注》
- 肺痿门《张氏医通》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金匮玉函经二注》
- 肺痿三《金匮悬解》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高注金匮要略》
- 肺痿嗽《中医词典》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金匮要略方论》
- 肺痿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 肺痿小便数《圣济总录》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
- 肺痿咽燥《圣济总录》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金匮悬解》
- 肺痿一《金匮悬解》
- 肺痿肺痈欬嗽上气《医宗金鉴》
- 肺痿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肺痿肺痈肠痈《丹溪手镜》
- 肺痿主方《外科启玄》
- 肺痿肺痈《痰火点雪》
- 肺痿主方《痰火点雪》
- 肺痿肺痈《张聿青医案》
- 肺吸虫病《病理学》
- 肺痿肺痈《医碥》
- 肺系《中医名词词典》
《类证治裁》
- 作者:林佩琴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重锓类证治裁序
- 序四
- 自序
- 皇清例授文林郎先考羲桐府君传略
- 凡例
- 卷之首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重锓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