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症论治
饮以养阳,食以养阴,饮食人所以卫生,而脾胃实生之本也。胃旺则多食不滞,过食不饥。脾运则分五脏,荣润四肢。若生冷戕胃,饥饱戕脾,中气先馁,不宜专事消导。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砂仁。夫中气即脾胃冲和之元气也。然胃气以下行为顺,脾气以健运为能。胃强脾弱,则消谷而便溏;脾强胃弱,则知饥而纳少。故胃阳虚,饱食辄嗳者,宜温通。如橘红、浓朴、益智、枳壳、半夏曲、草蔻、苏子、谷芽。若守补则壅,忌炙草、焦白术、炮姜。脾阳虚,多食不化者,宜香燥。如砂仁、丁香、木香、白术、半夏、神曲、薏苡、橘白、鸡内金,若腻补则滞,忌地黄、萸肉等。脾胃阴虚,不饥不食,口淡无味者,宜清润以养之。如沙参、扁豆子、石斛、玉竹、当归、白芍、麻仁、粳米、大麦仁。若消导则耗气劫液,忌枳、朴、楂肉、萝卜子、曲 。伤饮恶饮,伤食恶食,呕而腹满,为胃寒生痰,和胃二陈煎。食填太阴,腹闷绞痛,为木郁食厥,急吐之。用阴阳水烧盐汤探吐,痛定后服藿香散。饮食留滞,脘痞腹胀者,为腑气不宣,消导之。大和中饮。饮冷吐利,脾元受困者,温其寒。理中汤,或温胃饮去黄 。食下气逆,哕呃噎膈者,开其郁。神香散加橘皮、竹茹、半夏。食后动怒,胁满而痛者,平肝气。柴胡、枳壳、香附、青皮、山栀子、生白芍。饮酒伤中,发热呕泻者,利其湿。葛花解酲汤。肝胃不和,脉弦脘痹者,泄木安土。木瓜、吴萸、白芍、金橘、益智、良姜、红枣、小麦。脾肾两衰,虚寒滑脱者,温中补阳。四维散加肉蔻。但肾阳衰者,二神丸。凡嗜热酒者,脘必瘀血,宜郁金、木香、丹参、当归、降真香。喜冷食者,症多中寒,宜八味理中丸。胃虚则呕悸动风,宜牡蛎、白芍、茯神、人参、枣仁、炙草、阿胶。胃实则痞满内热,枳实消痞丸、生姜泻心汤。脾虚则食后反饱,异功散去甘草,加砂仁、谷芽。脾瘅则口甜畏食,佩兰叶煎汤。胃上逆则导其浊滞,豆豉、枳实、竹茹、栝蒌仁、橘皮、地栗粉、浓朴、甚则小承气汤。脾下陷则升其清阳,举元煎。湿伤脾胃,腹肿便难,宜兼升降,则运化宣通。半夏、砂仁壳、茯苓、橘白、浓朴、枳实、草蔻、煨姜。若饮食不甘,口苦不寐,胆热乘脾者,宜导痰泄热,则土郁舒。加味温胆汤去熟地,加丹皮、山栀、桑叶、生枣仁。食已吐酸,肝逆犯胃者,宜降火泄浊,则木郁达。戊己丸加茯苓、山栀。胁痞者,黄连泻心汤。其饮食减少,有脾胃虚热,安胃饮;有中气虚寒,养中煎;有中寒虚痞,治中汤;有思虑伤脾,归脾汤;有脾湿水泻,加味平胃散,或胃苓汤;有胃气痛逆,调气平胃汤。不能食而瘦,多脾虚,宜山药、茯苓、白术、炙草、当归、白芍、人参、鸡内金、砂仁、陈皮、莲子、黄米屑调服。善食而瘦,多胃火,泻黄散,或用太清饮去木通,加生地、白芍。
一切食滞成积,消食丸。凡旦昼阳盛,谷气易消,食可饱;暮则阴盛,谷气难化,食宜少。夏暑秋凉,晚餐尤宜简泊,则脾不困胃不滞矣。

- 饮食症论治《类证治裁》
- 饮食与保健《食物疗法》
- 饮食中毒《中医词典》
- 饮食有节《减肥新法与技巧》
- 饮食中毒《外科证治全书》
- 饮食应用禁忌《中医饮食营养学》
- 饮食中毒《千金宝要》
- 饮食营养学的现代发展《中医饮食营养学》
- 饮食中毒烦满治之方《金匮悬解》
- 饮食异常《中医内科学》
- 饮食中毒烦满治之方《医宗金鉴》
- 饮食宜忌论《外科证治全书》
-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分而治之《内外伤辨》
- 饮食宜忌《急救广生集》
-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论《卫生宝鉴》
- 饮食宜忌《医述》
-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治验《卫生宝鉴》
- 饮食宜忌《食物疗法》
- 饮水《景岳全书》
- 饮食养生的作用《中医养生学》
- 饮水即呛《医林改错》
- 饮食养生《中医养生学》
- 饮水消毒《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饮食喜恶辨病《常见病自测》
- 饮痰《中医词典》
- 饮食习惯《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饮痫《中医词典》
- 饮食问题《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饮邪咳喘青龙祛《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饮食调治《养老奉亲书》
- 饮邪咳喘青龙祛《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类证治裁》
- 作者:林佩琴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重锓类证治裁序
- 序四
- 自序
- 皇清例授文林郎先考羲桐府君传略
- 凡例
- 卷之首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重锓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