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症论治
燥为阳明秋金之化,金燥则水源竭,而灌溉不周,兼以风生燥,火化燥,《原病式》所谓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也。燥有外因,有内因。因于外者,天气肃而燥胜,或风热致伤气分,则津液不腾,宜甘润以滋肺胃,佐以气味辛通;因乎内者,精血夺而燥生,或服饵偏助阳火,则化源日涸,宜柔腻以养肾肝,尤资血肉填补。叶氏以上燥治气,下燥治血二语括之,最为简当。今析言之,燥在上,必乘肺,为燥嗽。喻氏清燥救肺汤加减。肺中有火,为干咳。申先生琼玉膏主之。外内合邪,千金麦门冬汤。肺痿咳唾,心中温温液液者,仲景炙甘草汤。燥在中,必伤脾胃之阴,为热壅,食不下,金匮麦门冬汤。胃脘有死血,干燥枯槁,食下痛,胃翻便秘,丹溪韭汁牛乳饮。胃热善消水谷,丹溪消渴方。燥在下,必乘大肠,为大便燥结,其气秘,浊阴不降者,东垣通幽汤、润燥汤、玉函麻仁丸。风秘血燥,东垣润肠丸加郁李仁、防风。津枯秘结,丹溪润燥生津汤加麻仁,或蜜煎导。血枯膈噎,便结如栗,生料六味丸去山萸,加首乌、当归,或加肉苁蓉、桃仁捣。水煎服。兼食人乳酥蜜。此燥在脏腑者也。若燥在血脉,多见风症,宜滋燥养营汤治外,大补地黄汤治内。血虚外燥,皮肤皴揭,筋急爪枯,滋燥养营汤。诸痿由于肺热,热亢则液耗,百骸无所荣养,故手足痿弱,不能自收持,反似痹湿之症,养阴药中,加黄柏以坚之,如虎潜丸之类,切忌用风药。又妇人脏燥,肺脏也。悲伤欲泣,仲景甘麦大枣汤以生肺津。凡诸燥症,多火灼真阴,血液衰少,故其脉皆细微而涩也。通治滋燥饮,生血润肤饮。

- 燥症论治《类证治裁》
- 燥症(大便闭结附)《脉症治方》
- 燥症脉候《类证治裁》
- 燥症《药症忌宜》
- 燥症门《石室秘录》
- 燥症《证治汇补》
- 燥症门(十五则)《辨证录》
- 燥症《傅青主男科》
- 躁《中医词典》
- 燥证《医学摘粹》
- 躁《医学纲目》
- 燥证《医学摘粹》
- 躁《证治准绳·类方》
- 燥证《明医指掌》
- 躁《证治准绳·杂病》
- 燥证《古今名医汇粹》
- 躁烦《中医词典》
- 燥证《古今医鉴》
- 躁狂《中医名词词典》
- 燥证《医学正传》
- 躁狂抑郁性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燥者润之《中医词典》
-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老年百病防治》
- 燥者濡之《中医名词词典》
-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燥者濡(rú,音儒)之《中医词典》
- 躁狂抑郁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燥者,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医学启源》
- 躁狂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燥义《思考中医》
- 躁狂症和躁狂抑郁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类证治裁》
- 作者:林佩琴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重锓类证治裁序
- 序四
- 自序
- 皇清例授文林郎先考羲桐府君传略
- 凡例
- 卷之首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重锓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