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疫脉案

《类证治裁》书籍目录

本 疫邪传胃,舌黄,脉洪数,汗渴。白虎汤,一服热退。明午复烦,恐散漫之邪虽去,已成里结也。

用苦辛寒方∶人中黄元明粉黄芩知母枳壳槟榔。三服脉症俱平。用蜜煎导粪下而解。

冷 高年染疫,脉右大于左,由邪从口鼻吸受,客于夹脊,溢自募原,见症头痛,胸中怫郁,务彻其邪,使速离募原。仿达原饮,用黄芩知母花粉浓朴枳壳赤芍豆豉,汗出热退,间日前症仍作,恶热,更加谵妄。诊时扬手掷足,揭去衣被,卧不安席,此欲战汗也。顷之,臂胫冷,身振战,逾一炊时,肢温汗透,脉静身凉。

白 甲戌春大疫,初病渴烦,五日后液复神苏。毗陵医按伤寒论治,拘定日数,谓邪入阳明之腑。予言疫邪始伏募原,继乃表里分传,不比风寒自表传里,治法必分彻表里之热,方不逆入心包,变现痉厥。今邪有转机,再与透解营热,则不虞内陷矣。乃用鲜生地石斛丹皮、知母、麦冬竹茹甘蔗参须。一剂神识清,洪脉退,加青蒿地骨皮。汗津津而热退。

冷 时邪伤肺,逆传膻中,由卫入营,酿毒发疹,密入云片,竟至神昏遗溺,是邪方张,而阴气已亏也。

沙参麦冬以保肺阴,牛蒡连翘以泄疹毒,生地五味以固肾气,丹皮、鲜藕引入血分,菖蒲郁金开心窍,降热痰。二服疹消,加减症平。

张氏 疫症投补,壮热烦冤,齿焦唇血,舌芒刺,昏谵,循衣撮空,颔颤手战,脉小数,此热邪深陷,液涸风生,已显痉象。速用生地(六钱)、鲜斛、天冬(各四钱)、赤芍元参(各三钱)、连翘栀子、知母(各一钱)、鲜藕(二两),石菖蒲(汁)冲服。唇舌稍润,躁扰渐平。三服神识清爽,调理得痊。

赵氏 疫疠五积散,烦渴,昏谵不寐,舌缩唇黑。又误进麻黄汤,肢搐鼻衄脉数无度。窃谓五积散伤寒恶寒,方中姜、桂、苍、朴皆热燥,疫症本不恶寒,服此营液愈涸,邪焰益炽,是抱薪救焚,再服麻桂,强汗劫津,更伤表气,与内陷热邪风马不及,势必痉厥衄红矣。勉用鲜生地、石斛(各五钱)、天冬、麦冬(各二钱)、山栀、知母、赤芍、连翘(各钱半)、犀角(磨汁七分)、蔗汁(一杯)冲服,即安睡,醒而神苏。

王氏 初春感疫,寒热不时,头胀面肿,此鼻吸疠邪,袭入窍络,目闭项痛,失治则结核溃脓,急须解散

仿普济消毒饮升麻柴胡桔梗薄荷陈皮、连翘、甘草,加山栀、荆芥冬桑叶。三服而消。

韦妪 病疫兼旬,烦渴脉数,舌黑神迷,症成内闭,用犀角(尖)、元参、牛黄、鲜生地、连翘、麦冬、石菖蒲银花露。二服热减神清。

曹氏 病起头晕欲呕,是秽邪从口鼻吸入,壮热肢冷,昏谵多寐,邪已熏灼心包,神明蒙蔽,急宜开解,勿令窍闭。羚羊角(八分)、人中黄(一钱)、豆豉(二钱)、栀心、连翘心(各钱半)、薄荷(一钱)、竹叶心(五钱)、菖蒲(根汁五匙)。一服神苏,汗出而解。

何氏 暑疫汗烦,疹出目瞑,舌焦脉洪长,症已传胃。仿石顽以秽攻秽,人中黄、豆豉、石膏、犀角(汁)、银花露、知母、山栀。症退。

贡氏妹 时疫秋发,传染必深,初起寒热,耳后结核,头眩胫冷,疹出便泻,宜从少阳透热泄湿,表里分解。医虑其体素阴虚,早投阿胶熟地鸡子黄滋腻,致壅气分之邪,脉来沉数,热势深陷,必难汗解,姑用清里彻热法∶黄芩、羚羊角、人中黄、栀皮、连翘、滑石通草灯心。日再服,头汗剂颈,热犹蒸湿,思欲清扫弥漫,虽核消疹退,泻止胫温,而舌心已干,邪劫胃液,随用鲜地黄、石斛、麦冬、沙参花粉白芦根。舌已强,光燥无津,脉更促数,用透营滋液,犀角尖(磨汁)、鲜地黄、藕汁、天冬、西瓜翠衣、芦根淡竹叶、栀心、知母。舌犹干黑而缩,目瞑多睡,三焦受邪,幸前药沁透心包,膻中不为热痰蒸蔽,然机窍不灵,仍用昨犀角方,加水甜梨肉二服,即以梨片安舌上,咀其凉润,越宿,舌津黑蜕,汗出热解。

张氏(据述) 病经旬余,仍头晕脘闷,热烦汗潮,今夏延境 疫,皆湿土郁蒸致病,节交处暑,炎未除,必是时气晚发,胆火上冒,湿热交搏,灼及心营,神呆液涸,撮空齿噤,热极生风,遂成痉厥。速宜透邪救液,遥拟一方∶生地、犀角、羚羊角、元参、赤芍、鲜梨、麦冬、蒌仁、连翘、芦根。三服症平。

肖 体微热而虚烦,不渴不寐,是疫症已退,脉虚大按之如无,此禁谷而胃虚也。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得胃阴一复,烦热自除。用潞参、玉竹白芍、归身、麦冬、茯神枣仁、石斛、半夏曲甘草、香稻叶。

数服全瘳。

眭女 口鼻吸入疠邪,头晕脘痞,烦热面红,适值经行,连小腹亦胀闷,脉右小数,左模糊,乃湿热与气血混并,治宜上下分解。栀皮、嫩桑叶、枳壳、栝蒌霜、郁金杏仁、薄荷、人参、丹皮、赤芍、桃仁

日二服。头晕腹胀已减,但热烦,中脘微痛,犹是热蒸湿痰阻气,且烦出于肺,防其变现斑疹。用宣通法∶枳壳、栝蒌霜、白蔻壳、大贝母杏仁、丹皮、赤芍、牛蒡子,连翘、灯心。二服汗出未彻,红疹稀疏,邪已外透,渴不多饮,而溺赤便溏,胸仍不宽,脉仍小数,湿热尚炽。法用辛凉透热于表,甘淡渗湿于里。薄荷、豆豉、通草牛蒡子、杏仁、贝母、栝蒌、枳壳、赤苓、滑石车前子、灯心。数服诸症渐平,但口燥饥不思食,乃病后胃津未复,法宜凉润调养胃阴。麦冬、石斛、玉竹白芍、沙参、薏仁、茯神、蔗汁。数服而瘳。

眭女 热渴脘闷,舌苔里黄尖赤,头痛未解,手心如烙,湿邪搏热,僭踞上中焦,速速透解,毋俾出入募原,酿成陷里重症。枯芩(酒炒)、豆豉、枳壳、蒌霜、栀皮、薄荷、杏仁、荷叶边,二服汗出热减,去豆豉、荷叶边,加连翘、牛蒡子、丹皮。预防入营发疹,忽咳而衄,此蕴热迫血,直犯清道,为疫毒将解之兆,用黑山栀、鲜生地、杏仁、大贝母、花粉、沙参、芦根、蔗汁。数服愈。

族某 疫后感暑,舌光薄而干,渴饮肢厥,脉右缓左微,便溏语谵,仍理三焦在里湿热。元参、麦冬、花粉、石斛、赤苓、车前、薏米、知母。二服肢和舌润,去元参、车前、知母,加沙参、玉竹、大麦仁。数服而安。

侄 热渴呕眩而烦,舌苔黄腻,牙垢唇燥,疫邪作热,由募原分布上中焦,阅所服方,未能透邪,势必表里分传,宜急急宣解为要。淡豆豉、人中黄、黄芩、枳壳、栀皮、连翘、半夏、牛蒡子、嫩桑叶。二服烦眩呕渴俱止,舌苔黄腻亦消,脉来虚大,数象较退,邪留气分,不难透解。原方去人中黄、枳壳、连翘、半夏、桑叶,加薄荷、青蒿、麦冬、赤苓、蔗汁。一服微汗,未彻,两寸脉仍大,舌心灰尖绛,火邪劫营。用透热救阴,鲜生地、花粉、石斛、麦冬、知母、元参、丹皮、赤芍、蔗汁。一服汗至胸项而还,邪犹未彻,舌心黑燥边绛干,心胃火燔,清营热以透表。犀角尖(汁)、鲜生地、丹皮、花粉、元参、滑石、麦冬、苏梗、灯心、蔗汁、甘草。一服汗周热解。

贡 (据述)时疫脉数,热渴晕闷,误用苍芷劫液,柴葛升阳,遂至躁烦谵妄,舌黑齿焦,循衣撮空,此邪热入营,将变昏痉,为棘手重症。遥拟透营宣窍救液法,用犀角(磨汁五分)、鲜生地(五钱)、干生地(三钱)、山栀、连翘、赤芍(各二钱)、鲜石菖蒲(四钱)、鲜藕、西瓜翠衣(各二两)。二服神清舌润,去犀角、鲜生地、菖蒲、西瓜翠衣,加茯苓(二钱)、灯心(八分)、六一散(六分),冲服。彻热渗湿而平。

潘 疫热挟胆火上升,头痛如裂,旬日外出热减,渴烦震眩不解,脉虚面垢,此疫邪兼暑也。用羚羊角天麻、嫩桑叶、薄荷、香薷、山栀、麦冬、花粉、石斛、灯心。日二服,诸症悉平。惟液涸口燥,不思纳食,宜调肺胃之阴。麦冬、沙参、玉竹、白芍、生地、扁豆。一服而思食米味,得服平,为过二三日可以全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证治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证治裁》书籍目录
  1. 疫脉案《类证治裁》
  2. 疫痢疟肿论治《笔花医镜》
  3. 疫疟《时病论歌括新编》
  4. 疫痢兼证《温疫论》
  5. 疫疟《中医名词词典》
  6. 疫痢《症因脉治》
  7. 疫疟《时病论歌括新编》
  8. 疫痢《医述》
  9. 疫疟《中医词典》
  10. 疫痢《中医词典》
  11. 疫疟《医述》
  12. 疫疬疱疮《中医词典》
  13. 疫疟《时病论》
  14. 疫疠发肿《奇方类编》
  15. 疫情的报告和公布《传染病》
  16. 疫疠疮候《诸病源候论》
  17. 疫痧《中医词典》
  18. 疫疠病候《诸病源候论》
  19. 疫邪兼六气入足经从表里汗下《伤寒指掌》
  20. 疫疠病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21. 疫邪吸秽浊入手经宜逐秽解毒《伤寒指掌》
  22. 疫疠《医学心悟》
  23. 疫延医验《温热经纬》
  24. 疫疠《证治准绳·幼科》
  25. 疫源地《预防医学》
  26. 疫疠《续名医类案》
  27.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流行病学》
  28. 疫疠《中医词典》
  29. 疫瘴渴淋《千金宝要》
  30. 疫厥《松峰说疫》
  31. 疫疹《中医词典》

《类证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