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脉案

《类证治裁》书籍目录

某 感暑致痢,热渴烦冤,里迫后重,红白稠粘,此湿热蕴结也。用六一散花粉、薏仁、薄荷梗、枳壳、赤苓、赤芍丹皮。热退,后重亦减,去花粉薄荷、丹皮,加黄芩白芍(俱酒炒)、煨木香陈皮

数服愈。

幼子 噤口秋痢,身热小腹坠痛,初痢稠红,次下血水,日夜无度,此热邪阻脘,气滞下焦,迫伤营分。

初用枳壳栝蒌仁(俱炒)、黑山栀、赤苓、苏梗木香以导热而通逆。继用白芍甘草(炙黑)、茴香炮姜、黑楂肉以缓中而温下。后用石莲、潞参、茯神砂仁、薏仁、熟地炭、山药红枣粳米以扶阳而和阴,渐次调理获痊。

包氏 春雨连旬,感湿成痢,脘闷食减,其治在脾。用平陈汤去甘草,加神曲谷芽(俱炒)、薏米煎汤,一服便减。再加炮姜砂仁,服愈。

堂弟 初秋患痢,因热渴多服梨、藕、莱菔,上吐下痢,口噤不食,奄卧昏沉,脉细欲绝,肢厥目瞑齿噤,汤药难下,急用附子理中汤去参、草。制川附(二钱)、炮姜(二钱)、制半夏(三钱)、白蔻仁(八分),煎汤,用箸启齿,以匙挑与之。尽剂手足渐温,与粥汤不吐矣。前方加陈皮茯苓、炙草、谷芽,再剂痢渐止。

嗣用香砂六君子汤而安。

孙 数年久痢,必伤肾阴,但知健脾,不节腥腻,恐脾阳不复,肾阴益亏。用缪仲淳脾肾双补丸人参茯苓山药、山萸、菟丝饼、砂仁、肉蔻补骨脂、炮姜、南烛子莲实,糊丸,一服而效。

王 痢久鲜红,里急肛坠,兼患三阴疟发,皆暑湿热之邪留恋经腑。但久痢伤肾,久疟伤脾,痢疟合邪,足三阴交损,势必支离困顿。根据经旨热淫于内,以酸收,以苦发。用制浓朴、酒黄连(各五分)、乌梅(二枚)、甘草(炙黑,一钱)、白芍、赤苓、陈皮、黑荆芥(各钱半)、鲜夜交藤(五钱)、二服痢俱止。

李氏 滞下自秋入冬,脉缓能食,前用升提止涩两不效者,以症非气滑脱陷也。今小腹痛辄下稠垢,非温通不愈,勿以休息痢混,行补摄治。小茴香(炒,八分)、干姜(八分)、煨木香(五分)、广皮、炙草(各六分)、砂仁(一钱)、地榆(酒炒,八分)、数服止。

张氏女 冬初胸脘热痛,食后胀痢血,脉小数,左关尺为甚,阴阳两伤,天癸将至之年得此,惧延损怯。

栝蒌仁(炒,钱二分)、枳壳、黄芩、白芍(俱炒,钱半)、浓朴(制,五分)、地榆(酒炒,八分)、生地炭(钱半)、诸症渐减,去栝蒌、黄芩、浓朴,加当归(醋炒)、香附(便制。各钱半)、红曲(一钱)、血痢亦稀,后服六味丸而安。

朱 少年血痢,由初春迄冬未瘳,阴络久损,中间秋凉感疟,经邪或夹食滞。治者不分经络,妄投大黄枳实、延胡等,通降理瘀,元气益削,脉沉弱少神。今冬怯寒食少,日夜利血十数行,腹不痛而滑泄,治取温涩以摄真元。潞参、茯苓、黑甘草、炮姜、肉蔻、牡蛎(醋 )、山药(炒)、诃子肉,一服已减,十数服全止。

族某 初春痛痢,痢后鲜血点滴,腹痛后重,脉大,口燥怯冷,动则气急。六旬以上,痢久阴伤及阳,大忌发热。仿驻车丸,去黄连,用乌梅阿胶(煨冲)、当归、白芍、熟地(俱炒)、五味、木香(煨)、炙草,粳米汤煎。三服痢稀血止,去乌梅、木香,加参、 、陈、苓、莲、姜,十数服而平。

谭氏 六旬外,下痢旬余,犹然腹痛后重,溺涩脉洪,目赤颧红,寤烦口干。忽而香连丸,忽而粟壳汤,忽而大黄,忽而肉桂,用药前后不伦,失于疏理。先以荸荠粉、山栀、石斛、丹皮、赤苓、麦冬、白芍、木香汁、枳壳、地榆、灯心,一啜诸症减,纳粥糜矣。转方,用煨木香、陈皮、白芍、当归、茯苓、地榆、车前子甘草梢,痢大减,惟腹痛不定一处,则虚气滞也。用葱姜末炒麦麸,绢包热熨,痛已,服调理药而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证治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证治裁》书籍目录
  1. 痢脉案《类证治裁》
  2. 痢论《史载之方》
  3. 痢门《张氏医通》
  4. 痢论《妇科秘书》
  5. 痢门《医方考》
  6. 痢论《胎产心法》
  7. 痢如膏候《诸病源候论》
  8. 痢例《慎柔五书》
  9. 痢如膏血候《诸病源候论》
  10. 痢解《儿科萃精》
  11. 痢圣散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2. 痢兼肿候《诸病源候论》
  13. 痢圣散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4. 痢兼肿《圣济总录》
  15. 痢无止法《友渔斋医话》
  16. 痢兼渴候《诸病源候论》
  17. 痢泻《急救良方》
  18. 痢兼渴候《诸病源候论》
  19. 痢因湿热及受积停《医学传心录》
  20. 痢兼渴方二首《外台秘要》
  21. 痢与滞下辩《医旨绪余》
  22. 痢兼渴《圣济总录》
  23. 痢证《医法圆通》
  24. 痢兼烦候《诸病源候论》
  25. 痢证总括《医宗金鉴》
  26. 痢疾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27. 痢证总括《妇科心法要诀》
  28. 痢疾总括《幼科心法要诀》
  29. 痢症《评琴书屋医略》
  30. 痢疾总括《医宗金鉴》
  31. 痢症《医理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