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论治

《类证治裁》书籍目录

(大头瘟 捻颈瘟 瓜瓤瘟 杨梅瘟 疙瘩瘟 绞肠瘟 软脚瘟附)

疫为时行疠气,有大疫,有常疫,大疫沿门阖境,多发于兵荒之后,不数见。常疫则一隅数家,一家数人。

症多相似,春夏秋三时皆有之,而夏秋为甚。其疠邪之来,皆从湿土郁蒸而发,触之成病,其后更相传染,必由口鼻吸受,流入募原。募原乃阳明胃络,在夹脊前肠胃后,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为表里之分界。从鼻吸入,故头额晕胀,背微恶寒。从口吸入,故呕恶满闷,脐痛下利,足膝逆冷,邪出募原,故壮热。有汗不解,必俟表气入内,精气达外,大发战汗,然后脉静身凉,亦有自汗而解者,但以出表为顺,陷里为逆。从表解者,战汗自汗发斑;从里陷者,胸腹痞痛,便秘,热结旁流,协热下利,呕恶谵语,舌黄黑刺。疫证脉不沉不浮而数,然必右盛于左,以湿土之邪,多犯阳明胃经也。募原亦附胃。阳明居太阳之里,少阳之外,为三阳经之中道。

伤寒之邪,自表传里,温热之邪,自里达表。疫疠之邪,自阳明中道,随表里虚实而发,不循经传也。邪伏中道,必表里分解,然不能一发便尽。故有得汗热除,二三日复热如前者∶有得下里和,二三日复见表症者;

有表和复见里症者;有表里偏胜者;有表里分传者,吴氏《温疫论》谓疫有九传,综其变也。总由伏邪既溃,传变不一,故屡夺屡发也。疫症治法,外解如香豉葱白连翘薄荷之属,内清如山栀、芩、连、人中黄滑石之属,下夺如芒硝大黄之属。且疫为秽浊之邪,若熏蒸热痰,蒙蔽心包,则神识渐昏,必用芳香宣逐,清血络以防结闭。如犀角菖蒲银花郁金佩兰之属。烦渴多汗,用石膏知母。斑发咽痛,用犀角牛蒡生地。衄血下血,用山栀、犀角、丹皮发热自利,用葛根、芩、连。胸膈痞满,用栝蒌、枳、桔。

呕吐呃逆,用藿香竹茹。邪混三焦,热结血分,宜大制咸苦,用元参金银花露金汁之属。而人中黄、香豉尤为时疫之专药,香豉、黑豆所 ,得湿热之气,酿成败秽之质,能引内邪从巨阳蒸汗而解。人中黄、甘草所制,渍以滓秽,专解肠腑恶毒,从下而泄,得同气相求之妙,以其总解温热时内联外热毒也。盖疫为燥热毒疠,从无辛温发散之例,一切风燥辛热,皆不可犯。至于大疫,又宜斟酌司天岁气方向,不拘一辙也。其发于外者,有大头、捻颈、瓜瓤、杨梅、疙瘩、绞肠、软脚等症,亦条列治法,备查用焉。此症宜与温热同参。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证治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证治裁》书籍目录
  1. 疫症论治《类证治裁》
  2. 疫症繁多论《松峰说疫》
  3. 《针灸大成》
  4. 疫证治案《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5. 益春丹《毓麟验方》
  6. 疫证条辨《温热经纬》
  7. 益胆汤《医方考》
  8. 疫疹诸方《疫疹一得》
  9. 益符《千金翼方》
  10. 疫疹之症《疫疹一得》
  11. 益符《新修本草》
  12. 疫疹之形《疫疹一得》
  13. 益符《证类本草》
  14. 疫疹之色《疫疹一得》
  15. 益符《名医别录》
  16. 疫疹穷源《疫疹一得》
  17. 益肝胆《千金翼方》
  18. 疫疹不治之症《疫疹一得》
  19. 益黄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0. 疫疹案《疫疹一得》
  21. 益黄散《儒门事亲》
  22. 疫疹《中医词典》
  23. 益黄散《目经大成》
  24. 疫瘴渴淋《千金宝要》
  25. 益黄散《医方考》
  26.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流行病学》
  27. 益黄散《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28. 疫源地《预防医学》
  29. 益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30. 疫延医验《温热经纬》
  31. 益黄散方《临症验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