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冬温

《温病正宗》书籍目录

杨如侯曰∶冬温脉寸洪尺数,或实大,心烦、呕逆、身热、不恶寒,或头痛、身重、面肿、咳嗽咽痛、下利,此冬感非节之暖而病温也。冬温发热而微畏寒,汗不出而烦扰,此冬先感温气,即被严寒遏抑而病温也。按第一条谓冬时有非节之暖,未至而至,即为不正之气,独冬不藏精之人,肾气先泄,腠理不固,温气袭人,感之而病;第二条谓先感温气,即被严寒遏抑而病者,此因暴冷折阳,表有寒邪,故有微恶寒之见证,与上条但发热者不同。此皆属于冬温,表邪若涉一二,里热必兼八九,斯瘾疹、丹痧相继而作矣。况冬月兼有伏暑、伏燥之证,不得以时在冬月,认作伤寒,遽以麻、桂、羌、柴、荆、防之属,鼓风煽火,而增其烈炎之焰也。

周禹载曰∶冬温与春温无异,而时令不同。

叶天士曰∶入冬以来,暴冷折阳,外感发热头痛、身痛呕恶,必从太阳。若渴能饮水,即是里热见证,不得纯以表散。

又曰∶若冬令应寒,气候温暖,阳气不潜,当藏反泄,即能致病,名曰冬温。

陆九芝曰∶冬月病热,即是冬温,不可用正伤寒之桂、麻,则亦有须用膏、栀、芩、连者。

雷少逸曰∶昔贤谓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人感之而即病者,名曰冬温是也。其劳力辛苦之人,动作汗出,温气乘袭,多在于表;其冬不藏精之人,肾经不足,温气乘袭,多在于里。冬温虽发于冬时,然用药之法,与伤寒迥别。

盖温则气泄,寒则气敛,二气本属相反,误用辛温,变证叠出矣。其证头痛有汗,咳嗽口渴,不恶寒而恶热,或面浮,或咽痛,或胸疼,阳脉浮滑有力者,乃温邪窜入肺经也,宜用辛凉解表法,加连翘、象贝治之。口渴甚者,温邪入胃腑也,再加芦根花粉治之。如或下利,阴脉不浮而滑,温邪已陷于里也,宜以清凉透邪法,加葛根黄芩治之。倘热势转剧,神气昏愦,谵语错乱,舌苔转黑者,不易治也,勉以祛热宣窍法治之,紫雪丹亦可用之。种种变证,不能尽述,须仿诸温门中之法可也。

又或问曰∶冬温发热而不恶寒,倘恶寒者,为何病也?答曰∶冬温恶寒,偶亦有之,良由先感温气,即被严寒所侵,寒在外而温在里,宜用辛温解表法,先去寒邪,继用凉解里热法,而清温气。又问曰∶伤寒、冒寒皆恶寒,何以别之?

曰∶伤寒、冒寒,初起无口渴,以此别之。曰∶温邪当发为冬温,倘其微者,伏而不发,为何病也?曰∶伏而不发,来春必变为温毒也。凡治时病者,新邪伏气,切要分明,庶不至千里毫厘之失。

陈莲舫曰∶冬温乃属新感,伏而不发,来春必成温毒。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温病正宗》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温病正宗》书籍目录
  1. 冬温《温病正宗》
  2. 冬温《儿科萃精》
  3. 冬温《温热暑疫全书》
  4. 冬温《时病论》
  5. 冬温《眉寿堂方案选存》
  6. 冬温《回春录》
  7. 冬温、寒疫、瘟疫《伤寒心法要诀》
  8. 冬温《吴鞠通医案》
  9. 冬温辨《医门补要》
  10. 冬温《中医词典》
  11. 冬温伏邪《也是山人医案》
  12. 冬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13. 冬温脉案《类证治裁》
  14. 冬温《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5. 冬温痰火《凌临灵方》
  16. 冬温《中医名词词典》
  17. 冬温条辨十条《六因条辨》
  18. 冬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19. 冬温为病《丹溪治法心要》
  20. 冬为伤寒《医学纲目》
  21. 冬温温毒条论《六因条辨》
  22. 冬天面唇皱破《奇效简便良方》
  23. 冬夏火热篇《外经微言》
  24. 冬霜《得配本草》
  25. 冬应中权《中医名词词典》
  26. 冬霜《证类本草》
  27. 冬应中权《中医词典》
  28. 冬霜《饮食须知》
  29. 冬月咳嗽《中医词典》
  30. 冬霜《本草纲目》
  31. 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