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方
〔通治〕越鞠丸 见本卷诸气。
〔诸郁〕六郁丸 香附(二钱) 橘红 苍术 抚芎 半夏(各一钱) 赤苓 山栀(各七分) 炙草砂仁(各五分) 姜(三片) 气加木香、乌药、紫苏、砂仁。湿加薏苡、白术。热加黄芩,倍山栀。痰加南星、枳壳。血加红花、丹皮。食加山楂、神曲、麦芽。
〔精滑〕固阴煎 见二卷脱。
〔失血〕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食少〕七福饮 参 地(各三钱) 当归 枣仁(各二钱) 白术(钱半) 炙草 远志(各五分)
〔惊狂〕清心温胆汤 陈 夏 苓 草 竹茹 枳实 姜 参术 归 芍 黄连 麦冬 远志菖蒲 香附
〔怒郁〕解肝煎 见本卷诸气。
〔伤肝〕化肝煎 见二卷血。
〔豁痰〕七圣汤 半夏 黄连 白蔻 人参 茯苓 竹茹 生姜(二片)
〔气郁〕温胆汤 见一卷温。
〔伤络〕金铃子散 金铃子 延胡索(各一两) 每服三钱,酒调下。
〔营损〕人参养营汤 见二卷劳瘵。
〔胃郁〕金匮麦门冬汤 见一卷燥。
〔散火〕火郁汤 见一卷火。
〔湿郁〕除湿汤 茅术(四钱) 防风(二钱) 茯苓 白术 白芍(各一钱) 姜 枣
〔湿郁〕平胃散 见一卷湿。
〔痰郁〕润下丸 芩 连 星 草(各一两) 半夏(二两) 橘红(八两) 用盐五钱,水化,浸橘红煮干,焙,共研,蒸饼为丸。
〔消痰〕二陈汤 陈 夏 苓 草 姜
〔气滞〕沉香降气散 沉香(二钱八分) 砂仁(七钱半) 香附(六两二钱半) 炙草(五钱半) 每服二钱,姜汤下。
〔治火〕火郁汤 见本卷诸气。
〔治火〕发郁汤 见一卷火。
〔治湿〕湿郁汤 术 朴 苓 夏 芎 羌 独 草 苍术 香附 姜
〔治土〕夺郁汤 藿香 苍术 香附 陈皮 砂仁 草果 苏梗 省头草 姜
〔治水〕折郁汤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肉桂 丁香 木通 白蔻仁
〔治血〕血郁汤 见本卷诸气。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达生编》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焦氏喉科枕秘》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小儿痘疹方论》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温病指南》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广嗣要语》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包氏喉证家宝》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方《柳洲医话》
- 附方《类证治裁》
- 附表3-1我国尘肺X线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预防医学》
- 附方《类证治裁》
《类证治裁》
- 作者:林佩琴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重锓类证治裁序
- 序四
- 自序
- 皇清例授文林郎先考羲桐府君传略
- 凡例
- 卷之首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重锓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