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温

《回春录》书籍目录

毛允之,戊午冬患感,初治以温散,继即以滋阴,病日以剧。延至亥春,或疑为百日之劳;或谓是伤寒坏证,而凤山僧主升、柴、 、术以补之,丁卯桥用轻粉、巴霜以下之,杂药遍投,形神日瘁。乃尊学周衍孟英视之∶脉来涩数上溢,呃忒口腻,虽觉嗜饮,而水难下膈,频吐涎沫,便闭溺赤,潮热往来,少腹如烙,按之亦不坚满。曰∶此病原属冬温,治以表散,则津液伤而热乃炽;继以滋填,热邪愈锢,再施温补,气机更窒。用升、柴、 、术欲升其清,而反以助其逆;巴霜、轻粉欲降其浊,而尽劫其阴。病及三月,发热不是表邪;便秘旬余,结涩非关积滞。且脉涩为津液之已伤,数是热邪之留着,溢乃气机为热邪所壅而不得下行。岂非温邪未去,得补而胶锢难除?徒使其内灼真阴,上熏清道,以致一身之气,尽失整肃之令,法当搜剔余邪,使热去津存,即是培元之道,伸其治节,俾浊气下趋,乃为宣达之机。何必执参、茸为补虚,指硝、黄为通(降)哉?

以∶北沙参 紫菀 麦冬 知母 花粉 兰草 石斛 丹皮 黄芩 桑叶 黄连 栀子 银花 枇杷叶 木通芦根 橘皮 竹茹 橄榄 地栗 海蜇等,出入为方。服之,各恙降序,糜粥渐加,半月后始得大解,而腹热全消,谷食亦安,乃予滋阴善后而愈。

金宽甫,初冬患感,局医黄某,闻其向来不拘何病,总需温药而痊。胸怀成见,进以姜、桂之方,渐至足冷面赤、谵语烦躁,疑为“戴阳”而束手矣。举家彷徨,延孟英诊焉。曰∶此伏邪晚发,误予升提,热浮于上,清解可安,宽甫犹以向不服凉药为疑,方中芩、连之类,坚不肯用。乃兄愿谷中翰,极力开导,督人煎而饮之,果得霍然。

周晓沧乃郎品方,患冬温。所亲顾听泉知其体属阴亏,病非风寒也,不犯一分温升之品,而证不能减,势颇可危。乃虚怀转邀孟英诊之,曰∶所治良是也。但于方中加贝母杏仁紫菀冬瓜子等味与之,遂效。可见药贵对病,虽平淡之品,亦有奇功。孟英尝云∶“重病有轻取之法”,于此可见。

戴氏妇,年五十六岁,仲冬患感,初服杨某归、柴、丹参一剂;继服朱某干姜苍术浓朴药五剂。遂崩血一阵,谓其“热入血室”,不可治矣。始延孟英诊之,脉形空软促数,苔黑舌绛,足冷而强,息微且善笑。询其汛,断逾十载。曰∶冬温失于清解,营血暴脱于下,岂可与热入血室同日而语耶?必由误服热药所致,因检所服各方而叹曰∶小柴胡汤与冬温何涉?即以伤寒而论,亦不能初感即投,况以丹参人参,尤为悖谬。夫人参补气,丹参行血,主治天渊。不论风寒暑湿,各气初感,皆禁用血药。为其早用,反至引邪深入也。既引而入,再误于辛热燥烈之数投,焉得不将仅存无几之血,逼迫而使之尽脱于下乎?女人以血为主。天癸既绝,无病者尚不宜有所漏泄,况温邪方炽,而阴从下脱,可不畏哉?病家再四求治,孟英予∶西洋参 生地 苁蓉 犀角 石斛 生(白)芍 银花知母 麦冬 甘草 蔗浆 童溺,二剂。足温舌润,得解酱粪,脉数渐减而软益甚。乃去犀角,加高丽参,数帖。脉渐和,热退进粥,随以调补,幸得向安。

吴馥斋室人,春间娩子不育,汛事亦未一行,偶患呕吐发热,眩晕心 ,大解溏泻,口渴溲痛。或疑为娠,或疑为损。孟英诊曰∶产及一载,而经不至,腹不胀,脉弦缓,非娠非损,乃血虚痰滞而感冬温也。以∶羚羊(角) 淡(豆)豉 竹茹 白薇 栀子 枇杷叶 知母 葱白 花粉,投之,三剂,热退吐止。去葱、豉、羚羊,加生地、甘草橘皮,调之而愈。

张肖江妹,暮冬患感,朱某进温散药数服,病日剧。比孟英视之,目瞪不语,面赤气逆,昼夜需人抱坐,四日不着枕矣。乃冬温挟痰,误提而气不肃降也。以∶旋(复) 赭(石) 杏(仁) 贝(母) 花粉 茅根瓜子 紫菀 薤白 蒌仁 苏子 石菖蒲 竹沥为剂,芦菔汤煎。三帖,大便行而能卧矣。自言胸中迷闷,改用小陷胸(汤)合三子养亲(汤)加沙参、知母、旋(复)、贝(母)、竹茹、枇杷叶,数剂热退知饥而愈。

项肖卿,家拥浓资,人极好善,年甫三十五岁,体甚壮伟,微感冬温,门下医者,进以姜、桂之剂,即觉躁扰,更医迎媚,径用大剂温补。两帖后,发狂莫制。又招多医会诊,仅以青麟丸数钱服之。所亲梁楚生宜人闻其危,速孟英视之,业已决裂不可救药。甚矣!服药之不可不慎也。富贵之家,可为炯戒。

本朝干纲丕振,雀顶尚红,冠饰朱缨,口燔烟草,皆为阳盛之象。是以火证偏多。夫药者,补偏之物,医为救弊之人,岂可不识此大气运,而 然泥夫司天在泉以论治,何异痴人说梦焉?

安徽人程某,仲冬患感。医者闻其病前一日,曾啖生芦菔一枚,而大便又溏,苔色又白,今年又为湿土在泉,遂指为中虚寒湿之病。参、术、附、桂,多剂率投,驯致舌黑神昏,尚疑为大虚之候。禾中沈柳衣见之,知其药误。另招张镜江诊之,曰∶冬温也。连与∶犀角地黄汤而无起色。二十日外,始乞孟英视焉,舌缩底绛,苔黑如漆,口开茎萎,脉细数而弦,右则按之如无,此乃阴液尽灼,温毒深蟠,甘露琼浆不能复其已竭之津矣。俄而果败。

继有潘圣征者,于仲冬患感,至十四日退热之后,杳不知饥。群医杂治,迨季冬下旬,转为滞下五色,跗肿裂血,溲涩口干。始延孟英诊之,左脉弦细而数,右脉弦滑而空,苔色黄腻根焦,时或自汗。乃气液两竭,热毒逗留之象。必从前过服温补之药,否则热退在十四日之期,何至延今五十余朝,而见证若是之棘手哉?其弟鸿轩云∶此番之病,补药不过二、三剂;惟仲秋患疟时,医谓其苔白体丰,云是“寒湿”,尝饵桂、附数十剂,且日饮烧酒耳。孟英曰∶此即酿病之具矣。治病且难,何况有如许之药毒内伏,更将何法以生之耶?坚不立方,其家必欲求药以扶持度岁。孟英曰∶是则可也。以∶白头翁汤加银花、绿豆、归身、白芍陈米芦茎兰叶、藕肉为剂,另以∶补中益气汤大料蒸露代水煎药。服后,焦苔渐退,粪色亦正。举家喜出望外,复丐孟英救之,奈脉无转机,遂力辞之。

又有沈听松母,季秋患虐。孟英尝往诊之,曰∶伏暑所化,且体属阳强而多痰火,切勿畏虚,辄从温补。奈病者期于速愈,广征医疗。或以为证属“三阴”,或谓是“子母疟”,或指为老年“胎疟”,众楚皆咻,病不能愈,延至冬季,亦转为痢,且肌肿臀疮,口糜舌泡,诸医束手,复请诊于孟英,脉与潘圣征案相同,不可药救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回春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回春录》书籍目录
  1. 冬温《回春录》
  2. 冬温《吴鞠通医案》
  3. 冬温《时病论》
  4. 冬温《中医词典》
  5. 冬温《儿科萃精》
  6. 冬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7. 冬温《温病正宗》
  8. 冬温《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9. 冬温《温热暑疫全书》
  10. 冬温《中医名词词典》
  11. 冬温《眉寿堂方案选存》
  12. 冬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13. 冬温、寒疫、瘟疫《伤寒心法要诀》
  14. 冬为伤寒《医学纲目》
  15. 冬温辨《医门补要》
  16. 冬天面唇皱破《奇效简便良方》
  17. 冬温伏邪《也是山人医案》
  18. 冬霜《得配本草》
  19. 冬温脉案《类证治裁》
  20. 冬霜《证类本草》
  21. 冬温痰火《凌临灵方》
  22. 冬霜《饮食须知》
  23. 冬温条辨十条《六因条辨》
  24. 冬霜《本草纲目》
  25. 冬温为病《丹溪治法心要》
  26. 冬时用药诸方《养老奉亲书》
  27. 冬温温毒条论《六因条辨》
  28. 冬时摄养《养老奉亲书》
  29. 冬夏火热篇《外经微言》
  30. 冬石《中医名词词典》
  31. 冬应中权《中医名词词典》